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穿到亂世搞基建(女穿男)》第159章 第 159 章
沐瑾對於臨江郡的防守還是安心的。

英國公的大軍從南邊過來,打的是險灘登陸戰,他們得先頂著投石車投擲的火油過河,之後是在河灘發起攻擊。橫斷江水流湍急地勢險,水面上都是旋渦,水底有暗流、礁石,屬於非常危險的水域,導致臨江郡連漁民都沒有。河岸邊全是淤泥雜草,連下腳的地兒都沒有,對進攻會造成極大阻礙。

沐耀大軍,一旦戰事吃緊,淮郡大營還軍隊可以調動增援。就算這十萬人也沒扛住,魏郡、淮郡的郡兵、縣兵,全都是軍隊裡出來的老兵。

多老的兵?不是老人的老,而是入伍年限久,從混到了二,到現在年齡在二十六七之間。他的兵將全都是青壯,連三十歲的都極少。兩郡的郡兵、縣兵能湊兩萬人,這些都是可戰之兵,上了戰場就能打仗。

他走的是全民皆兵藏富於民的路線,百姓們手裏有武器,無論男女都有進行作戰訓練,招上來,由老兵們帶著,也能投入到戰場上。老百姓有糧有武器,能自發形成民間抵禦武裝給予對方打擊。

不過,對方攻魏郡的可能性不大,很可能會想先跟博英郡侯他們合兵。如今他拿下臨江郡,在攻廣庭郡,從橫斷江過來的軍隊,很可能會拿下沐耀後,再想抄他的後路。

戰場形勢變化快,沐瑾也說不準對方到底是個什麼路數,反正做好準備,專心進攻跟梧桐郡合兵就是了。現在英國公聯盟方的兵力散,屬於被切開狀態,他的也是。

斥侯們很給力,已經摸清楚奇峰山的兵力分佈。

這些人都是從廣庭郡出來的精銳,由當地獵戶帶路,熟悉地形,還把原來的三個匪寨佔據了,又另外把控了幾個險要路段,在山上挑上坡路陡、山頂地勢較平的地方紮營。

一共據點,但因為地勢險峻,各峰之間並不相連,導致他們也是分散的駐軍點,大概有兩千多人,全都是守著易守難攻的路段。

沐瑾隻把作戰任務安排出去,至於怎麼打仗,這都是底下的都尉、營將們的活據點,正好夠營將們分,就當是練兵了。

他在等黑石縣軍械作坊把絞盤式滑輪組升降機送到。

拿下奇峰山製高點,需要把投石車運上去。

他設計的投石車融合了力學設計原理,加了精準度標尺,再就是為了保證裝卸方便,可拆裝的零部件比較多,雖然挺耐磕磕碰碰的,但也架不住在山崖上拿繩子拴著直接硬拽上去,讓沿途的岩石、草木來回撞擊磨擦,零部件都得給撞壞,甚至可能把杆子撞歪。

再就是山上的石頭有限,這場仗不知道要打到什麼時候,需要用到大量石頭,山上有後,還得運糧食,因此,需要架設大型的人力升降機方便輸送物資。

如果靠人力搬,也是可以的,但損壞大,同樣耗時費力,在戰鬥力靠人力攀山運石頭,不要說兵卒,他都得先瘋,因為那樣一來,不叫效率慢,叫沒效率。投石車想要造成足夠的傷害,就得打擊密集才行。

沐瑾在縣城等著無聊,跑去奇峰山腳下觀戰,便發現這幫生瓜蛋子遇到軍陣派不上用場的戰鬥,是真有點手忙腳亂。

投石車架在山腳下往上攻,高度不夠,全落到山林裡,讓樹木擋住了,給對方形成不了任何傷害。

突襲奇兵的登山裝備還沒打造好,偷襲隊伍還在進行攀岩訓練,這會兒也派不上用場。中軍都尉戚榮跟營將們商量過後,決定讓重甲兵打前陣,一點點往前壓,等到了攻擊範圍內再派弓箭兵上。

投石車派不上用場,山路太窄了,山坡又險,連架投石車的地方都沒有。

硬攻,打攻堅戰,當天就出現了傷亡。

玉不琢不成器,兵卒子們見過血知道戰場的殘酷,能夠扛過死亡的恐懼,才能是有用之兵。

沐瑾由得他們攻城,觀戰了兩天,便回了縣城,從中軍大營調了十幾個軍醫出來,又徵用了城中一戶大宅。

這戶人家因為離廣庭郡近,又有姻親在廣庭郡,捨不得家業財產,早在大軍到之前就已經跑了。

沐瑾想到古人喜歡藏錢的習慣,讓兵卒子們在清理宅子時,先把地板、樹後等稍微隱蔽容易埋罐子的地方挖一挖。跑路嘛,銅錢那麼沉,多不好帶啊。運到外面去埋,太顯眼了,這麼大的宅子,找個能埋的地兒還是很容易的。

