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大雍一小兵》第五百零七章 垂死的魚
不過王鐔很快從傷感中轉喜,笑道:「不過正好,舊的不去新的不來,秦、雍都已過去,秦雍之後會是什麼樣的天下,該咱們說了算。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張耘菽念了一遍,隨即道:「好詩,好氣魄!」

「敢叫日月換新天!」蒙穹喃喃自語,隨即說:「聖上的胸中豪情壯志啊,非我等所及,但末將也請聖上帶上某,如果有機會,某也想看看是什麼樣的……」

「末將不懂,反正聖上總沒錯。」烏邏這樣的文盲聽不懂,隻得高聲吆喝,引來眾人大笑。

只有身為俘虜的李犁面色不對,神情糾結,只是誰也沒注意到。

看著興緻很高,熱烈討論的眾人,王鐔突然又有一種感悟,身為領導者,只有理智和聰明的頭腦是不夠的,還需要理想主義情懷,調動大家的積極性。

現實是很殘酷的,而美好未來很遠,所以要教大家學會想像,否則難以堅持。

王鐔想了想,「雒陽要拿下僅僅靠現在的兵力足夠了,回去報捷的人已經派了嗎。」

張耘菽點頭,應道:「早派出去了。」

王鐔規劃著,說道:「朕親自寫敕令,讓冀州的唐軍馬上調度南下,屆時負責到雒陽東面阻擋援軍,阻止豫國援軍到達雒陽,剩下的圍攻雒陽,這城遲早能拿下。」

蒙穹有些不樂觀地說:「只怕糧草難以支持……」

「試試吧,不行就撤軍,豫軍主力盡散,咱們也沒危險。」王鐔說到這,眾人都點頭。

他心裏也擔心糧草的問題,大唐連年征戰,國家其實已經到了勉強支撐的邊緣。

大唐如今處境就同北宋類似,趙匡胤後來為什麼突然調轉方向要先打蜀國,打蜀國之後還大舉搜刮,而且趙匡胤打仗風格是快、省,計劃緊密。

一打就是雷霆一擊,直中要害,短時間內結束戰鬥;很大的原因就是「帤藏空虛」,國家已經窮得掉渣了,打不起持久戰。連綿的戰亂,加上後周幾年接連不斷的出兵,到末期國庫裡其實已經沒什麼錢了。

此時的大唐也差不多。連年的戰爭是有代價的,這幾年的大戰,巴蜀之戰和冀州之地至少還有些獲利,至少也是收支平衡。

但攻打幽國和涼州這兩場仗,短期都是虧損的,涼州太窮;幽州原本可以賺,但幽國也很能打。

投入太大,時間太長,雖然平定了幽國,幽州境內卻是叛亂不斷,陸陸續續又打了一年多,如果不是王鐔出台政策,幽州想要徹底平定,至少要打三年,水陸兵馬投入超過十萬,後勤人員超過二十萬。

最後幾乎完全消耗性的就是這次的伐豫之戰。並州、冀州、雍州,三個地方的唐軍,數十萬人馬調動,後勤人員更是不計其數,幾乎是掏空國庫在打仗。現在連他特別想趕快結束戰事,生怕國家支撐不住。

只是都到了雒陽城前,就這麼退兵也心有不甘,即便知道連年征戰已經使得國家帤藏空虛,也想搏一搏。

王鐔心裏第一次迫切地想要停戰,他心裏也有些懊惱,雖然他當初先把巴蜀平定了,但是巴蜀的財富錢糧支持還要等上兩年。如果兩年後再打這場仗,那麼拿下雒陽就是十拿九穩的事,而不會這麼勉強,進退兩難。

就像當初秦、漢、唐初故事,以巴蜀為錢糧倉庫,穩固後方,發秦地雄師,天下誰與爭鋒?

