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初景道君》010.暗潮
心有感悟,王景正欲閉關靜修,將其沉澱下來,化作前進資糧,忽然有人叩響院門,力道頗重。

道人訝然,許是同處一方宇宙的緣故,禹余天與元芒界之間並沒有太大的時差,一番神遊下來,雒城眼下正是半夜,無緣無故,怎會有人違反宵禁上門?

而且未覺醒胎中之迷時,陰神封閉,此身交由識神控制,行事難免不通人情,人際關係也頗為簡單,不會也不可能有人半夜上門叨擾。

王景心中好奇,於是陰神一動,神念如潮水般波湧開來,有意避開了一些特殊地界如皇城所在,大半個雒城盡收眼底,各種詭秘陰私自然映照於心。

「原來如此,前因早種,如今有果來尋。」

王景推開院門,卻是不見來人蹤跡,月光淒清如水,一張信箋攤在地上,字跡端正,看不出什麼特徵。

唯獨信箋右上的一個微小印記,表明了其是禁中之物,從宮中流出!

「只可惜當年事發之時,此身尚小,對內情一概不知。如今雙親已逝,更是斬斷了一切線索。

「這些人若是抱著從我這裏有所收穫的打算,未免也想得太美了。」

王景此世先祖曾因功封侯,只是後世子弟不肖,貿貿然摻和進奪嫡大事,最終族中主脈斷絕,只有一二支脈零星散佈,隱姓埋名。

現在這封信箋竟然舊事重提,隱隱間有拿此事威逼利誘他的意思,讓王景不由發笑,對此嗤之以鼻。

本就是方外雲水,不恃富貴之輩,跟他講什麼功名利祿,這對修行之輩有什麼用?

而且王家先輩殷鑒不遠,王景如何還會去蹚這攤渾水?

「不過新帝年幼,看來朝堂上是有人心生異念,對太后臨朝不滿了。」

王景隨手將信箋抖碎,而後回到軒閣之中,閉目修行。

分神在禹余天那邊玩潛伏的遊戲,他這邊也沒有閑著,琢磨了一下那幾式天賦神通雛形,頗有收穫。

從吳常記憶中王景得知,這種神通雛形在仙道之中被稱為天賦小神通,成因與他推測的一致,是魂魄出竅後首次與天地道則相通的產物。

而之所以稱其一個「小」,則是因為神通目前隻與魂魄相合,不曾混煉法力,當不得神通之稱。

——法力是引氣入體以後,天地元氣同內氣混煉的產物,依各家功法不同,外顯的性質亦不相同。

據說只有到了金丹培神之境,方能將術法修鍊成神通,法力化作神光,做到念動而法施,毀城斷江不在話下。

當然,這只針對後天學習來的術法,天賦小神通則不在其中,可以不受限制地修行,只是進度頗為緩慢。

仍以吳常為例,他突破至出竅境時得到了四個天賦小神通,除去望氣、天眼這兩個基礎小神通外,一個是飛遁之法,一個是和王景洞陽劍祝類似的劍氣類神通,只是偏向陰屬。

而吳常修鍊天賦小神通時,在那門飛遁神通上耗費了近十年功夫,才將其勉強修鍊到了第六階,尚未圓滿。

而那門劍氣類神通,更是卡在了的門檻上,不得其門而入。

「這神通修行倒也有趣,層層遞進,涇渭分明,每一境之間都有雲壤之別,似是後天刻意設置,不類天成。」

術法修行,分成術法、道術、仙術以及大道四境,一境之中又分成九階。仙術只有勘破生死玄關,成就元神才能接觸到,而調運大道之力攻敵,更是靜與天遊、動與天俱,元神寄託虛空的天仙大能專屬。

