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穿越三國,從落草為寇開始》第二百八十五章 借糧
「穿越三國,從落草為寇開始新書海閣小說()」查找最新章節!

就在李奇為錢糧發愁的時候,交州士燮派出劉巴為使,為再婚的李奇送上祝福。

再婚,雖然聽起來有些彆扭,但他的確不是新婚啊。

劉巴的祝福包括了不少南方稀有的物資,比如翡翠、琉璃、犀角、象牙等等。

最重要的是,這次送上來的量,比初次會盟的時候要多得多,足以向揚州及中原、北方等地出貨。如果這些貨物全部賣出去所積累的資金,起碼可以修繕兩座城池的城防。

李奇大喜,對劉巴說道:「士公前番派出士徽救援桂陽,如今又送上如此大的厚禮,奇真是感激不盡。」

劉巴道:「也全仗李益州當初勸導士公攻打佔城,如今早稻在交州四處生長,解決了不少百姓吃飯的問題,也是大功一件啊。」

後世有一句話:「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子初、孝直亡一漢室難興。」

這「子初」指的就是劉巴劉子初。

如果沒有劉巴替劉備鑄直百錢,恐怕劉備很難解決國庫空虛的問題。如果劉巴、法正能夠活得更久一點,諸葛亮也用不著裡裏外外那麼辛苦,興許再熬幾年,熬到曹叡去世,曹爽亂政,未必不能復興漢室。

所以,作為後來人的李奇自然知道劉巴長於經濟財政,當初是真的想把劉巴徵辟為自己的人,可是這貨嫌棄自己曾經做過山賊,一直不拿正眼看自己。李奇再怎麼勢大,也不能強人所難,壞了自己的名聲。這名聲原本就被當山賊的日子禍禍過一次了,如果再來一次殘害名士,那基本上就不要混了。

現在劉巴作為士燮的使者來到江陵,雙方都要顧及禮節、外交等諸多因素,也就不存在誰看誰不順眼了。

從劉巴的話語中來看,其實也少了些當初的輕蔑。

誰能想到一個落草為寇的山賊,能夠走到今天這一步呢?

更何況李奇在益州「鑄直百錢,平諸物價,令吏為官市」的舉措的確讓劉巴刮目相看——這貨想的怎麼跟我一樣?

寒暄之後,李奇問劉巴道:「四州連年征戰,財政入不敷出,願子初教我。



敢於直接向劉巴暴露自己的短板,李奇也並非沒有經過慎重的考慮。

與交州交易最頻繁的就是益州,以劉巴在財政方面的敏感度,恐怕早就知道益州的經濟財政出了問題。如果益州都出了問題,其他幾個州就更別說了。

所以,李奇如果試圖藏著腋著,而非虛心救教的態度,劉巴根本不會理他。

現在劉巴見李奇如此坦誠,便說道:「停止戰爭,與民休息,以益州前些年來打下的基礎,不出三年便能恢復。」

李奇道:「子初所言,甚合吾意,可樹欲靜而風不止啊。」

劉巴問道:「李益州不是與孫權達成停戰協議了麽?據士徽這邊傳回來的消息,孫權也已經退兵了呀。」

李奇道:「實不相瞞,孫權退兵至艾縣便不再東行。我擔心他會單方面撕毀協議,擊我不備。」

劉巴道:「不至於吧?」

嘴上雖然這樣說,劉巴心裏卻是有數的。

單方面撕毀協議的事又不是沒人乾過,比如說他們敬愛的高祖同志。

不過這種事情畢竟是李奇集團的事,劉巴不太願意發表觀點。

李奇道:「你看這樣好不好,交州糧食充足,又無戰事,不如咱們進行一次錢糧交易如何?」

李奇所謂的錢糧交易,並非普通商賈所能承受的量,這已經上升到兩個政權之間的交易了。

通常來說,兩個不同政權之間是不太會把糧食這種立國之本的商品拿出來交換的,否則你直接把曹操或孫權的糧食買光,餓死他們不就完了?

