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周易哲學解讀》《「易學」評論》(三十二)
中卷:帝製時期易學評論

第一篇:兩漢易學評論

第一章:導言

兩漢易學詭譎怪誕,既很難敘說,又很好去說。若從難上去說,用百萬字也說不清其怪誕性,道不明兩漢易學上複雜性;若從好說上去說,兩漢易學,既違背《周易》思想本義性,又違背孔子德義闡釋《周易》的學術性。

兩漢易學突出的是佔驗象數易學,通俗地說,是巫術迷信佔卜筮術之學說。

一、《易》成為五經之首與西漢獨尊儒術的歷史背景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便開始了一系列的措施來鞏固自己的統治。並實行中央集權,上設丞相製,下設置郡縣,不再效法古製而行分封製。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自上而下的垂直專製統治體系。

在思想領域上是罷黜百家,獨用法家,尤其進行了一場焚書坑儒的政治運動,目的是統一思想,維護皇權統治。

焚書坑儒,是中國歷史第一次文化浩劫。秦朝以前的書籍除了秦國的史書和醫書、卜筮、種樹等保留了下來,其他盡皆焚燒,民間私藏者便以死罪論處。

因秦始皇的暴政與暴亡,使短暫的秦帝國也極速破滅。

西漢初期,基於對秦朝滅亡的教訓,漢朝初年開始遵奉「黃老之術」,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經濟上實行輕徭薄賦。在思想上,主張清靜無為,同時改革法律,廢除了秦朝時連坐和告奸的制度,百姓漸漸富裕,國家逐步強盛,漢朝進入了「文景之治」。

到武帝時從政治上和經濟上進一步強化專製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已成為封建統治者的迫切需要。而主張清靜無為的黃老思想已不能滿足其政治需要;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統思想,仁義思想和君臣倫理觀念顯然與武帝時所面臨的形勢和任務相適應。於是,在思想領域,儒家思想成為取代了道家思想上的統治地位。

漢武帝統治時,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治國思想。《史記·董仲舒傳》中記載了董仲舒提議的原話是「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漢書·武帝紀贊》裏記載漢武帝的做法是「罷黜百家,表章六經」。

為了解決意識領域問題,漢武帝於元光元年開始採用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隨後董仲舒又明確提出了「三綱五常」之說,進一步強化了儒家的宗法思想,鞏固了中央集權。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董仲舒提出來的治國思想,意思是廢除其他思想,隻尊重儒家的學說,但真正在漢代獨尊儒術而治國的思想並沒有開展起來,但儒家思想無疑得到統治者的重視,並成為後世的帝製時期裡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神化了專製王權卻是事實。因而受到中國古代封建統治者與歷代儒客推崇,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正統和主流思想。

不過董仲舒推行的儒家已不是先秦的儒家,而是結合了陰陽家等其他學派的知識,融會貫通後的儒家。

而漢武帝已不同於漢景帝的無為而治,漢武帝更像是秦始皇,是一個殺伐果斷。漢武帝在位時期拚命地擴張,東討西征,南伐北戰。此時的漢朝已經不在適合用漢初的「無為而治」來治理國家。

漢武帝獨尊儒術實是效秦始皇焚書坑儒那樣,同是為了統一思想,鞏固帝製皇權地位,穩定統治。兩者在採取的方法上雖然有差別,但目的是相同的。

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適應當時西漢政治、思想的統治需要,並增設五經博士、絀抑黃老,製策賢良和任用儒吏等措施,使得儒家經學得到了重大的發展。

故《易》被尊奉為經,並成為五經之首,應是漢武帝獨尊儒術裡的應運而生之事。

二、《周易》緣何被尊奉為儒家經書

《周易》在先秦並不為儒家重視,孔子晚年才喜好《易》,雖發現並認為《周易》裏的德義思想,但並不為弟子們所認可。而孟子並無涉及《周易》,《孟子》一書裡隻字未提《周易》。先秦為何《周易》不被儒家重視,因《周易》被史巫用於佔筮的緣故。

《周易》反到西漢被如此的重視,又是什麼緣故呢?

在兩漢易學大發展之前,把一部看作算卦之用的今本《周易》,為何被西漢尊奉為經之一,而又成為五經之首呢?

