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大明:開局認朱元璋作爺爺!》第七十章 完美的剿寇陣法!
「黃公子,慎言!」

傅友德終於忍不住出聲提醒。

他知道皇上雖號洪武,但一生謹慎用兵,更是害怕子孫後代狂妄、輕浮、率意用兵,從而招惹禍害。

在皇明祖訓中,皇上明確的寫道,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

所以皇大孫這番攻擊性如此之強的言論,會不會壞了他先前在皇上心目中的完美形象?

不料朱元璋卻是笑道:「無妨,咱大孫說得很好,咱很高興!」

事實上,朱元璋是真的高興,他是武人出身,天下是他打下來的,當然知道這世間的真理都在刀尖上,若真是信奉儒家那套懷柔遠人,那他現在就不是朱元璋,而是朱重八!

後來他羅列不征之國,一來是不將這些個彈丸小國放在眼裡,認為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說白了就是覺得打下他們沒有用,二來,也是大明朝立國不久,急需穩定,北方蒙元仍舊賊心不死,是大明最主要的敵人,東南邊則是進行安撫便可,皇明祖訓中也寫道,胡戎逼近中國西北,世為邊患,必選將練兵,時謹備之。

總之,朱元璋謹慎用兵,但決不怕用兵。

後世的子孫們實際上也沒有遵守皇明祖訓中的不征之國,朱棣上位後,往北打到了漠北深處,向南把安南收了,只不過這些地方,後世都還了回去。

這時,一直沒怎麼說話的馮勝卻是提出了一個問題:「公子,你說讓各藩王去管制,他們幾乎可以說是獨立成國,若是幾代人之後,他們難保不會造反!」

黃雄英笑了笑,道:「就算是各藩王要造反,可你想想,他們是什麼人?」

馮勝一怔,不明白黃雄英為什麼突然問這個莫名其妙的問題,下意識的道:「什麼人?那不就是反賊咯!」

聞言,朱元璋笑罵道:「真笨,他們是漢人!」

「對!」

黃雄英重重點頭:「漢人內鬥,總好過被外族欺凌,況且世界之大,超乎我們的想象,孫兒閑時也曾讀過一些雜書,上面說,大海一望無際,在大海的那頭,還有著大量的土地,那裡的資源,可供我大明後世子孫用之不竭!」

「他們又何須造反?他們只需去征服更多的土地就行了!」

朱元璋聽著眼睛都冒光,他一生最在意的事情,就是希望他打下的大明江山永固,世代永昌,千秋萬代。

自秦始皇一統九州後,歷朝歷代,最長的不過是宋朝的三百多年,而且還分了南宋北宋,所以一個王朝的壽命大約就在兩三百年間。

兩三百年後就會出現機構臃腫,土地兼並等一系列的問題。

而大孫今天的話,可以說是讓朱元璋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給了他一個解決這個難題的方向。

況且朱元璋也知道,就算自己不打,他大孫上位了以後也一定會打。

那何不趁自己還健在的時候,先把倭國打下來,也好證實一下,他大孫說的是否可行?

想到這裡,朱元璋頓時心情大好,笑道:「大孫說得在理,不過咱目前首先要做的,是先把沿海的倭寇給清除了!」

「嗯。」

黃雄英點頭表示同意。

朱元璋笑道:「今日我帶你宋爺爺來,就是想要說這個事情,你上次不是說有一套對付倭寇的陣法麽?你宋爺爺呀,熟讀兵法,在陣法上造詣很高,咱就讓他過來把把關。」

「皇爺謬讚了!」

馮勝謙虛了一聲,但臉上卻是不自覺間閃過一抹不易擦覺的傲意。

剛剛黃雄英那一套關於基本國策的說辭讓他大為震驚。

皇大孫的想法真是大膽至極,極具開創性,難怪能製造出明鏡這等神物來,也難怪皇上這麼喜歡來這裡了,除去皇大孫這層身份,這少年依舊是一個不世出的天才!

