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大宋好武夫》第882章 草原攻略之野望
草原之南,無數帳房裏,青壯男人背起弓弩,拿起刀槍,挎著箭矢,牽來自己平時放羊用的馬匹,一匹馬馱人,另外一匹馬馱物,羊肉干,馬奶酒,一些炒熟的穀物……

還多帶一二匹馬,沒什麼能馱的也帶著,趕路換馬,實在不行的時候,宰殺馬匹也能當糧食。

草原打仗,沒有糧草一說,家家戶戶,自己帶。

女人孩子們送別著男人,站在草崗上一直揮手,直到自家男人消失在視野遠方。

各處規定的地點中,不斷聚集著四面八方來的達旦男兒,然後往集結的地方再去。三萬青壯,就是達旦九部能聚集的最大力量了。

放牧,是土地利用率最低的生產方式,一畝地的草,養不大一隻羊,一隻羊不夠一個青壯年吃半個月。

相比而言,農耕文明裏,一畝地的出產,哪怕是這個時代,在宋朝,一畝地平均產糧也在三百斤左右,三百斤糧食,足夠一個壯年吃半年。

東北三省,如今也開始大規模的糧食種植了,換句話說,東北三省真正大規模開始農耕開發,就始於遼國,金國繼承下來,也有發展。

到得後來明朝,關外的農耕文明其實已經很成規模了,所謂滿人,所謂滿清崛起,其實也要感謝遼金之時對關外大規模的農耕開發,許多人在這裏有一個誤解,其實明朝關外滿人政權,也主要是種地的,他已經不是傳統遊牧漁獵民族了,他是農耕文明,與以前崛起的契丹人女真人大相徑庭!

到得後來,甚至連蒙古人也開始種地了。

種地,其實是一種進步,是一種生產力的極大提高。

蒙古草原,從始至終,最巔峰時期,二三百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人口也不過三百萬左右。漢朝之時,匈奴人口大約只在一百五十萬左右,唐朝時期,突厥人口大約應該也只在二百萬左右。

此時此刻,佔據草原中部南方的達旦九部加在一起,人口最多也就是十幾萬人,已然也是如今草原上比較大的部族群體了。

戰爭要開始了,整個草原似乎都有一種肅殺之氣。

遼國,西北招討司,聚集的人手,大概一萬五千餘人,其中有契丹人,有漢人,有招討司附近的達密裡人,乃至還有招討司北邊的一些梅裡急人。

東邊敵烈部也聽候了招討司的調遣,但敵烈人離得遠一些,還需要一些時間才能到。

遼國統治草原的制度,還是過於粗放了一些,其實並沒有真正在草原上建立起一套真正完備的制度,主要就是兩個軍司,一個就是西北招討司,在草原中心區域。

另外一個就是烏古敵烈統軍司,在草原的東邊。

這兩個地方,通常都有駐軍,有時候規模較大,有時候規模較小,遼國也有一種天朝上國的心理,大多時候,他只需要草原各部對大遼有一個名義上的尊奉,當然,也是收稅的,與其說收稅,更可以說是收保護費。

誰不聽話,就派兵去打,一盤散沙的草原,各部實力其實都不強,往往出征一部,幾千人就足夠了,上萬人就算多了。

這就是遼人統治草原的主要方式。

乃至後來女真人統治草原,也是這個方式,甚至……連滿清統治草原,雖然手段上更多了一點,但依舊還是沒有超過這個方式。

倒也不是說遼人金人滿人傻,而是時代局限在此,歸根結底,還是草原太窮,人口太少,真組織一套完備的統治制度,在經濟上……會虧本!

還不如就給各部自治的權力,只求他們主動來交保護費就行,一些羊,一些馬,如此而已。

別的,他們也沒有。為了這一些羊一些馬,專門在各地派駐官員差吏軍隊,糧餉都不夠付的。

包括漢朝與唐朝,打敗了匈奴與突厥,並不能真正佔領廣袤的土地,也是這個道理,更多只是一個影響力的擴散。

其中還有一個誤區,在古代,千萬不要以為草原部落多的是羊與馬,其實他們真不多,羊是主要口糧,一家一戶得一直保持大規模的羊群,才能保持一年又一年的口糧。

所以,千萬不要以為人家有一大群羊,就是人家很富裕,其實人家窮得很。稍微來點天災,凍死一批羊,一個家庭就難以為繼了,一個部落就要開始去搶劫了。

而草原部落的馬匹,對於一家一戶而言,也並不多,是每家每戶牧羊的工具,打仗的時候可以騎著去打仗,但打完仗也還得騎回來繼續作為生產工具。

也就是說草原部落的馬匹,並沒有多少多餘的,草原上的統治者,哪怕是交稅,交保護費,也交不出來多少,不可能把自己的口糧與主要生產工具拿出來交保護費。

如果你真的要這麼收,那就與在中原強行搶奪百姓的土地是一個概念,人家就沒有活路了,人家就一條路,跟你拚了。

所以,千萬不要誤會的以為,只要統治了草原,就能獲得無數的馬匹羊群,如果這麼想,那就不是想統治了,那就只是想搶一波而已……

綜上所述,就是為何遼國對草原的掌控力從來都不是那麼強的主要原因。

哪怕將來是狄詠來統治草原,如果不能解決這些深層次的問題,依舊還得是遼國統治草原的這種方式。

這也是狄詠一路北上在想的問題,除非朝廷財政非常有錢,能倒貼得起,大規模的錢糧來倒貼統治成本,在各地建立起有效的行政。

又或者……解決不了事情,就解決人……但這個辦法,其實也並不真的有效,人是不可能完全解決的……

什麼意思呢?就如大漢,就是解決人的辦法,解決了匈奴,會有鮮卑。只要草原上還有人,生存空間還在那裏,放牧的地方也還在那裏,不過就是剩下來的人,一個家庭多生幾個孩子的事情,一兩代人,又是二三百萬草原人回來了。

多了也養不活,少了就多生,二三百萬草原人,民族不同而已,只要有地方放牧,有生存空間,生起來快得很。

所以,解決人的辦法,看似可行,其實也不可行,新崛起的人,還是不在掌控範圍之內。

好像就沒有更好的辦法了……

還有什麼好辦法呢?

其實有一條,那就是發展自己,反正就那二三百萬草原人,什麼時候,一排一排的火藥槍出現了,馬背上的人,再能征善戰,也就剩下能歌善舞了。

同樣一個軍司,千八百桿槍,就能讓他們都安然自在的交稅了,也就會摒棄搶劫的惡習了。如果再讀讀書,那就是一家人了,有災有難的,也就還可以支援一些過冬的糧食了,同胞這個詞,就可以用了。

互相有了信任,甚至還可以有分工,你多養馬,少養羊,糧食吃中原種的,馬給中原人去打仗,還可以穿更好的衣服,用更好的日常生活用品。

這才是真正解決問題的辦法,甚至還可以談一談保護環境的事,不要過度放牧,保持草原植被,在有河流的地方也種種地……也別砍樹,也給草原運煤來燒……

大中華民族的凝聚團結,這就來了。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