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周易哲學解讀》《「易學」評論》(四十一)
中卷:帝製時期」易學」評論

第一篇:兩漢」易學」評論

第八章:兩漢對《周易》的有關說法

一.漢代對《周易》產生及內容的說法

兩漢時期,對《周易》的產生及內容又有了新的說法。

西漢孔安國作《尚書·序》裡說:「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這裡對「八卦」的說法,與《繫辭傳》裡的說法相同。

孔安國作《尚書·序》又說:「」八卦」之說,謂之」八索」……先君孔子生於周末,睹史籍之煩文,懼覽之者不一,遂乃定《禮》、《樂》,明舊章,刪《詩》為三百篇,約史記而修《春秋》,贊《易》道以黜」八索」,述職方以除九丘。」

孔安國西漢人,孔子後裔,司馬遷從孔安國問故。孔安國以治《尚書》為武帝博士。從《尚書·序》文來看,孔安國還是能分得清「八索」與《易》的不同。才說出先君孔子贊《易》道以黜」八索」的話。歷史上孔子確實是闡述《易》(《周易》)的義理之學,而排斥把《易》當「八卦」筮術看待。雖然孔安國也認為伏羲始畫八卦,但還沒有妄說《易》(《周易》)與「十翼」是文王與孔子創作的說法。

司馬遷所作的《史記》裡對《周易》的產生,已有明確的說法了。《史記太史公自序》裡雲:「余聞之先人曰,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裡,演《周易》。」

這到司馬遷時,已把前人說的「伏羲始作八卦」,納入到《易》裡,稱「易八卦」,「八卦」卻成了《周易》一書裡的東西了。司馬遷的這種說法,對後世造成了極大的誤解。而司馬遷又明確落實《周易》是西伯(即文王)拘羑裡推演出來的。這就是把《周易》落實到周文王頭上的最早說法了。

《史記日者列傳》裡以善卜者司馬季主之口說的更詳細:「自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而天下治」。

《史記》裡說的「伏羲作八卦」,是抄襲《繫辭傳》裡的錯誤說法而已。《史記》裡說的「昔西伯拘羑裡,演《周易》」,同樣是在《繫辭傳》說法基礎上的演義化。《繫辭傳》裡只是說「《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易》之興,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

而並沒有說是誰作了《易》(即《周易》)。可到司馬遷卻把《周易》一書的創作權給予了周文王。並且通過《史記·日者列傳》裡以善卜者司馬季主之口說「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這種說法,足以說明司馬遷所認為的《周易》,是今本《周易》而已。

《史記》裡不但把《周易》(《史記》作者所認為的《周易》,是指那部卦爻式的《周易》)一書說是周文王創作的,而且也對《易傳》(「十翼」)給於明確的說法。《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

這司馬遷不但把「八卦」歸到《易》(指《周易》)裡,而且把《周易》裡的六十四卦爻辭歸屬於周文王的創作,又把《易傳》(司馬遷時還沒有出現的《雜卦》、《序卦》)著作權授予了孔子。由此有三位聖人創作的一部「易經」,被司馬遷神話般的造出了。由此三位一體(即「八卦」、「卦爻辭」、「易傳」)的一部「易」,成為帝國裡的「經」之首。故到班固作《漢書》,就對《易》(指《易經》,即今本《周易》加「十翼」)產生的說法更具體化了。

《漢書·藝文志》雲:「《易經》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易》曰:『宓戲氏仰觀於天,俯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至於殷周之際,紂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諸侯順命而行道,天人之佔可得可效,於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氏為之《彖》、《象》、《繫辭》、《文言》、《序卦》之屬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聖,時歷三古。」

班固所說的《易》,已不同以前出現的《易》稱了。班固所說的《易》的內容,即所謂的「卦符號」、「卦爻辭」、「十翼」這三位一體的《易經》內容了。實際就是今本《周易》加「十翼」(《易傳》)。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聖,時歷三古」。又說明了認同前人說的「伏羲始作八卦」的說法,把認為那部卦爻辭《周易》裡的「卦爻辭」是周文王創作的,把《易傳》裡的十篇內容(「十翼」)歸屬於孔子的創作。所以到東漢的班固說《易》(今本《周易》加「十翼」)時,「上下篇」、「十篇」、「三聖」、「三古」的說法都出現了。這些兩漢時期裡對《周易》的說法,真如顧頡剛在他的《古史辨》裡說「三皇五帝古史系統是由神話傳說層累地造成的」這種說法相仿。可說兩漢時期,對《周易》一書產生的說法,具有演義性。到班固是說文王重《易》六爻,作上下篇。這「上下篇」的說法出現了。說孔氏為之《彖》、《象》等之屬十篇,這「十篇」的說法也出現了。到班固吧《易經》(今本《周易》加「十翼」)打造成「人更三聖,世歷三古」的經典說法來。「三聖」就是伏羲、文王、孔子;「三古」就是上古、中古、今古。並且又明確指明這部三古與三聖創作的《易》是十二篇內容所組成。