但是要說到兵法陣法,他在這個少年天才面前,同樣有足夠的理由驕傲。

洪武五年,三路征討王保保,徐達、李文忠都沒有獲勝,唯獨他馮勝斬獲甚眾。

一生南征北戰,除了平章常遇春外,號稱勝功最多。

所以他也很期待,想要看一看皇大孫到底能給他帶來什麼陣法,他當然希望皇大孫能夠給他驚喜。

因為只有一個足夠強勢的皇大孫,他們這些戰功赫赫的功臣才能免於皇上的猜忌。

否則,皇上走之前,恐怕會把他們先送走了。

「那小子便獻醜了!」

黃雄英說著,讓老徐來將桌上的飯菜都拿下去,將整張桌子空了出來。

「兵法雲,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製勝,計險厄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

聞言,馮勝微微頷首。

只聽黃雄英繼續道:「東南沿海地區多丘陵溝壑,河渠縱橫,道路窄小,大部隊兵力作戰其實不易展開,而且倭寇作戰靈活,又善於設伏,好短兵相接,這也是沿海地區數次組織剿寇都成效不大的原因。」

「所以想要對付倭寇,就必須行動方便,長短兼具,攻守兼備。」

馮勝不住的點頭,道:「說得好。」

一生征戰的他,當然知道因地製宜的重要,正所謂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

朱元璋則是笑眯眯的看著黃雄英。

「而我這套陣法,就是專門在這種地形上對付倭寇的!」

黃雄英說著,站起身來,從一旁拿來數個茶杯,放到桌子上,爾後道:

「你們看,我的這套陣法是以十一人為一小隊,這十一個茶杯就代表了十一名士兵。」

黃雄英拿了一個茶杯放到前面:「居首一人為隊長,次二人在兩旁,一執長牌,一執藤牌,長牌手執長盾牌遮擋倭寇的箭矢、長槍,藤牌手執輕便的藤盾並帶有標槍、腰刀,長牌手和藤牌手主要掩護後隊前進,藤牌手除了掩護還可與敵近戰。」

黃雄英先在前面擺了三個杯子,而朱元璋馮勝傅友德三人則是一臉認真的聽著。

他們三人都是久經沙場之輩,目光如刀,若是有什麼漏洞,他們幾乎可以說是一眼就能看得出來。

在三位超級高手的注視下,黃雄英倒也不緊張,徐徐道:

「前面這三人再往後二人,則為狼筅,所謂狼筅,便是南方常見的毛竹,選其老而堅實者,將竹端斜削成尖狀,又留四周尖銳的枝枝丫,每支狼筅長三米左右。」

「狼筅手利用狼筅前端的利刃刺殺敵人以掩護盾牌手的推進和後面長槍手的進擊。」

說著,黃雄英又拿來了四個茶杯,放在狼筅手的後面,道:

「這四名是手執長槍的長槍手,左右各二人,分別照應前面左右兩邊的盾牌手和狼筅手。」

緊接著,黃雄英拿了最後兩個杯子放在了整個陣法的後面。

「最後再跟進的兩名,是手持鏜鈀(農具,類似於豬八戒的九齒釘耙)的士兵,他們主要擔任警戒、支援等工作,如敵人迂迴攻擊,短兵手即持短刀衝上前去劈殺敵人。」

黃雄英的話音落下,整個房間內一片安靜。

朱元璋馮勝傅友德三人都是皺著眉頭,看著桌子上擺開的陣法,回想著黃雄英剛剛說的話。

這陣法他們真挑不出什麼毛病來。

矛與盾、長與短緊密結合,首尾呼應,充分發揮了各種兵器的效能,當真如黃雄英一開始所言,行動方便,長短兼具,攻守兼備。

如果非要說有什麼毛病,那就是這套陣法不適合大規模作戰,隻適合小範圍作戰,用於剿寇可以說再合適不過了,所以說,就是身經百戰,堪稱大明朝僅剩不多的三名戰神,竟是一時間挑不出毛病來。

完美。

完美的剿寇陣法。

馮勝臉上的那一絲傲色早已蕩然無存,呼吸都變得有些急促起來。

這皇大孫,竟和他爺爺一樣,是軍事上的天才!