從今本《周易》的形式來看,無疑是算卦之用,可從內容上看,又是講憂患意識上的政治大道理。今本《周易》正如《繫辭傳》裏所言那樣,「《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製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佔」的多種功能,才被後儒家所看重。

西漢時期把今本《周易》能當作儒家經典之書,並上升為「經」書,得虧於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

其一是秦始皇「焚書」,把《周易》當作卜筮之書而不被禁焚,才得以保存。及漢初學術上的相對自由,傳學《周易》者不絕,由此得益於廣泛地傳播。

其二是西漢前《周易》學術的編匯,《易傳》的成就,及對尊孔之緣故,把《易傳》標榜成是孔子的創作,曾強對《周易》的影響度。

是孔子的名聲成就了《周易》,並傳播與後世。

其三、《周易》與《易傳》合二為一,變成人更三聖,世歷三古的一部奇書。

《漢書·藝文志》裏說(班固撰,簡稱《漢志》):「《易》曰:『宓戲氏仰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至於殷、周之際,紂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諸侯順命而行道,天人之佔可得而效,於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氏為之《彖》、《象》、《繫辭》、《文言》、《序卦》之屬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聖,世歷三古。及秦燔書,而《易》為筮卜之事,傳者不絕……。」

「人更三聖,世歷三古」是東漢班固提出的關於《周易》的時代和作者的說法。「人更三聖,世歷三古」,意思是伏羲畫八卦,周文王演為六十四卦並作卦爻辭,孔子作傳。這句話是說《易經》的成書經歷了上古、中古、下古三個時代。這樣一部書能不成為儒家的經之首嗎?

《周易》能夠升格為經,並為五經之首。首先是得虧與易傳的影響力,其次是八卦象數及六十四卦符號衍生的天地之說;最後才是所謂的卦辭思想,當然也不排除佔的功用。

是漢代把《易》(《周易》與《易傳》)尊奉為經,又把《易》吹成神。

其四、《周易》裏有一套神秘符號,及《易傳·繫辭》裏的神秘思想,為天道,神權,帝位皇權張目。

其五,《周易》文辭裡的憂患意識上的思想道理與《易傳》裏天地人道思想,決定了其為五經之首的地位。

正如《繫辭》裏所言「《易》有聖人之道四焉」的道理,並不是只是能佔卜之用,關健是在《周易》佔卜之用外還有前三項內容,這佔卜之用的《周易》還蘊含著極大的天地人道思想。

也正以上諸因素並與西漢獨尊儒術的背景下,《易》(《周易》與《易傳》作為首當其中,理應成為經之首。

西漢武帝時,五經之首《易》經,不單單指《周易》,而且包括了《易傳》。

如《春秋左氏傳》,就是指左氏為《春秋》作「傳」。後到西漢《春秋》和《左傳》都上升為經書。正如戰國前期《春秋》並沒上升為五經之一,同理已產生了《左傳》一書。後來《春秋》是經,《左傳》也是經。

傳本義為傳遞、傳送。引申指傳授,又續也,留傳之意。

何是出現傳是解經的說法,不得知。

現在人們說《經》是《經》,《傳》是《傳》,《傳》是解《經》的,這就造成,《傳》不是《經》,推而廣之《周易》是經,故就稱《易經》,《易傳》不是經的這種錯誤認為。

總之、《周易》和《易傳》被尊奉為《易》經後,兩漢的「易學」是前無有之,後無法比擬的大發展。因兩漢大發展的易學,既是《易經》的學術,又是獨具特色佔驗象數易學。

三、漢佔驗筮術象數易學為何而勃興

進入帝製時期不但不反對佔卜,而且更是張顯了天人同構」神學思想,已不再有春秋戰國時期的反對佔卜迷信,帝製裡不需要理性,更是排除真實孔子的理性思想,及荀子的理性思想。

尤其是秦皇漢武更迷信於丹葯,尋求長生不老仙術。秦始皇暴斃於過量服用丹藥,而漢武帝在位後期,同樣追求長生不死,迷信江湖煉丹術,並引發了「巫蠱之禍」,其後果是,皇后和太子相繼自殺,數萬人因此而死,此事件牽連者達數十萬人。其武帝因長時間服用丹藥病入膏肓而死亡。

雖《易經》成為經首,又成為官府規定的官學之書,也是做官的進級台階,更誤認《周易》裏那套卦符號和八卦取象神秘,再有《繫辭》《說卦》裏所彰顯的八卦筮術學說,在那巫術迷信國度無疑成為兩漢時期的佔驗(佔卜術)象數易學勃發的因由。

四、兩漢時期義理引用《周易》的易學思想,與後期以象數註釋《易經》義理的易學開端

雖然兩漢佔驗象數易學偏向歪門邪道,即走向八卦佔驗諸說上。但兩漢文人並沒放棄先秦義理引用《周易》文辭傳統的繼承,始終把《周易》當成一部義理文章,並引用其文句,用於闡明所論事物的道理。

這是理性的一個方面,而另一方面,到東漢後期結束了前期的佔驗象數易學,開始發展起象數註釋《周易》經文的學術。以象數去註釋《周易》文辭,始於漢代,因漢代所面對的是數字爻題《周易》文本。自此不但以取象,而且以爻題所用六·九之數分陰分陽去附會註釋《周易》文辭。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