有沒有藏東西,挖起來也容易,鋤頭一挖,底下的土有沒有動過,一目了然。地毯式搜索,也費不了多少功夫,比開荒省力多了。

衛隊的兵卒子們在宅子裏挖地三尺,沐瑾則在給軍醫們開會。

他挑的軍醫,有擅長接骨的,有擅長縫合傷口的,有擅長治風寒的,有擅長針灸的。沒有麻醉藥,如今動手術全靠針灸麻醉,找穴位、神經,扎進去,人就麻了,沒知覺了。

沐瑾不知道會不會有後遺症,但眼下醫療情況就這樣,留點後遺症也總比活生生地受罪疼死強吧。

前線打仗有傷兵,雖說有軍醫大帳收治,可山裏濕熱,不易於養傷。軍醫是要隨軍行動的,傷員是需要靜養的,傷得較重的那些,經過緊急治療後,最好還是送到縣城來慢慢治。

傷筋動骨一百天,讓山上的滾石砸中,骨頭都斷了,怎麼也得有個地兒好好養傷的,再加上他開醫院的計劃因為現實條件,一直沒有開展得起來。如今有了這現成的便利,沐瑾索性把醫院成立起來。

他們即治傷兵,也對外接症。

沐瑾考慮過後,決定根據市場需求,將醫療定成兩個方向。一個是確保基礎民生的平民醫療,也就是只收個成本價,確保醫院不虧本能夠維持運營就行了,另一個則是針對錢多、抱著不惜一切代價,不論花多少錢也要治好自己的人群。這部分人的財力雄厚,可以把最貴最好的葯給他們用,當然,賺起來也是暴利,所得的收入,用來進行醫療研究,促進醫療技術發展。

打仗嘛,再加上總有作死的人去觸犯律令獲死刑,大體老師是不缺的。

沐瑾有心發展醫療,在中軍大營的時候就著手培養醫生、護士和開展醫療研究,如今已經形成一支相當龐大的隊伍,僅有軍職的軍醫就有二百多個,再加上醫療兵、護士、雜役等,有一千多人。

這是他成立的第一家對外經營的軍醫院,自然是按照高標準來的,一次性調派了十幾個軍醫、三十多個醫療兵,先把目前能症治的部門都湊齊,其醫療物資直接從軍醫大營中調派,後面則從戶部調撥,以及自行採買。

無規矩不成方圓,沐瑾成立醫院,規章制度得有,包括一些對於疫病、流行病的防控都順便一起安排上了。打仗,死人多,難免會出瘟疫之類的,還是得注意一些,如果有防疫方面的需求,自然是要跟縣令、縣郡們溝通協商,調派縣兵和各鄉、村的人配合的。

以前醫匠們的地位很低,如今在沐瑾這裏,不僅可以有軍職,也有了晉陞渠道。這在調派來的軍醫們、醫療兵的眼裏,相當於有了自己的衙門。他們不上戰場,沒有立軍功的機會,晉陞都是憑技術、科研貢獻,有個穩定的環境比起跟著大軍東奔西走強得多。

將來醫院會跟軍工部一樣,有專程的科研院,待遇都是一樣的,不僅有地位,還能有錢。研究出治療方式、治療配方是可以收專利費的,能收二十年,這專利賣給朝廷自己拿提成或賣斷,在各郡縣推廣開,一輩子衣食無憂。

這些不是大將軍空口說白話,而是寫入了規章制度中的,大將軍簽字、蓋章派人送去淮郡交給寶月長公主要按照這個章程實施的。

軍醫們有了章程,又有從中軍大營調來的物資,還有大將軍調派的一批錢財供他們靈活使用,都不需要沐瑾再操心,自發地張羅起醫院的事。

治兵將們是治,治老百姓也是治。

行軍打仗,傷員住帳篷就成了,成立醫院得有更好的病床、手術台,為了避免病菌感梁,每次手術前都要對手術台、手術器械進行消毒處理,病人換床位、先排病人入住時也都要進行消毒處理。木頭做的床,很容易滲進血、水之類的,不好消毒,大將軍要求做鐵架床,連床板都要做成鐵皮的,上面再鋪被褥,用過的被褥需要用高溫蒸過,才能再次使用。

要求多,這點人手根本忙不過來,還得招雜役。

鐵架床、手術器械等,則由自己成立一個專程的醫療器械加工作坊自己生產。

軍醫們忙得腳不沾地,因為頭一次成立醫院,很多事情不懂,天天翻著大將軍制定的章程琢磨,遇到似懂非懂的,還得去找大將軍問。

沐瑾在縣城籌備中的醫院和城外的大營兩頭跑,偶爾去前線觀戰。

兵卒子們攻山,吃了幾次虧以後,學精了,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往上攻,但到營寨前依然被打下來。直到鐵匠們把登山裝備打造好,偷襲的奇兵趁著山寨裡的人被正面攻擊的人牽製住,從筆直的懸崖翻上去,抄了對方的後路,才把山寨拿下來。

