快點來登入喔~!!
《塔防戰略》第231章 上太空(三)
C國的動員能力真的有點厲害。

考量了各方面因素後,決定把運輸磚牆、防彈布等建設材料的火箭,發射流程極簡化。

有多簡呢?

火箭從鐵路線上運到發射中心,一邊做檢查一邊組裝,裝好了過一遍機器檢查,就等發射窗口。

用的是老型號火箭,量產化的生產時間有限,因為很多零部件為了釋放應力,早就造出來放在那了。運輸環節早已經有案例,照搬即可,不需要再經過多部門開會溝通。

六天,在量化火箭計劃出來後,隻用了六天時間,第一批次的兩具總重量兩百噸級的火箭就立在兩個相距幾千公裡的發射場上等待發射。

後續還會更快,因為廠家們已經不需要再為一個零件需不需要開模具頭疼了,就按生產火車車廂那麼造,全零件量產化!

為了加速進程,還弄了一批造導彈的技術人員,去一些民間企業做生產指導,以更高效的提供部分元器件。

第八天,三具火箭趁著發射窗口,在前後幾個小時裡被發射上天。

章魚基地的學者,還專門找到章魚,給他看貨物對接視頻。

說實話,章魚對此有點疑問,不知道遊戲重置方上哪找來的歷史參考文獻,古代人真有這效率嗎?如果是真的史實參數,難怪從火箭到自動化拖了那麼久呢,低級自動化沒太多必要啊。

火箭和導彈的確是同類型技術,但火箭和導彈,在金錢計價的世界裏也是完全不同的東西,導彈只是火箭的簡化和極簡版本。

幾天的時間就把火箭量產化了,按這個步子走下去,怪獸也可以打一打啊!

而C國科學院和航天部門此時也是痛並快樂著。

快樂的部分,有簡化流程後首批全部發射成功的,有工作幾十年第一次看到多個發射場同時矗立火箭的,也有為國家力量自豪的。

痛的部分,有燒錢太快的,有覺得時機不好的,有宇航員不夠的。

燒錢就不說了。

有人覺得時機不好,因為幾個月前,就是怪獸剛剛出現跡象,還沒確認會有小怪獸的時候,最後一批換班的宇航員裡,有兩個外國人。

一位是來自R國的多姆卡科夫斯基,四十歲的資深宇航員,上過前R國聯盟體空間站和國際空間站,有多次處理空間站故障的經驗。

一位是來自西中洲的年輕科學家,年僅三十二歲的植物學家弗雷德裡克艾伯特,因為在一眾外國報名科學家裏生命體征、心理健康度最好而被選中,負責推進多國合作的太空作物研究項目。

上頭沒覺得要保密,量產計劃啟動後並未限制兩位外國航天員的通訊權力,只是航天系統和科學院的人,覺得咱們突然弄出外星科技的空間站,是不是保點密好些?萬一A國人拿航天戰機打咱們怎麼辦?

宇航員不夠就更頭疼了。

幾天前才說要宇航員,突然就送了十來噸建材上去。

磚牆,每平方米十八點五公斤,為確保焊接工作量不至於無限量增加,儘可能利用好火箭整流罩內直徑,三米出頭。

最大的一塊板材包括彎折也只有十二平方米,十來噸建材裡,大大小小的板材足有一百二十幾塊,焊縫總長度超過六百米。

在地表上焊六百米的焊縫,那都不算小作業了,放去太空裏,是要折騰死宇航員啊。

就這,都還沒算少數八、九平米和那些有倒角的板材、幾百公斤的焊接設備,在太空位移過程中要給宇航員帶去多少麻煩和危險了。

其實部分問題前面幾天已經有人提出,只是因為宇航員們在天上,溝通起來還是認知不清楚。

現在第一批量產建材送到,幾名宇航員出艙工作了一圈,回來啥也不幹,連線接受多個部門、廠家的詢問,看到到底是些什麼困難,要怎麼解決。

宇航員的訓練中,動手能力十分重要。

對於初步探索外層空間的人類,很多問題在地表上根本想像不到,同時出於包括維持心理健康的原因,會允許宇航員帶一些個人物品上天,有時候,在大群專家大佬的幫助下,這些個人物品,加上空間站裡拆下來的一些不重要的東西,都能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道具。