不說別的,單單說這個陣法,非深諳兵法,身經百戰者擺不出來,而皇大孫卻還只是個沒上過戰場的少年。

朱允熥在一旁看著三位大人物近似於獃滯的表情,再看向黃雄英時,眸中儘是崇拜之色。

就在幾個愣愣的目光下,黃雄英長身玉立,面不改色的道:

「這陣法還可隨機應變,變縱隊為橫隊即稱兩儀陣,兩儀陣又可變為三才陣,三才陣攻防兼宜,適合於山林、道路、田埂等狹窄地形。」

「倭寇不是作戰靈活,好短兵相接嗎?此陣運用靈活機動,正好抑製住了倭寇優勢的發揮!」

「若是咱大明剿寇的部隊採用這套陣法,定能殺得倭寇片甲不留!」

看著自信滿滿的黃雄英,三個大明戰神一時間都出了神,看著黃雄英的目光都變了。

好一會。

馮勝才爆喝一聲:「好陣法!」

已經幾年沒有統過軍的馮勝,此刻竟有種蠢蠢欲動之感,恨不得立刻就去試驗一番這個陣法的威力。

而傅友德則是捋著鬍鬚,一臉的欣慰,在看了一眼朱元璋那張笑得見牙不見眼的臉,心中就兩個字:穩了!

「臭小子,你一開始跟咱說你有一陣法對剿寇興許能幫上些忙,咱差點兒就忽略掉了,你該打知道嗎?」谷

朱元璋笑罵道,轉而又笑眯眯的問道:「大孫,你這陣法叫什麼名字啊?」

黃雄英正色回道:「此陣名為鴛鴦陣!」

事實上,此陣並非黃雄英所創,而是抗倭名將戚繼光所創。

此陣法在抗擊倭寇的過程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無往不利,立下了赫赫功勞。

倭寇慣用的武器是倭刀、弓箭、長槍,但在鴛鴦陣面前,倭刀難以近身,弓箭射不穿盾牌,長槍又沒有明軍的長,死活近不了身,堪稱碾壓。

戰績說明一切。

台州花街之戰:斬首308顆,生擒2名倭首,其餘淹死和未割首的數目不詳,僅犧牲陳文清等3人。

白水洋一戰:我敵對比1500對2000餘,全殲2000多名倭寇,斬首344顆,生擒5名倭首,己方僅犧牲陳四等3人。

奇襲牛田倭寇:擊潰數上萬倭寇,斬首688顆,己方無一人犧牲。

……

此類大勝,不勝枚舉。

就是後世公安特警隊伍在面對持刀匪徒的時候,也借鑒了這套陣法。

所以,朱元璋等人挑不出毛病也是理所當然。

這一套堪稱是裡程碑一般的陣法,黃雄英當然要讓他在更早的時候綻放出光芒。

只是他不便將戚將軍的名號說出來。

不過在他的心中,對於這位抗倭名將更添了許多敬佩之情……

「大孫,咱給你找十一個人,你幫咱把那……鴛鴦陣給練出來,咱也好跟皇上去說,可以嗎?」

朱元璋笑呵呵的看著黃雄英說道。

黃雄英點了點頭:「當然可以。」

得到黃雄英的應允,朱元璋朝著門外喊了一聲:

「小蔣!」

聽到喊聲,正在門外暗中觀察的蔣瓛微微一哆嗦,連忙小跑到朱元璋的面前:「老爺,有什麼吩咐?」

朱元璋道:「去挑十一個身手不錯的家僕,明日送到這來,交給你少主子,全憑你少主子吩咐,懂嗎?」

「小的明白!」

蔣瓛連忙恭敬的躬身回應……

……

與此同時,劉府,書房內。

戶部尚書趙勉,正上門拜訪他的老丈人,翰林學士劉三吾。

趙勉身居高位,但不過四十來歲。

洪武十八年,趙勉登進士二甲第七十一名,同榜的還有沈溍、侯庸。

在科舉考試中,趙勉的成績並不拔尖。但在為官的四年之內,趙勉卻能夠爬到戶部尚書一位,可見他是有能力的。

當然,他也有一個好老丈人,翰林學士劉三吾。

趙勉和劉三吾聊了幾句家常後,突然站起身來,走到窗戶處左右望了兩眼,將窗戶關了起來,爾後壓低聲音道:

「父親,您說皇上怎麼突然變了?以前倭國數次忤逆皇上,皇上都隱忍下來了,沒有興兵征討,這一次怎麼突然要大舉剿寇,甚至要征討倭國呢?」

聞言,劉三吾瞥了趙勉一眼,並沒有答話,而是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

趙勉看在眼裡,好奇的道:「父親,您是不是知道些什麼?」

劉三吾還是喝他的茶,沒有答話,只是眉頭微微皺了皺。

「哎——」

趙勉見劉三吾不肯跟自己說,不由得長嘆了一口氣,道:「您是不知道,如今戶部有多困難,之前幾乎每一次興兵,都是靠增印寶鈔換取物資,如今寶鈔在民間已經大幅貶值,百姓苦不堪言。」

「上一次賑災和藍玉的出征,都不敢再贈印寶鈔了,好在有明鏡的出現,如若這一次再貿然出征倭國,戶部除了增印寶鈔,一點辦法都沒有了!」

「而且……就算增印寶鈔,怕是也很難再換到軍需物資,若強行徵收,又是苦了萬千的百姓啊!」

趙勉知道劉三吾心中最是掛懷天下百姓,所以便將百姓搬了出來。

果然。

劉三吾的眉頭皺得更深了,許久,這才悠悠道:「陛下……怕是聽信了讒言啊!」

「讒言?」

趙勉一怔,旋即問道:「誰的讒言?」

劉三吾抬起眼睛,望了一眼趙勉,猶豫片刻,道:「此事事關重大,你還是不知道為妙。」

「父親!」

趙勉心中的好奇之火已被引燃,怎肯就這麼善罷甘休,站了起來,正色道:「您一向教導我們要剛正不阿,正直敢言,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怎麼這一次,卻唯唯諾諾起來了?」

一番話,果斷擊中了劉三吾的要害。

劉三吾愣了好一會,這才苦笑道:「想不到我坦坦翁今天,竟被自己女婿給教訓了,呵——」

「你說得對,咱們作為臣子的,就應該想辦法匡正陛下的言行!」

這麼一說,趙勉反倒是不作聲的坐了下來。

劉三吾看著趙勉,道:「你不是想知道到底是誰給皇上進言要剿寇的嗎?好,我告訴你,不過秦淮河畔一少年爾!」

「一個少年?」

趙勉猛地一怔,旋即不可思議的道:「皇上是不是糊塗了,怎麼能聽一個少年的呢?」

劉三吾卻是搖了搖頭,徐徐道:「那少年的身份可不簡單。」

趙勉目光灼灼的看著劉三吾:「到底是什麼身份?皇上能聽他的!」

劉三吾同樣看著趙勉,緩緩說道:「皇大孫,朱雄英!」

「什麼?」

趙勉把嘴張得像箱子口那麼大,一下子就愣住了,接著他咽了兩三口唾沫,好像是嗓子裡發乾似的。

「朱……朱……皇大孫……他不是薨了十年了嗎?」

劉三吾搖了搖頭,道:「人算不如天算,當年的皇大孫並沒有死,只是流落民間,如今又被皇上給找回來了。」

許久,趙勉這才勉強消化了這些信息,從震驚中緩過神來。

他終於明白,為什麼自己的老丈人一直不肯說的原因了。

洪武老爺子年事已高,太子前不久又薨逝,這個時候死了十年的皇大孫出現了,這整個局面怕是要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啊!

不過他也很慶幸,在他的一再逼問下,竟得到了一條如此重要的訊息。

趙勉忍不住問道:「父親,那……皇大孫現在在哪裡?」

劉三吾直勾勾的看著趙勉,幽幽道:「趙勉,你想找死是嗎?」

趙勉這才幡然醒悟一般,額頭上冒出細細的汗珠,連忙道:「父親,孩兒知錯了!」

劉三吾這才點了點頭。

「記住,這件事情你知道就好了,絕對不可以透露半個字出去,懂了嗎?」

「孩兒明白!」

趙勉連連點頭。

「好了,你先回去吧,至於勸說皇上這件事情,咱們還要從長計議。」

「嗯,孩兒告退。」

趙勉說罷,就要起身離去。

「等等。」

劉三吾突然出聲叫住了趙勉,皺眉道:「你回去告訴小女,讓她好生收斂一些,否則就不要認我這個父親了!」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