除非,兩個政權之間都有不得不交易的理由。

現在的問題是,李奇缺糧,而交州啥也不缺。李奇沒有一個讓交州不得不接受的商品。

故而李奇提及此事,有相求之意。

劉巴略為一思索,根據他了解到的情況,益州因為戰亂而導致生產力下降,總的貨物變少了,而用於維繫官方和軍隊開銷的需求量沒有減少。這就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物價上漲,使得益州的直百錢等貨幣貶值。

可是這個時代沒有外匯和匯率,如果交州方面仍然用原來的價格將糧食出售給李奇,就等於是讓交州替益州承擔了這次通貨膨脹。

舉個例子,交州按照原本的價格出售糧食,換回來一萬錢。這一萬錢原本可以買十匹蜀錦,現在由於益州的通貨膨脹,只能買回五匹蜀錦,就等於是原本可以賣一萬錢的糧食,隻賣了五千錢。

當然,實際計算方式要比這個例子複雜得多,交州人要換的也不單單是蜀錦,還有別的東西,比如井鹽。但這依然改變不了交州人民吃虧的事實。

如果要實現公平交易,劉巴首先得計算出益州的通貨膨脹率,然後再折算糧價。

可按照現在的數據統計能力和計算能力,這無疑是一件複雜且浩大的工程,等你算出來的時候,恐怕行情又變了。

那麼直接以物換物可以麽?

比如我這批糧食給你,你也別給我錢,我就換你十匹蜀錦或者相應價值的井鹽。

這種方式理論上可行,但實際上由於益州生產力的下降,導致蜀錦和井鹽產量也降低了。而蜀錦和井鹽在全國各地可以說是硬通貨,商品供不應求,李奇完全可以將蜀錦或井鹽進行一定程度的提價來彌補產量下滑的損失。如果還是按照原價去交換糧食,李奇就失去了原本掌握的硬通貨優勢。

也就是說,以物換物也要找到一個讓雙方都不吃虧的精確的折算率,這很難去計算,往往都是通過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去運作和磨合,使其慢慢的趨近一個合理值。在當前來看,這個合理值是很難直接計算出來的。

商討之後沒有結果,李奇又道:「我可以高出市價收購你們的糧食,價格由你們提,我都好商量。」

劉巴就呵呵了,只要不是以物易物,錢這玩意兒,你還不是隨便印?

銅不夠?

直百不行就直五百,直五百不行就跟江東似的直兩千。這到最後,同樣是交州人民在幫益州人民承擔了一部份通貨膨脹的壓力呀。

就拿後世的漂亮國來說,它一印錢,全世界都要跟著遭殃。

交州由於地理位置和李奇在過去打通交、益二州商路的原因,對益州的依賴比較強,所以益州的通貨膨脹肯定會影響到交州,哪裏還敢讓李奇用擴大貨幣面值的方式來印錢啊。

最後實在不行,劉巴提出了一個方案:借糧還糧。

當然,這是要收取利息的。

同時為了規避豐收、欠收、天災、戰亂等因素造成的糧食價值波動,劉巴提議按季支付糧食,並按比例支付本息。

比如說,這一季的收成是十萬石,借了一萬石給李奇。那麼在還糧的時候,當季收成是十二萬石,那麼李奇需要歸還的本金就是一千二百石,然後再按約定的比例支付利息。當然,如果還糧的那一季收成只有九千石,李奇就還九百石的本金,然後再支付利息。

你總不能在欠收的時候借了糧食,豐收的時候還是還這麼點吧?

你更不想在豐收的時候借了糧食,欠收的時候還要還那麼多吧?

那個時候糧食的內在價值已經變化了好吧。

只有這樣,才是相對公平的一種做法,而且雙方共同派出官員統計糧食的收成,也具備一定的可行性。

這種方式李奇沒有玩兒過,也是被逼無奈才採取了這種交易模式。

只要有糧,軍隊的開支就有了保障,就不怕孫權突然反水;

只要有糧,就可以平諸物價,保證底層勞動力的生存需求,從而使其最大限度的恢復生產。

其實這個時候的曹魏也發現了李奇集團的窘迫,為了進一步打擊李奇的財政支柱,官方比原本的歷史上更早的提出了「抵製蜀錦、井鹽」的思想,勸阻中原及北方的豪奢貴族不要購買蜀地的蜀綉織品。

比說曹丕就說了,我自己製作的如意虎頭連璧錦不比那些蜀錦服飾漂亮多了嗎?遼東及江東沿海一帶的海鹽不比巴蜀的井鹽香嗎?

