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初景道君》012.秘地
三年,僅僅三年,莫蘭大沙漠上的局勢便風起雲湧。

阿瓦國在國主社侖的勵精圖治下飛快崛起,吞併了周圍大小部落,以若葉河為界,和柔蘭國形成南北對峙之勢。

中原大陳王朝負責對西軍政的藩鎮諸侯定西王見此情形,主動派遣使者來至阿瓦國,訂立攻守同盟,商議對柔蘭國用兵。

在此期間,金烏化身也將自身穩固在了遊神巔峰層次,成為天門界中又一位頂級戰力。

如果說三年前的金烏化身,還得有本尊在背後支持才能展現出遊神巔峰的實力,但而今單憑自身神力積攢,便可做到這一步了。

畢竟三年來阿瓦國與柔蘭國大小摩擦衝突不斷,最終總會演變成超凡層次的交手,金烏化身頻頻顯聖的同時,也順勢收攬了不少信眾,聚集香火的速度明顯有所提高。

再加上祂畢竟和本尊共享大道感悟,境界已然達到了那個層次,剩下的便只有量的積累,故而能突飛猛進。

得見於這位暘穀神君的高調錶現,柔蘭國在無奈之下,也正式推出了天水之神的信仰,再加上那位女修結丹宗師,倒也和金烏化身拚了一個旗鼓相當。

只是那位天水之神依舊受困於漠母殘餘神力,隻余本能調動神力庇佑一方,每每出手,都是女修陰蘭借其名頭罷了。

而王景本尊,則是在神洲地陸上四處遊走,尋找剩下四部黃石天書的蹤跡,倒也有所收穫,確定了幾處可能的目標,不過遲遲沒有動手。

......

東海之濱。

一座古樸道觀之中,本尊靜坐於此,吞吐天地元氣。

這處道觀是他這三年來四方結廬的落腳地之一,因他來至東海後時常出手降妖伏魔,當地百姓感念義舉,特地為他修建了這座東華觀。

取「西龜定籙,東華校名」之意,也暗指王景非天仙之道不取的念頭。

道人自定中醒覺,長吸口氣,天際雲氣如龍捲般而下,當中蘊含的絲絲縷縷碧霄罡氣精粹被王景采入體內,同地火煞氣混合,成為品質更高的液態真元。

三年光陰流轉,雖然當初在雒城鬼市所購的青蓮地火煞沒有盡數帶來,但在天門界中,王景也算是把合罡煉煞這一步的修行徹底完成。

「《風露經》中有載,一者萬物之所從始,元者辭之所謂大。天地元氣,共有十二萬九千六百之多,暗合一元之數。

「但以我陰神之力,只能見一萬兩千九百有餘,尚不及十分之一。」

但幸好,無論是青蓮地火煞氣,還是王景合罡所需的那種碧霄丹陽罡氣,在元芒界和天門界中都有分佈,一者深藏南疆地脈之中,一者流散東海九天之上。

道人這三年來東奔西走,也有一部分原因是為了尋找兩種罡煞之氣。

如今在東海之濱,終於藉助天時地利,自高天之上採下最後一縷碧霄丹陽罡氣,將陽罡陰煞徹底收集完畢。

丹田氣海之中,一陰一陽兩道罡煞互相追逐輪轉,遊走不休,各呈龍虎之狀,逐漸化作一方黑白分明的陰陽魚圖。

青蓮地火煞氣和碧霄丹陽罡氣在此過程中相互融合,以始景上元青陽玄微真氣為核心,煉就一道全新的青陽法力,如春草之始萌,似暉日之初降。

由氣化光,光中生火,此道靈火亦可以青陽命名。

「以元芒仙道來看,此乃引氣圓滿的象徵,真氣九轉,化氣為液,開闢周身竅穴丹田;