「《易經》十二篇」,說明《易經》的內容共有十二篇。是哪十二篇呢?就是《漢書·藝文志》所言:「至於殷、周之際,紂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諸侯順命而行道,天人之佔可得而效,於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氏為之《彖》、《象》、《繫辭》、《文言》、《序卦》之屬十篇」。

即這段裡所說的「作上下篇」加「之屬十篇」,豈不是共「十二篇」麽?

《漢書·藝文志》裡所言的「《易經》十二篇」,實乃就是《周易》加「十翼」(即《易傳》)這兩種內容。漢時把今本《周易》一書裡的內容,分為上下篇(漢以後又把今本《周易》裡的內容分為「經上」與「經下」的稱法),《周易》一書內容變成了上下兩篇的稱法(如《藝文志》裡所言的是文王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再加上所認為「十翼」(《易傳》)裡的十篇內容,總共十二篇,這就是《易經》十二篇的內容。

把一部《易》說成是經歷三位聖人,三古之世才創作完成,這《易》道能不深麽?不過班固把這《易》道,歸為天人溝通之佔,未免有點褻瀆「聖人」之舉了。

漢朝終於把「卦畫」,「爻辭」(實乃今本《周易》)「十翼」扭合為一體,而尊奉為《易》經。並賦予《易》神聖的地位,《易經》被漢帝國神聖化、政治化。《易》在漢帝國被尊奉為五經之首,《易經》成為帝國意識領域上的統領地位。

自此「人更三聖,時歷三古」成為《易》之經典與權威說法,而後來的王朝裡大抵遵循漢時的說法。

由此一部《易經》產生的時間及創作者和內容給打造完畢。由此《周易》一書的稱謂也就開始混亂了。

二.漢代對《周易》的稱法

西漢前期的書籍,凡引用《周易》裡的內容,與戰國時期對《周易》的稱法相同,《易》稱形同於《周易》的簡稱。如《淮南子》和《春秋繁露》一書裡所引用《周易》一書裡的內容,用於闡明事理,是稱「《易》曰」,而不稱「《周易》曰」。

到司馬遷寫的《史記》一書裡,不但出現《易》,《周易》的稱法,而且還出現了一種新的稱法,即《易經》稱法的出現。而《易經》一詞,在《史記》一書之前,從未出現過。雖然《莊子》一書裡出現過「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的說法,但這是指六種經典書籍,而不是單獨出現的《易經》稱法。

如《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年喜《易》,序《彖》、《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

這裡出現的《易》稱,則是指《周易》一書了,因為有《彖》、《象》、《說卦》、《文言》這些本屬《周易》的學術文章旁證。故這個《易》稱,就是《周易》一書的別稱。

《史記·日者列傳》裡雲:「昔先王之定國家,必先龜策日月,而後乃敢伐……夫司馬季主者,楚賢大夫,遊學長安,通《易經》,術黃帝、老子,博聞遠見」。

這裡出現的《易經》稱謂,可以說是歷史上的第一次出現。不過這裡出現的《易經》稱法,是等同於先前出現的《易》稱,或《周易》稱法嗎?單從《史記·日者列傳》裡出現的《易經》說法,無法判定是《易》,或《周易》的同一概念。

到了東漢班固寫的《漢書》裡,對所稱的《易經》,已有明確地內容指向,也就知道這一概念的含義了。

《漢書·藝文志》裡雲:「《易經》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易》曰:『宓戲氏仰觀於天,俯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至於殷、周之際,紂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諸侯順命而行道,天人之佔可得而效,於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氏為之《彖》、《象》、《繫辭》、《文言》、《序卦》之屬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聖,世歷三古。」

從這段文字裡出現的《易經》稱謂和說法來看,已知這《易經》稱法,既不是漢初之前所稱《周易》一書的一種新稱法,也不是漢初之前《易》稱的一種新稱法。而這《漢書·藝文志》裡所稱的《易經》,也不是《周易》的同一概念。