幾個山峰,打了二十多天才拿下。

軍械作坊生產好的人力升降機也運到了。

投石機是鐵鑄的,非常重,它每次能投擲好幾百、上千斤石頭出去,導致運輸的石料量多且重,對人力升降機的運輸要求極高,如果是木頭的,真擔心扛不住,全部採用的是鐵鑄的。

人力升降機的工藝難度小,用模具澆鑄,生產起來很快,但運輸和搭建卻很費力氣。

他要得急,搭鐵架用的鐵管,用是的壓水井的水管,再在兩端鑽孔接連接頭和加鐵栓固定。守著大鐵礦不缺鐵,為了使用年限久,用料結實,壓水井的水管有成年男子的胳膊粗,單根水管都很沉。水管間的連接架,一個就有二斤多重。

山很高,哪怕是分段搭建,人力升降機至少也得有十幾米高、甚至有好幾十米高的,為了防止讓風吹歪倒塌,還得與山體進行固定。為了保證戰鬥力時的輸送量,以及後面還會有山地戰,要在製高點架設投石機,他造得多,足有台。

鐵鑄的人力升降機,全靠馬車拉。

每輛車需要調動三四匹馬來拉,還只能運到奇峰山腳下,進不了山。他要運到能夠打擊到廣臨縣的製高點,還得再走十幾裡山路,這都是臨時開出來的小路,只能步行,或者靠單匹馬馱進去,運輸起來很慢。好在中軍大營人多,馬也多,跟螞蟻搬家似的往裏搬。

搬進去之後,等到了地方,再搭建。

搭建前,還得壘地基,以防太重,陷在地裡,歪倒下去。地基壘好以後,才開始搭升降機井架,一層層往上架設,鐵管沉,得靠人工用□□繩往上拽,架設起來挺慢的。

材料運到山裏開始搭建就已經忙到七月。

博英郡侯的長子喬烈帶著援兵抵達廣庭郡,待了一個多月了,也沒見到沐瑾來進攻,派出的探報每次得到的消息都是沐瑾還在奇峰山裏,之前是先把埋伏在山裏的伏兵清剿個精光,又再運來大量的大鐵管,不知道要做什麼用。

山裏都是沐瑾的探子,到處都是他的兵,盤查得很嚴,探報沒法靠太近,也探不到具體的消息。

喬烈估算過雙方的人數,覺得坐以待斃不是法子,但要說主動出擊,出城就是險要的山道,外面就是地形複雜的奇峰山,他要是化守為攻,優勢立即全沒了,很可能,這就是沐瑾的誘敵之計,等著他出去。

他搞不明白,沐瑾運那麼多壓水井大鐵管來做什麼?要在山裏打井嗎?還是想要挖地道過來?

弄不明白,只能嚴防。

同時希望南路大軍能夠儘快拿下臨江郡,抄沐瑾的後路。一旦南路大軍拿下臨江郡,沐瑾就讓他們堵在了中間,前後夾擊,再仗著人數優勢足夠拿下他。

南邊各郡合兵,大軍,攻沐耀建在江邊的營寨,還是很有勝算的。他架設再多的投石機,江面那麼寬,風又大,船還是移動的,真擋不住。

食品加工作坊把沐瑾要的菜乾、肉干產出來了,裝進□□布袋運到兵部。這是屬於軍需,都是由兵部統一調撥,其費用在每年的軍費預算裡。這是沐瑾額外要的軍需物資,不在預算內,兵部沒有這筆錢,原本該由戶部調撥,但這次打仗,沐瑾沒打算動用朝廷的錢,是自己想辦法籌。

他籌錢的法子就是發戰爭財,從臨江郡豪族那裏把這些費用給掙出來了。

如今這筆錢財全在蕭灼華手裏。

接到軍需食物供應的豪商可是親眼看到大批戰獲進城,對此極有信心,自己掏腰包去收購蔬菜、瓜果、雞鴨魚豬等家禽牲畜,又花大價錢定製了手搖式轉旋烘乾鍋,緊趕慢趕造了一批出來,送到兵部。

他們的錢財再多,之前買了地皮,開了作坊,又買了這麼多加工原材料,手裏的錢也所剩無幾了,每家作坊裡都有好幾百張嘴要等著吃飯。好在大將軍體諒,沒有說收貨後月才給結算,說是貨送到,立結。

兵部哪裏拿得出這筆錢,戶部倒是有,但這筆錢不該戶部出,戶部尚書摳門成精,不管。

蕭灼華收到的消息是南邊有十幾路大軍,由英國公的侄子領兵已經抵達臨江郡河岸,跟沐耀一江之隔,僅船隻就有一千艘之多。沐瑾還在奇峰山裏搭鐵架子運石頭,準備拿投石機攻城。

她再不懂打仗,也看得出雙方兵力懸殊,很是為沐瑾捏把冷汗。

第一批軍糧送到,蕭灼華當即從沐瑾送來的戰獲中調撥銅錢、金子,拉到兵部,交付完成後,她從淮郡大營調派兩萬女兵,讓她們押送糧食去前線,去了以後,留在前線聽大將軍調度,同時下令各郡的郡兵、縣兵全面備戰。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