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大宋好武夫》第143章 策論與變法細說
策論,其實也分科,就是分專業,進士科是最多人考的,也是錄取最多的,也是最重要的。

其次還有九經科,五經科,開元禮,三史,三禮,三傳,明法,明算……

還有一種考試叫作「製科」,另外考的,這就是直接對應官職的考試,以後,蘇軾蘇轍兄弟考上進士之後,因為守孝的原因,錯過的官員遴選安排,就又考了製科。

製科這種東西,就像是進階考試,考生主要來自已經有了當官資格的人,乃至已經當過官,因為守孝或者生病之類又沒當官的人。

後來王安石變法,就把其他科都給廢除了,隻留進士科與製科。

今年策論題,狄詠一眼看去就熟悉,竟然是:浮費彌廣。

這個事,狄詠昔日與司馬光談論過,今日卻出現在了考題之上。

為什麼?

倒也不難猜,仁宗一朝,缺錢是朝廷永遠的命題,這段歷史時期裡,幾度變法,有慶曆新政,後來有王安石變法,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國窮民富。

所以這段時期,朝政朝堂之上,談論得最多的就是如何給朝廷賺錢。連仁宗趙禎自己都節約到了極致,捨不得吃海鮮,捨不得穿好衣。

乃至后宮妃子收到臣子幾匹蜀錦當禮物都能高興得到處炫耀,文彥博就是因為這事而被貶的,這蜀錦就是他送的。

窮,就是這個時代的基本問題。不論保守派還是改革派,時時刻刻都被這個問題困擾。

哪怕是司馬光這種保守派,他也會經常思索這個問題。王安石變法,不是不好,卻也不像許多人想的那麼好。

王安石變法,其實很不成功,很多主要的政策,都變成了亂政,比如王安石為了解決民間高利貸盤剝的事情,也為了給底層農民提供渡過難關的借貸,所以讓官府給百姓提供借貸服務。

這個想法是好的,卻是造成了更大的問題,那就是官府強製百姓借貸,一來為了政績突出,二來也為了賺取其中利息。

又比如保馬法,因為缺馬,讓農戶百姓為朝廷養馬,朝廷再來收購。這看起來又是好政策,利國利民。但是實施起來就問題重重,馬這種東西,百姓連獲取渠道都沒有,幼馬自然來自官府。

但是馬到百姓手中,那就成了一個累贅,馬要吃得好才長得好,但是又不能像牛一樣做大量的苦活累活,單養起來,那真是耗費巨大,普通百姓又沒有遠門出行的需求,所以馬在百姓手上幾乎等於一點用處都沒有。

而且馬還金貴,特別是在緯度較低的地方養北方馬,一沒養好,就病了,治病要花錢,一個不慎,意外還死了。死了,得賠!反而讓有一些家庭更加雪上加霜。哪怕是養大了,大多數農戶也並不能把馬養得膘肥體壯,最後收購價格也是官府定奪,那些差吏也要上下其手從中牟利,農戶自然也還是賺不到錢。

王安石變法之中,如這種想法很好的政策,卻造成了不好的結果之事,比比皆是。

說白了,王安石變法,失敗就失敗在政府行政能力不強,執行力有問題。換句話說,也有王安石太多的一廂情願。

這裏面,就要說一說倒霉的蘇軾了,蘇軾便是看到了這些問題所在,所以他最早是反對王安石變法的,所以被貶了,甚至因此還在禦史台坐了三個多月的牢獄。

司馬光是反對王安石變法的,他反對的理由很多人不了解:這個時代勞動生產的總體收穫基本是固定的,官府想要更多的收入,那百姓必然失去了部分的收入。

這有道理嗎?以理論來說,還是有道理的,因為這個時代不比後世,生產力會不斷快速增長,這個時代的生產力出產基本是固定的,官府富了,這錢自然就是從百姓來的,百姓就相對窮了。

但司馬光這種想法,也是過於聖母了一些,沒道理的地方在於,這天下真正的富,不在底層百姓,而在士族階級。

待得王安石變法因為種種問題被無數人詬病的時候,難以為繼的時候,司馬光上台了,他全盤否定了變法,這是來自廣大士族階級的反撲。

這裏又得說一說蘇軾了,他因為反對變法而倒霉,因為變法失敗又崛起了,一度官居三品,見得司馬光又全盤否定變法,他又不爽了,覺得新法之中有些政策還是挺好的,又反對司馬光全盤否定變新法。

然後蘇軾又被貶了,還越貶越遠,一直貶到了海南,開始了日啖荔枝三百顆。

其實不難理解,王安石是激進派,卻有許多失敗。司馬光相對王安石來說是保守派,也有許多失敗。蘇軾,是中間派,比較實事求是,卻是最慘的一個,兩邊得罪。

所以……

蘇軾,必然是事功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這是狄詠早已打定的主意,只等蘇軾入京了。

不論哪一派,其實都在為朝廷窮成狗而想盡辦法,只是各自屁股不同,想的辦法自然也不同。

狄詠要寫策論題,得幾邊考慮,一邊是皇帝,仁宗皇帝趙禎,那是有銳意進取之心的,不然不會有慶曆新政。

所以狄詠這策論,可以寫得激進一點,借鑒一些王安石,也來一些自己超前的見識。

但是而今朝廷之上,保守居多,都是士大夫屁股,就不能太過激進,否則可能連榜都上不了,這也是問題。

這其中的尺度拿捏,狄詠倒是擅長,先論錢都浪費在哪裏了,三冗之事也詳細說一說,冗員,冗兵,冗費。

冗員,就是那些多餘的官吏,養的無數閑人。

冗兵,就是那些沒有用處的兵馬。

冗費,自然就是朝廷亂花的錢,什麼造宮殿、造園林、搞大排場……

這是說節約,然後說天下的錢都在何處,還有就是宋朝特別繁茂的商業活動的稅收,如何加強商稅,如何開源,找誰「拿」錢的問題。

這個策論就差不多了,但是也要出一點暴論才行,要一個大亮點。

--

作者有話說: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