《漢書·藝文志》裡所言的「《易經》十二篇」,實乃就是《周易》加「十翼」(即《易傳》)這兩種內容。漢時把今本《周易》一書裡的內容,分為上下篇(漢以後又把今本《周易》裡的內容分為「經上」與「經下」的稱法),《周易》一書內容變成了上下兩篇的稱法(如《藝文志》裡所言的是文王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再加上所認為「十翼」(《易傳》)裡的十篇內容,總共十二篇,這就是《易經》十二篇的內容。

再如《漢書·藝文志》裡所言:「《易》曰:『宓戲氏仰觀於天,俯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至於殷、周之際,紂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諸侯順命而行道,天人之佔可得而效,於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氏為之《彖》、《象》、《繫辭》、《文言》、《序卦》之屬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聖,世歷三古。及秦燔書,而《易》為筮卜之事,傳者不絕」。

這一段文字裡出現了四個《易》稱,能否分清這四個《易》稱是一回事呢?還不是一回事呢?按常理來說,都是《易》稱,難道還不是一回事嗎?恰恰這段話裡出現的四個《易》稱,不是個同一概念。

第一個《易》稱裡所引用的內容,是出自《易傳·繫辭》裡的內容,並不是出自《周易》裡的內容。引用時正確的稱法,稱「《易傳》曰」、「《繫辭》曰」、「《易經》曰」都可以,唯獨稱《易》,就與西漢以前的《易》稱相混淆了。西漢以前的《易》稱,是《周易》的簡稱。西漢之前也從沒有出現以《易》稱而引用屬《易傳》裡的內容。這《漢書》裡卻出現了引用《易傳》裡的內容,而用《易》,顯然與沒有出現「十翼」(《易傳》)內容時所用的《易》稱相混淆。

第二個《易》稱,即「文王以諸侯順命而行道,天人之佔可得而效,於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這段話裡的《易》稱。這個《易》稱裡所表述的內容與前一個《易》稱裡所引用的內容不是一回事。這個《易》,如同《周易》的別稱。猶如「文王以諸侯順命而行道,天人之佔可得而效,於是重《周易》六爻,作上下篇」的說法。也如同司馬遷認為的那種說法:「文王拘而演《周易》」。這裡應正確的稱法是用《周易》,就不與前一個《易》稱相混淆了。

第三個《易》稱,即「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聖,世歷三古」這句話裡的《易》稱。這個《易》顯然又不同於前兩個《易》稱。這個《易》稱謂,是等同於《易經》(《周易》和《易傳》),如同是《易經》的簡稱。

第四個《易》稱,即「及秦燔書,而《易》為筮卜之事,傳者不絕」裡的《易》稱。這個《易》稱顯然是指《周易》一書了(指今本《周易》)。

總之,這《漢書》裡對《易》的稱法上開始出現了混亂,如同這段文字裡出現的《易》稱,雖是《易》的稱謂,但這些《易》稱,卻不是同一概念。但我們應該能夠明確地是,自西漢中期,在《周易》文化發展史上,出現了新的變化。自《易經》稱謂的出現,將宣告《周易》稱謂的終結。因為《易經》一詞涵蓋了《周易》內容,這是因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結果,無論《周易》與《易傳》都上升為「經」的地位,而合稱為《易經》。所以《易經》不是指《周易》一書,故《易經》與《周易》,是個不同的文化概念,這是再清楚不過的了。

到獨尊儒術後,凡引用《周易》裡的內容,也有引用屬《易傳》裡的內容。但均用的稱法是「《易》曰」。並且多是引用《易傳·繫辭》裡的內容,均稱」易曰」。

如「臣聞《易》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故賢聖之君,博觀終始,窮極事情,而是非分明。」

「《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臧之中野,不封不樹,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

「《易》曰:『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凡事不密,則害成』。」

「《易》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

「《易》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這些均是出自《易傳·繫辭》文裡的句子,是劉向上疏朝廷的奏章裡所引用時,皆用「《易》曰」來稱。劉向(約前77—前6)西漢經學家。

如《白虎通義》裡雲:

「故《易》曰:『伏羲氏之王天下也』。」

「《易》曰:『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也』。」

「《易》曰:『介如石,不終日,貞吉』。」

「《易》曰:『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於是始作八卦』。」

「《易》曰:『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民』。」

東漢《白虎通義》裡所引用的被稱之謂「《易》曰」裡的內容,既有《周易》一書裡的句子,而多是《易傳》裡的「文言」與「繫辭」中的句子。

東漢是繼承西漢後期對《易》的稱法,是把《易傳》與《周易》合二為一,通稱《易》了。

我們再看到東漢還有一種對《周易》的稱法,如《漢書》裡即有」上下經」的說法。

而《漢書》裡又明確說」上下經」,顯然是單指《周易》,這又是影響後世引申出」傳」與」經」的不倫不類說法來,本來獨尊儒術後《周易》是經書,《易傳》也是經書。

「費直字長翁,東萊人也。治《易》為郎,至單父令。長於卦筮,亡章句,徒以《彖》、《象》、《繫辭》十篇文言解說上下經。琅邪王璜平中能傳之。璜又傳古文《尚書》。」(《漢書·儒林傳》)

費直西漢後期人,生卒年不祥。這裡記載的費直,研究《易》做了郎,官至裡父令。擅長卦筮,不解釋章句,隻以《易傳》文意疏通《周易》上下經文,不加任何發揮。但他的著作已經佚失。《漢書》說費直既擅長佔卜,又「徒以《彖》《象》《繫辭》《文言》十篇解說上下經」,而十分重視義理。由此說表明漢易學家眼裡《周易》是個可」筮」可」理」的書。並且費直又有以《易傳》文解釋《周易》文開始,對後世以《傳》說《周易》同樣影響深運。如後世至今天,人們往往把《易傳》裡的說法及內容思想說成《易經》(現代人們又把《易經》單指《周易》)裡的思想,混淆了兩者的內容摡念。

而在東漢還有冠以」周易」之名,而所寫的內容完全與《周易》無關。如東漢後期的魏伯陽卻能在幽谷深山,僻壤陋室過著隱居生活,卻也寫出一部叫《周易參同契》的書,卻被道教者稱為「萬古丹經王」。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講養生和鍊氣功的書,但又不全是這些內容,也有身在江湖而心繫朝廷方面的政治理論。總之是神教、道術、王道政治混合一爐的學說。雖看似個大雜會,但偏重於練丹、修鍊、養生上的神秘功法之說,被道教者和想修鍊成仙者所吹奉。

雖然魏伯陽用」周易」之名,而非解《周易》之理。而是通過前漢的卦氣,陰陽之說而建立起其他的「丹道易」說,是前期「象數易學」上的一種新枝,實與《周易》一書不相乾。

三.漢代對《周易》是部什麼書的有關說法

《漢書·藝文志》裡說:「《易》曰:「宓戲氏仰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至於殷、周之際,紂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諸侯順命而行道,天人之佔可得而效,於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氏為之《彖》、《象》、《繫辭》、《文言》、《序卦》之屬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聖,世歷三古。及秦燔書,而《易》為筮卜之事,傳者不絕。漢興,田何傳之。訖於宣、元,有施、孟、梁丘、京氏列於學官,而民間有費、高二家之說,劉向以中《古文易經》校施、孟、梁丘經,或脫去「無咎」、「悔亡」,唯費氏經與古文同。

這裡說的「文王以諸侯順命而行道,天人之佔可得而效,於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和「秦燔書,而《易》為筮卜之事,傳者不絕」,無疑說明《周易》一書在漢人眼裡就是卜筮之書了。

《漢書·藝文志》說:

「蓍龜者,聖人之所用也。《書》曰:「女則有大疑,謀及卜筮。」《易》曰:「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善於蓍龜。」

「是故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向,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及至衰世,解於齊戒,而婁煩卜筮,神明不應。故筮瀆不告,《易》以為忌;龜厭不告,《詩》以為刺。」

「雜佔者,紀百事之象,候善惡之徵。《易》曰:「佔事知來。」眾佔非一,而夢為大,故周有其官。」

這上所引《易》(《易傳》)的說法,顯然把《周易》當成佔筮理論引用了。

如《漢書》說費直既擅長佔卜,又「徒以《彖》《象》《繫辭》《文言》十篇解說上下經」,而十分重視義理。由此說表明漢易學家眼裡《周易》是個可」筮」可」理」的書。

又如西漢象數筮術者用於佔筮學說的代表,創始者孟喜,集大成者京房。他們卻也能從理的一面去解釋《周易》。

大抵在漢人眼裡的《周易》,如《易傳·繫辭》裡的說法那樣去看待,即亦筮亦理的看待《周易》。

「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製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佔。」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

「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