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穿越三國,從落草為寇開始》第八十章 各種問題1肩扛
其實關於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原因,還有一種說法,就是曹軍感染上了瘟疫而不得不撤軍。

不過究竟是什麼樣的瘟疫呢?

有一種猜測是瘧疾的橫行。再加上北軍來到南方,水土不服,行軍疲勞導致抵抗力下降,感染和傳播瘧疾的可能性也會更高一些。

但是瘧疾在東漢末年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流行性疾病,基本上是全國普遍性疾病。到時候蜀軍長途跋涉過去摘桃子,也是有機率染上這種病的。

所以,李奇回到成都之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拜訪張仲景。

這個時候的張仲景正春風得意的坐在醫館裡,門口排了一條長長的隊伍,卻全是少年男女。

這些少年男女精神奕奕,也不像是得病的樣子。

李奇驚問其故,張仲景道:「這些都是第一批完成學堂授課的少年,黃夫人(指黃月英)挑選了一些聰慧勤學的少年給老夫,看看有沒有幾個適合學醫的。」

李奇恍然,看來自己初入益州時興辦的學堂,終於開始初見成效了呀。

這些在醫館門口排成長隊的都是在商業、物理、農耕、醫學等幾個學科中主動選擇了醫學的少年。

畢竟現在學習商業對普通老百姓來說並不可取,一是商人的名聲不好,二是沒有啟動資金,行什麼商?

物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還是一個陌生的領域,完全不知道是幹啥的,故而選的人也很少。

至於農耕,有錢人向來都是請人耕田,沒錢的人耕了一輩子田,表示這事兒他們熟透了,哪裡還用得著學。

所以相對來說,選擇學醫的就很多了。

既可以自救,又可以救人賺錢,實在是太實用了。

不過想入張仲景的門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張仲景平生最討厭的就是那些「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只和病人相對片刻,便開方抓藥,只知道賺昧心錢的庸醫。所以他不但要考核學子們對醫學、疾病的基礎認識,還要考察一個人的德行。

經過半日的篩選,張仲景隻選擇了寥寥數人,其中一名叫做林北字安邦的學子深得張仲景的器重。

不過這些新入門的弟子,只能先跟著師姐任絮和師兄劉登學習一些基礎知識。

安排完這些之後,張仲景才與李奇聊了起來。

李奇提到常年盛行的瘧疾時,張仲景頗為痛心。因為在他醫術大成之前,他的族人便飽受瘧疾之苦,這也成為他深耕傷寒雜病的一個因由。

張仲景道:「瘧疾主要通過蚊蟲叮咬傳播,通常自四月開始直至十月結束,歷時七個月。並且有一定的潛伏期。」

「人受氣於天,天氣的變化會影響到人體之氣的變化,若氣旺則不受瘧邪,故愈,若此一氣(一氣為十五天)未愈,則第二氣,氣旺之時而愈。若第二氣不愈,則是患者氣血痰飲結為癥瘕,就是瘧母。」

李奇思考著,在原本的歷史上,赤壁之戰是發生在冬季。照這麼說,是不會感染瘧疾了呀!

不過又一轉念,曹操南下的時候可不是冬季,應該是七八月份天氣最熱,南方蚊蟲最多的時候。如果曹軍在這個時候感染上了瘧疾又得不到正確的治療,是會大量傳染甚至是死人的。在這種情況下,也會對曹軍的軍心產生極大的不利影響。

所以在赤壁之戰正式爆發的時候,曹軍內部其實已經慌得一批了。

那麼問題又來了,瘧疾會認人的麽?為什麼隻感染曹軍而不感染孫劉聯軍呢?

這一點,

李奇無從知曉。

他能做的,就是盡量保證自己的蜀軍不被感染,或者說感染之後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

李奇問:「先生可有醫治瘧疾的方法麽?」

張仲景道:「吾從醫至今,最大的心思都花在了瘧疾上。不知李益州府上何人感染了瘧疾?」

李奇道:「暫時沒有人感染,不過就是挺擔心的。軍營裡面住得比較擁擠,如果真的有人感染上了瘧疾,那傳染起來就太可怕了。」

張仲景道:「李益州所言甚是。不過整個蜀軍……人也太多了點兒吧,我這裡可沒有這麼多藥材。」

李奇道:「藥材的事情,張先生不用擔心。你可以將方子開給我,我派人去找或者買。」

張仲景便替李奇開了一個藥材清單,包括鱉甲、烏扇、黃岑、柴胡等二十三味藥材:「李益州取得這些藥材之後,可以交給我製成藥丸,凡感染瘧疾者日服三次,每次七丸即可。」(參考《金匱要略》,作者:張仲景)

李奇尋思蜀軍十萬士卒,這特麽要準備多少啊?

怎麼也得準備一萬份備用吧?

額的盤古,那得是多大的量啊!

李奇現在不缺人手,缺的是專業人手。這些藥材普通人是分不清楚的。

劉登看出李奇的困境,便道:「我可以協助李益州採集藥材。」

李奇鬆了口氣:「如此甚好。」

張仲景又對李奇道:「我見李益州帳下有一位先生,每天不管冷熱,總是拿把扇子扇呀扇的,我懷疑他有內熱。李益州可從我這裡拿一些乾菊花給那位先生泡水喝,若內熱嚴重,可早來就診,以免延誤病情。」

李奇:「……」

難道這就是諸葛亮死得早的原因?

李奇表示疑惑。

不過有機會還是要問一問,體現一下領導人對下屬無微不至的關懷。

回到署衙,身為兌金行成都總行行長的李福前來向李奇彙報工作。

面對各種匯總出來的數據,李福憂心忡忡的說道:「兄長,我們兌金行的漏洞有些大呀。」

李奇眉頭一皺:「怎麼?有人貪汙?」

李福連忙搖頭:「那倒不是,至少從數據和庫中清點的實物來計算,還沒有發現貪汙的跡象。只是我們官方挪用的數額比較龐大,遠遠超過了兌金行的實際收入。」

李奇白了李福一眼:「官方那叫挪用嗎?」

李福:「借……借用。」

細數一下,李奇定南中、平漢中,修築大巴山防禦,以及開辦學堂,開荒屯田哪一項不是巨額支出啊?

而來源主要是稅收、蜀錦貿易這兩塊。糧食收入用來抑價,便宜老百姓了,故而並未成為收入的重要來源。

李奇曾經把按人頭徵稅的算賦改成了按戶徵稅,變現的降低了稅率;茶葉貿易現在還不具備像蜀錦那樣的規模,暫時難以成為支柱;新型農業工具被山寨模仿的比較多,李奇由於地緣偏僻,已經不太佔優勢了。

所以總的來說,李奇目前的支出是要大於收入的,全靠兌金行撐著。

如果這個時候有人擠兌,李奇集團的信用是會塌的。

這可是兌金行,對這個時代的文官們來說還是比較陌生的,只有李奇自己想辦法來解決。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