很快大家把主要問題集中起來解決。

第一,宇航員們沒辦法長時間穿著宇航服,在艙外折騰那麼重的東西,氧氣、RCS系統的燃料消耗,比預計的高。

針對這一點,短時間內只能增加製氧粉末、壓縮空氣、高熱食品、RCS燃料的配給,讓宇航員們克服一下困難。

之後必然需要一種專業的艙外建築用設備,甚至是帶機械臂的小飛船,這部分多數科學院人員更傾向於後者,而航天部門則傾向於前者。原因一部分是航天部門更重視安全而不是效率,另外,工程小飛船不是開口說一句就出來了,它與主建築的對接系統怎麼做,人員視野、壓力維持等應該取什麼值,等等等等,都是前人沒遇到過,需要從頭解決的。

第二,安全。

單安全這個詞十分寬泛,放在這裏也是指幾個方面的事。

現有的空間站有動力,可以每過一段時間推一推,保持軌道高度,而新式空間站還沒配備動力。用繩子把兩者拴住吧,威脅現有空間站的安全,宇航員們十分不放心,每隔一段時間都要觀察新型空間站的狀態;不栓吧,兩者距離肯定會越來越遠。

再有就是之前地面人員提到的,萬一有哪個瘋子,弄太空武器或反衛星武器來打,怎麼辦?

針對前面的問題,地面已經在弄一種吸附式的手動推進單元,用來調整新式空間站的姿態;以後還要弄專門的等離子推進組。

等離子推進不是什麼新鮮概念。嚴格來說,火焰本身也是等離子體,不過現在大家都接受「用電加速電子和離子獲得推力」的概念。

土球技術製造的等離子推進器,推力基本沒有,只能通過長時間的開啟,獲得一丁點速度變化。

但現有的等離子推進其實主要受製於電量,衛星上那幾百千來瓦的功率,又能加速幾個粒子。

新型空間站在這方面會有巨大的不同,它是為了學習「零重力真空加工」而建設的,之後的發電量漲到數千千瓦甚至更高,都是可以預見的,等離子推進器的加速能力也可以得到質的提高。

總之,能在耗費盡量少物資的前提下,不讓新型空間站掉到大氣層裡。

倒是被人攻擊這件事,比較難以防備。

裝個激光武器很容易,這玩意本來也是在太空裏更好用。

可隨著怪獸頻頻作案,隨時都會有導彈為了攻擊怪獸飛過空間站附近,有的彈道高點甚至還高過空間站,總不能見著啥都給人打下去吧。

所以得弄一套雷達,並讓新型空間站擁有彈道分析的能力,幾噸的設備還好,問題是雷達這東西功率大啊,還是個電的問題。

還有個辦法,升軌,把新型空間站造到一定程度了,升到中軌道去,不夠,那就再升。

但升軌安全是安全了,又會帶來新的問題,地面物資怎麼上去啊?

能送十噸到低軌道的火箭,去中軌道,只能送兩、三噸貨物,人員的批量往返幾乎就……

反正一時半會的有點難搞,只能先讓外交部門和媒體先幫忙說話,不要讓這邊的動作引發別人過大的敵意。

空間站、科學院、航天部門還在討論,這邊也有人把部分總結出來的問題拿給章魚看。

章魚皺著眉看完,感覺當初人類走出母星是真不容易,每一天困難總比前一天多,而且更難。

說了聲「知道了」,又下線去,幾個小時後上來時,又那出兩份資料。

一份資料是「深空工程師」,這是一種針對數種空間站主材焊接和外塗料部署而設計的充電型自動機械人。

土球沒有能力自動化,也沒有其他類型的主材,章魚甚至都幫忙把重點標出來了,其前身就是一種專門焊接磚牆的遙控設備,同時也並不具備塗層部署能力,但正因為這樣,它可以用土球現在弄上太空的焊接設備直接改裝,至於材料不夠好什麼什麼的,個體做大一些嘛。

另一份是早期等離子推進器原理,以及等離子燃料合成工藝,除了使用專門的等離子燃料外,與土球現有的技術差異不大。它放棄掉電推推進器的部分優點,獲得了在較短時間裏(幾個小時)調整空間站高度的強大推力,同時也稍微省電一些。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