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大宋好武夫》第248章 圍石州,一切有我
無數的宋軍士卒聚了過來,簡易的營寨裡,炊煙裊裊,肉飯飄香,今日有肉,管飽的肉。

狄詠一手拿著羊腿,一手拿著水壺,正在狼吞虎咽。

苗繼宣正在給狄詠彙報著:「小狄相公,此番大捷,黨項三萬多人馬,幾乎全軍覆沒,逃脫者只在兩三千人……」

「我軍呢?」狄詠更關心這個問題。

「我軍,陣亡四千餘,輕重傷有三千餘……此處營寨已經聚得兩萬二三千號人馬,具體還在統計之中。」

「馬呢?」狄詠又問。

苗繼宣一臉肉疼:「死傷的馬匹太多了,實在教人心疼,可惜了……一共攏得一萬四千多匹馬……就是這馬匹糧草有些供應不足,若是長時間作戰,怕是難以為繼……」

「一萬四千多匹,不錯不錯,此戰之後,我便要重建我大宋靜塞軍!」狄詠已然喜笑顏開,一萬四千匹好馬,加上原有的五千多匹,這就是兩萬匹了,五千甲騎具裝,一萬五千輕騎。

這般騎兵規模,已然有資格與黨項騎兵和遼國騎兵爭一爭鋒了,特別是五千重甲,可以讓宋軍再也不懼任何野戰。

當真是意外收穫。不過,真想要五千甲騎具裝,那一騎就是一百多斤的鐵,還不算工價,得是一筆巨量的錢,這錢也是個問題,還沒個著落。

不過狄詠倒是自信,弄錢,他向來自信非常。

狄詠又道:「至於糧草,你速速派輕騎去延安府與京兆府催促,特別是京兆府,與梁相公說,要多備草料,無論如何,也要多備草料!這信你來執筆,我來口述。」

「明白,小狄相公,那下一步呢?下一步如何打算?」苗繼宣顯然很關心這個問題,按理說,這一場大勝,收穫如此豐厚,黨項人在麟州損失如此慘重,很長一段時間內必然再無進犯之心。

如此,邊境就算安穩了。眾人也都立了大功,狄詠更是功勛卓著,足以回京去得那豐厚無比的封賞了。

但是狄詠安排上,顯然就沒準備就此罷手,連輜重都早早裝車了……

風險,還是風險,已經達到目的了,狄詠卻要去搏。

狄詠聞得苗繼宣之語,忽然就激動起來了,站起身來,往西南邊一指:「圍石州!」

「圍石州?」苗繼宣預想了各種狄詠的激進,但萬萬沒想到狄詠竟然這麼激進。

石州,乃是西夏神勇軍司與祥佑軍司的中心重鎮,更是西夏在東邊的軍事中心。

圍困石州,必然會引得黨項舉國來救。

而且,想要圍石州可沒那麼簡單,黨項還有三萬騎兵正在去石州的路上,就這三萬騎兵,一旦野外遭遇,勝負就難以料想。

苗繼宣是震驚的,震驚於狄詠的膽大。

狄詠卻嚴肅地點著頭:「對,圍石州!必須要圍石州,若是能破城,那最好不過,若是不能破城,那也要黨項人來與我求和!」

「這……」苗繼宣看著狄詠堅定而又嚴肅的表情,終究沒有多說,黨項可還有三萬騎兵啊……

狄詠也知道苗繼宣心中所想,便說了點愉快的:「如今,我們可是深入黨項境內?」

苗繼宣左右看了看,連連點頭:「入西夏八十裡!」

「這裏再往西五十裡,這麼大的地方,得修城池,得修兩座城池,四個堡寨,如此才能真正變成宋土,到時候這般重任,皆由你來負責。」狄詠給苗繼宣畫了一個餅,就是苗繼宣此番立功應該得的封賞。

苗繼宣卻還沒有會意到,隻覺得自己又是重任在身,還問:「那這塊土地,取個何名?」

狄詠反問:「唐時,這裏叫什麼?」

苗繼宣先是想了想,答道:「隋末之時,這裏是梁師都的梁國,到得唐時,那名字倒是不少,上郡?銀州郡?朔方郡,對,朔方最為有名。」

「朔方?好,這名字好,那這裏就叫朔方府,建兩城四寨,可控三百裡方圓之地,稱為朔方府!」狄詠自顧自一通規劃。

也是無奈,宋要想真得新土,能掌控的新土,就必須得建城池。而西夏卻不同,或者說遊牧則不同,馬匹能巡弋之地,就是他的土地。

「好好,小狄相公謀劃極好,隻待戰事鼎定,下官一定把這城池建好。」苗繼宣也是欣喜。

因為這裏,就已經快到毛烏素沙漠的邊緣,這裏,有草原!能把這裏實際掌控住。

那宋,真就有牧馬之地了,有騎兵基地。包括如今狄詠收穫的一萬四千多匹馬,也有地方可牧,可繁衍生息。

甚至可以掌控附近三四百裡的牧民部落,讓這些牧民部落源源不斷提供馬匹,若是不從,殺也好,搶也好,趕走也好,只要有草原,就不怕沒有牧馬之人。

「苗知州現在可知為何非要圍石州了吧?」狄詠笑問。

苗繼宣想了想,點頭:「唯有圍石州,才能真正掌控此地!小狄相公想得當真深遠,下官佩服。」

道理很簡單,你就得把前線往前推,這裏才會變成後方,才能有建設的時間與空間。如果就是打勝這一仗然後回麟州,那這裏,就不可能變成宋土,依舊還是黨項人馬蹄巡弋之地,也不可能有安穩建設的機會。

這裏,更是狄詠要組建的騎兵部隊的基地,只有草原,才有供馬匹繁衍生息的草料與場地。沒有草原,就算狄詠有兩萬匹馬,也會越養越少,越養越廢。

「苗知州,延安知府,非你莫屬!」狄詠見苗繼宣一直沒有會意到,直白一語。

「小狄相公這說的……這……下官……」苗繼宣一時之間竟有些無措起來,他可真有十來年沒陞官,早已對陞官這件事死心了一般。

狄詠見得苗繼宣這般模樣,又道:「不僅延安知府,之所以說延安知府,那是我定能在官家那裏辦到此事。我心中真正所想,便是想把豐州、府州、麟州、綏德軍、延安府設立為一個經略府之下,由你擔任這個經略製置使,以為對黨項的東邊前線總經略!」

狄詠這話,深思熟慮,雖然這種權力設置,頗有點唐朝節度使的意味,但也無奈,沒有什麼事情是兩全其美的,要想真的打勝仗,軍事與民政,就得這麼辦,就得統合管理指揮。

雖然唐朝節度使制度讓唐朝起了安史之亂,又起了軍鎮割據。但不能因噎廢食,如今大宋,就是因噎廢食,整個邊鎮,一塌糊塗。

不說昔日狄青如何處處掣肘,就說如今狄詠,還得費盡心力去防備一個延安知府拖後腿的問題,這還是狄詠一來就遇上了,若是這戰事長久,麟州苦戰,苗繼宣這麼個麟州知州,卻連周遭兵馬都調動不了。

而如狄詠這般的招討安撫使,哪裏有如狄詠一樣真正親臨一線的?都在大後方幾百裡看著戰報來指揮,這實在太扯淡了。

不過這事,成與不成,狄詠還沒有十足的把握。

苗繼宣聽得狄詠之言,已然震驚得張口出不來聲音。

這種操作,說重一點,那就是要變祖宗之法……

狄詠看著苗繼宣,接著安慰:「放心,一切有我,戰後,就算你不為經略製置使,那也一定是延安知府。」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