「而以《風露經》中所載,則是玉液九轉,即將黃芽凝丹的功果。」

似漱非漱,如浴非浴;風以導神,露以潤屋。

欲安神而兼屋,習風露而絕谷。

《風露經》本就是再正統不過的仙道採氣服食之法,不知為何卻被斛律修成了一門武道秘籍,直至落在王景手裏方才得復原先舊貌。

王景長身而起,周身有陰陽二氣化作龍虎異象,虎咆龍吟,回蕩在道觀之中。

這是陰陽熬煉圓滿的異象,按《風露經》中所載,之後便要明了黃芽,凝結虛丹,才能結束煉精化氣階段的修行。

而在元芒仙道中,引氣期圓滿之後,尚有神魂之境,神念與靈魂合成神魂,神魂再與七魄相合,產生種種玄妙,為日後干涉現實打下堅實基礎。

但對王景而言,這一步他早在前世就曾經歷過,三魂七魄合一,凝守元宮,二目回光,成就陰神功果。

在這一處,元芒仙道和天門仙道,隱然有共通融匯之處。

「可以想見,我日後足跡絕不限於元芒、天門、禹余等幾界之中,仙道、武道乃至於神道亦會有所涉獵。

「或許我應該整理出一門功法,將自身所學徹底融會貫通,拋開什麼築基、引氣的劃分,以微言大義備述修行真諦。」

王景考覽兩世修行之法,鳩集仙武神三道之言,所披涉篇卷數以千計,莫不皆以還丹、金液為要。

丹者,單也;一者,單也。惟道無對,故名曰丹。

而所謂修行真諦,也就無非「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這十六字了。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若能創出此法流傳百世,也就不枉我修行一生了。」

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言得其要,理足可傳。如果王景真能自不同宇宙的修行體系中提煉出精華並記述下來,自然稱得上是「立言」之舉。

念及此處,王景特意分出一道念頭開始推演功法,本尊則招來絳雲化作車輿,向著東海之上行去。

東華觀坐落海濱,王景自然與東海上幾處仙道宗門有所聯繫,前幾日東海霸主長青島上傳來消息,島主葉緣在東海上發現一處秘地,邀王景共同探索。

道人煉化一道先天靈光,對此界大部分隱秘知之甚詳,長青島主只是在信中略略提了幾筆,他便知道那處秘地究竟為何,對自身有無幫助。

「我雖然將煉精化氣差一步黃芽便修至完滿,但因為材料問題,本命法器上始終落後一籌。

「有此次秘地之行,當可將其補足。」

丹田氣海內部,那副陰陽魚圖正中,一柄劍器懸立此間,清光晶瑩,形如韭葉,正吞吐青陽法力,蘊養自身禁製。

這便是王景的本命法器,內中法禁自他天賦小神通洞陽劍祝中推演而來,七十二層地煞禁製圓滿無缺,只差一線便可晉陞為靈器,威能更進一步。

王景乘奔禦風,不過盞茶功夫便降落在一座島嶼外圍,內中木氣蔥蔥,靈韻濃鬱。

此處便是長青島,是東海仙道魁首,下有十八座附屬島嶼,掌握整個東海仙道修行。

感知到王景到來,島嶼禁法撤去,兩道身影從中步出,一者身著麻衣道袍,另一人羽扇綸巾,二者氣息都同天地相合,有上善若水,與世無爭之意。

「景重道友,許久不見了。」

羽扇綸巾者正是長青島主葉緣,另一人則是天下五大宗師之一的蒼燕派掌門凌燕子,此時正是他出言向王景打招呼。

「原來是凌燕子道友,」王景頷首見過,「上次一別,還是在南蜀境內。」

彼時王景正在一處火山口開掘地煞陰脈,無意間碰到了前來藉助地火煉器的凌燕子,相交數日後揮手作別。

「道友修為愈發深厚了,」凌燕子看到王景身邊龍虎丹相,於是出言讚歎,「假以時日,天下結丹宗師必多道友一位。」

「謬讚了。」

兩人寒暄幾句,便在長青島主葉緣邀請下進入島嶼,在一處林間小亭落座,探討起此次秘地之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