當王鐔兵圍雒陽之時,有大量的信使已經從河南郡各處往西,帶來了唐軍於伊闕關外打敗豫軍,俘斬無數,擒獲豫國河南郡守、左將軍朱海,雒陽留守後將軍李犁,將校官員二百餘人的天大喜訊。

大捷的消息從河南郡一路沿途傳播,一直到渭水邊上,如風般快速吹過大河,直入長安。

大勝的消息到達長安時,又是一個天高氣爽的秋日。似乎每次捷報進京,都是秋日居多。

許多身背紅旗的加急報捷信使,接二連三激動地高聲喊著大捷的消息穿過長安城外的聚落,馬蹄踩著青磚聲音清脆嘹亮,有節奏的咯噔聲中穿過街頭,引來大量百姓圍觀。

乳白秋霧尚未散盡,蒸籠白氣飄散街邊的清秋早晨,百姓們奔走相告,消息很快傳開。

對於百姓而言,他們對豫國人有著深刻的仇恨。

之前對巴蜀、冀國、幽國的勝仗,對於普通百姓來說,更多在於振奮士氣,增加安全感,或因掛念家人而關心戰事,至於因對於國家有歸屬感而與有榮焉的不多。

唐國是個新政權,改朝換代至今,不過兩三年。歷史上的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這樣的時期,國家一個比一個短命,多數是幾年,十幾年的事情,皇帝輪流做。

每次改朝換代,跟著的就是清洗,兵禍,百姓水深火熱,王鐔兩年前入長安時,激勵約束軍隊,將長安城和百姓們保護了起來,才讓百姓們生出些歸屬感來。

但對豫國,百姓卻有實實在在的仇恨,連年的擾邊,西進劫掠不說,十多年前,豫國人同冀國聯手擊敗了雍軍,這代人至今記得清清楚楚,喪師失地的屈辱,人人記憶猶新;豫國的強大,不少百姓都心中有數,親身經歷過。

所以這次的大勝,遠比之前的所有的勝利更加鼓舞人心,更能引起普通百姓共情,聽說豫國大軍被屠戮十萬人時,多數人都是撫手稱快,開懷大笑。

人們自發奔走相告,互相道喜,街頭巷尾,勾欄酒肆到處是談論這件事的。

河南郡大勝的消息令百姓們激動萬分,長安城內氣氛之熱烈,人心信服,似乎有了以前從沒有過的氣象。

關於王鐔的威名,自然已經不必說,在經曆數年的累積,已經到了一個旁人難以企及的高度。人們將之與白起、韓信並列,又有津津樂道,有說不完的故事,在缺乏娛樂手段的年代,王鐔已經成了這個時代許多百姓茶餘飯後的談資。

而朝廷裡的激動則比民間更多。唐國文武官員是利益既得者,是唐國受益人,可能他們心裏還未察覺,或者並不以利益的角度去看待問題,而是忠君體國的方面去想。

但無疑,王鐔的這次勝利,極大地鞏固了唐國政局,也讓新生的朝廷更加穩固,更得人心。

朝局穩固,百官自然激動高興,至少不用擔心過幾年就要改朝換代,乃至讓豫國人佔領長安。

如此,更多的人才才敢放心地為朝廷效力,選擇更好地為朝廷出力。

雍國偽帝時期,官員都貪腐成風,甚至都成了規矩,君主屢禁不止,因為源頭的問題無法解決,治標不治本是沒用的。

這種貪腐的根本源頭在於如此亂世人才沒有任何安全感,都覺得反正過幾年就要改朝換代,誰做皇帝還說不準,那還不如趁機狠狠撈一把然後走人,不然等著改朝換代被清算嗎?

所以自然而然就有了扭曲的氛圍。

現如今王鐔一路高歌猛進,連豫國都能打出如此漂亮的大勝,那還有什麼可以撼動當今的朝廷?

一時間讓官員們都充滿安全感,對國家的未來抱有希望,想要長久地幹下去,自然就要有所收斂,不敢竭澤而漁,風氣開始逐步轉變;另外之前不少不敢站隊怕被殺的有才之士也因安全感敢為朝廷效力了,長安城裏多了不少五湖四海的新面孔。

朝堂上充斥著溢美之辭,對於此戰之勝的各種吹捧絡繹不絕,形形色色。

這些多是發自內心的,亂世中最缺安全感,王鐔這些年來南征北戰,連戰連捷,而且用兵總是有條不紊,完全沒有以往武人的那種不安穩,跳脫靠不住的感覺,給了文武官吏安全感。

如此,真心實意追捧信服的人自然很多,民間乃至朝堂,慢慢都形成一種人心大勢,怕沒了王鐔,唐國會不會重蹈晉朝覆轍,亂世之中,只有靠譜的武力才能讓人安心。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