由此可見,曹魏集團情願幫扶江東,也要致李奇於死地。

沒辦法,誰讓李奇比孫權更難對付呢。

就目前而言,論及綜合實力,最強大的依然是曹魏。畢竟北方的人口基數和歷朝歷代發展起來的基礎設施、開墾的良田土地,以及曹操統一北方後所實施的政策,都對穩固北方經濟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曹操的想法是,在孫權與李奇發動戰爭的情況下,自身對李奇集團的經濟實施進一步打擊,從軍事、經濟兩個方面削弱李奇集團的實力,遠比讓自己的子侄親冒矢石,血染沙場要安全、有效得多。

正是在李奇這樣內外交困的環境下,孫權果斷髮起了對安城的突然襲擊。

虧得於禁治軍嚴謹,又有江陵方面的提醒,安城的守軍也並非全無準備。只是孫權這次將兩路兵馬合為一路,勢大兇悍,於禁很快就陷入了苦苦支撐的局面。

孫權詢問戰況,徐盛道:「照如今的功勢,五日之內必破安城。」

呂范道:「荊南精兵大部份彙集在安城,安城若破,再取桂陽勢若破竹。」

孫權聞之大喜,問:「長沙、武陵等郡的援兵何時能至安城?江陵有何動向?」

徐盛道:「荊南四郡的主力軍多半是靠五溪蠻兵,自我們上次與李奇訂下退兵條約之後,這些五溪蠻人以為戰事已平,短期內不會再起戰事,盡皆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唯於禁麾下約束得當,這才形成了一定的抵抗力量。據我方斥侯探得的消息,武陵太守潘睿正在緊急整頓軍隊,一時之間恐怕難以形成戰鬥力。至於江陵那邊,因為時間過於倉促,尚未得到我方斥侯的回報。」

孫權悠然自得的盤算了一下:潘睿從集結部隊再到安城支援,沒有十天半個月完不成;江陵那邊恐怕這才剛剛得到消息,同樣需要整頓軍馬,制定作戰規劃,然後南渡長江,途徑長沙南下至安城,這需要花費的時間可比潘睿要久得多了。

作為隨孫策南征北戰多年的兩朝元老朱治提醒道:「永遠不要低估我們的對手,我建議向周邊散佈暗探,掌握荊州兵的一舉一動。」

孫權眯著碧眼兒說道:「君理的意思是,援兵並不一定由江陵和武陵這幾個地方而來?」

朱治沉默了一會兒,道:「以李奇之用兵,龐統、賈詡之謀略,真的很難說。」

與此同時,鄧艾正率領著五溪蠻兵在荒山野徑中穿梭。

由於沙摩柯會留在武陵忽悠江東兵,使孫權以為武陵方面沒有動靜,故而此次蠻兵副指揮由樊胄擔任。

這些蠻兵在山地裡的行軍及作戰能力不比無當飛軍差多少,無當飛軍是經歷過嚴苛訓練出來的,五溪蠻兵則更多的是憑著長期居住和活動所鍛鍊出來的本性。就連郝昭也感嘆,所謂一漢頂五胡,更多的是漢軍的智謀和裝備佔優。只要裝備上與漢軍同樣的武器鎧甲,蠻兵在山地作戰能力遠在漢軍之上。-

鄧艾拿出地圖,嚮導官道:「如果照前番的行軍速度,由此至安城,兩日即可。我想於禁將軍頂個兩三天還是沒有問題的。」

鄧艾道:「不用這麼急切。我計劃三日之後再出現在江東軍的後方,甚至,還可以給大家留出一些休息的時間。」

廖化不解,問:「孫權攻我不備,其勢必然急切,我們怎麼還敢耽誤時日?」

鄧艾道:「大約兩日後,孫權可以得到沙摩柯從武陵出發的消息;大約三日後,孫權可以得到江陵方面派出援兵的消息。只有等孫權掌握到這兩個消息之後,他才會真正的感到放鬆。」

郝昭道:「鄧將軍所言極是。未知的情況下,敵人向來不敢放鬆警惕,當他們以為一切盡在掌握中之後,才是我們發難的最佳時機。」

為了方便下次閱讀,你可以點擊下方的"收藏"記錄本次(第285章借糧)閱讀記錄,下次打開書架即可看到!

喜歡《穿越三國,從落草為寇開始》請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薦本書,謝謝您的支持!!()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