一般而言,在金丹期前,很少有人能接觸到道術,大都是將天賦小神通修鍊至九階術法便停滯不前,能成為例外的寥寥無幾。

而如何突破這條隱形限制,在金丹前修成道術,只是幽冥教普通弟子,連代號都沒有的吳常可不知曉。

王景天賦小神通中,擲火流鈴和洞陽劍祝甫一出現便分別有三階和二階術法的強度,剩下三門神通,經過他幾日修鍊,也已突破到了第二階。

不過後續修行,難度直接翻番,按他估算,起碼也要一旬才能突破到第三階,第四階則要半年。

「難怪仙道修行壽元如此漫長,光每日存思術法符籙,以魂魄之力勾勒其上道則進行修鍊就如此耗費時光,更遑論什麼祭煉法寶、煉製丹藥了。

「如果壽元再不漫長一些,恐怕到圓寂坐化都不會有什麼成果。

「不過我能否繞過修行仙術的限制,在元神之前修得仙術?倒是有嘗試一番的價值。」

今夜乃是庚申,王景按著前世習慣,徹夜不眠,略略修持了一番,待到天亮便起身洗漱,準備外出。

昨夜那封信箋上標明了一個地點,位於京城最為繁華的南市當中。

王景雖對這種私隱勾當不感興趣,但也知道其就如夏夜蚊蠅一般,如果不能第一時間將其打死,只會驅之不去,徒增煩惱。

「待從北市出來,便將此事秘書成函,投到銅匭之中,讓太后頭疼去吧。」

打蛇打七寸,這些人在未成事之前,最是見不得光,只要王景將其捅破,只會手忙腳亂,自顧不暇。

到時候只要他遮掩得好,誰會來在乎一個門第破落的貧寒子弟呢?

王景穿過十字街,出了景行坊,經由銅駝坊直穿雒河,不多時便來到了雒河南岸。

與貧寒人家居多的北岸不同,雒河南岸多是達官顯貴的邸宅所在,屋宇連綿,起伏錯落,內中簷廊銜接,樹蔭參天,穿行在街道之間,幾有天晴不暴曬,雨雪不濕鞋之感。

來往行人也是衣物精美,步履悠閑,一望便知並非為生計奔走。

「太后臨朝,雖然宗室耆老、元勛故老多有不滿,但對群民黎庶而言,倒不失為一件幸事。」

太后善於治國,主政以來不過十載,廟堂之上政令嚴明、刑罰嚴峻,而在民間勸誡農桑,輕徭薄賦,以道德化天下,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堪稱盛世景象。

以至於民間甚至傳出了「福兮祐兮,在女主兮;盛兮昌兮,在太后兮」的歌謠,還有百姓詣闕上表,請太后承天立極,擔綱國事。

似是有人不懷好意,對其進行捧殺。

至於這位女主會不會如前世武曌那般,臨朝改製,自立為帝,王景卻是不太看好。

畢竟此世武道昌盛,傳聞中皇朝太祖更是修成了不死人仙,民間香火旺盛,四時瓜果不凋,十幾年前還有親自出手的事跡,至今流傳。

那等存在只要不開口,誰敢妄言變革天命,改朝換代?

如果太后真如民間傳言中那般聰慧過人,對於這點自是心知肚明,不會起一些不該有的心思。

待到幼帝長成之後,還政人主,落一個賢明的稱號,豈不美哉?

「只可惜,人無害虎心,虎有傷人意啊。」

走走停停間,王景經過惠慈、利通兩市,抵臨了雒城最為繁華所在——豐都南市。

按照信箋之上的描寫,王景從東門而入,沿著左手第一條十字街,穿過重重柱樓式建築,在一所貌似尋常的茶肆前停了下來。

茶肆大門緊閉,未曾開業待客,匾額下方懸著一面錦旆,上面簡簡單單寫了一個茶,不是名家墨寶,亦無落款題跋,看起來漫不經心。

王景神念一掃,便知周圍幾家店鋪中,都有人在不著痕跡打量著自己,還有人往身後奔去,查看有無他人尾隨。

「倒也算細心。」

他評價了一句,旋即叩響大門。

吱啞一聲,有小二裝扮的人從門縫探頭,熱情道:

「客官樓上請。」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