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開局造了李二的反》第九十二章 內政
隨著李佑的割據政權撐過了兩年多。遷都已經成了各級官員的共識。荊州雖然挺好。但是畢竟是偏安一隅,沒有進取之氣。關鍵是沒有可靠的地形。基本是無險可守。要是待在荊州,不說別的,光守衛京師就得幾十萬。就和北宋汴梁一樣。禁軍幾十萬。不過雖然如此。遷都的事情還是沒有定論。主要在於沒有啥地方可去。譚州與荊州相似,不如不遷。廣州雖好。也有地形優勢,守住南嶺。便可保證後方有事。再加上準備開展海洋貿易。親自坐鎮,可以更有效的控制。但是它地理位置過於偏僻,不說距離中原關中,就是距離江南也是過於遙遠了。哪怕採取八百裡加急,這傳到廣州也得好幾天。李佑內心還是傾向於升州的金陵城。如果能攻下金陵。和偽唐隔江對峙。那麼堅持個幾十年不成問題。這還是李佑不自信。覺得對付李治和武則天夫妻檔不一定能成功。感覺他們的能力與李世民差不多。但這是李佑想多了,李治真的有那麼強的話,怎麼可能亡國呢?不過金陵的攻略還是不能太著急。上一次被李靖所威懾。於是轉而南下。攻下兩廣湖南江西一部分後,決定休整一段時間。雖然在天命三年三月底就得知了李世民的死亡。很多人建議李佑繼續東進。不過李佑拒絕了。長期的戰爭。早就讓平民的生活不堪重負。連續兩年在春天起兵。對農業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荊州復州還好,處於統治核心,沒有受到太大影響。其他經歷過兩軍反覆爭奪的地方上已經是少有人耕種了。特別是襄州附近已經出現了大量破產的流民。雖然李佑用其他地方調來的錢糧暫時賑濟了一些。然而不處理經濟問題。放任流民問題。或者學宋朝搞一個「就糧禁軍」。光靠窮兵黷武。不停的搶,搶到最後,那不和黃巢張獻忠一個結局?所以面對這樣的經濟困局。李佑不得不召開百官進行了討論。雖然唐羽薛萬徹黃風劉牢吳博等人在李世民手下做了多年官。但是確實是沒有一點經濟能力。基本的政策無非是加稅和節流。加稅是萬萬不能的,說白了,李佑的基本盤就是這群分了地的底層民眾和將士。而且這是解決問題,不是製造新的問題。那不是就是崇禎了嗎?飲鴆止渴。節流更不可能。比如唐羽說的削減軍餉。也被李佑否決了。這不可能。本來就已經給了這麼多。如果減少。那必然會讓軍隊士氣下降。人心的貪婪就像滾石,停不下來。於是討論來討論去也沒有得出結論,完顏構的直覺否決了很多建議。直到一個叫向習文的禦史給李佑上了一封奏摺。奏摺裡建議。首先是停止新佔地區對大戶追餉的辦法。而代之實行減息的政策。每個村為一個單位。以一百為總額,收穫的八十五歸耕種者。十五歸聖唐。再從其中抽出五分給地主。地主肯定不幹。那麼官府可以贖買。用城內的店鋪和稅賦優惠的政策進行交換。這樣一來。不僅減少了對兩廣等新佔地區百姓的負擔。而且迫使有錢的地主成為商人。最關鍵的是這種徵收模式繞過了地主這個中間階層。直接和耕種者對接,由於稅額為分成製。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普遍提高。對於地主也沒有趕盡殺絕,採取了妥協。減少了抵抗性。雖然李佑厭惡投機倒把。然而經濟活動是少不了商業的推動。荊襄就是因為被李佑前期的無差別對待。現在經濟才會如此惡化。李佑大致同意這條政策。同意對商業放寬一些。不過還是補上了漏洞。那就是延續商人不能做官的政策。這也沒辦法。人一有了錢就要對權力的遊戲感興趣了。李佑當然要好好的防止了。這顯然對於有些小商人的子女不公平。但是李佑現在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所以只能犧牲這部分群體的利益了。第二是鼓勵民間開礦,凡是金銀銅鐵等廠。除了鹽礦非得掌握在自己手上不可。其餘的聽民自備工本開採。抽稅就行。並且在古代這些礦物的價值更高,那麼就算抽巨額賦稅。也不打緊。於是大筆一揮,將建議的五五分成變成七三,官府七,商人三。第三點,也是最後一點。那就是改革幣製。向習文說境內幣製混亂。造成了交易的不便,也對稅收統計造成困難。對經濟的打擊也是不小的。更關鍵的是,現在普遍都是在使用偽唐的銅錢。要是長安有人洞悉這點。多造錢幣。那麼後果不堪設想。李佑聽完冷汗直冒。這是個人才。先升向習文為民部左侍郎。這種人才當什麼言官?對,戶部改回為民部。只是為了噁心人。接著就準備召來此人討論具體方案了。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