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東唐再續》第211章 掌控四鎮(十)
長安,崇義坊,隴西郡公李府。

這座佔地不算太大的宅院,是李曜迎奉天子迴鑾之後,李曄下詔賜予的。此宅原是德宗朝名將、張掖郡王段秀實的宅邸。

事實上崇義坊歷來不受大唐高官們重視,其臨近的宣陽、長興等坊才是大唐三百年來十餘朝高官的熱門選宅裡坊。

李曜得賜段秀實舊宅時,也有王、裴兩家朝臣私言此宅「不利於主」。比如段秀實生前雖四鎮北庭,得封張掖郡王,總攬西北軍政,但涇原兵變爆發,朱泚僭位稱帝後,段秀實因在朝堂上以笏板痛擊朱泚,旋被殺害,雖然叛亂平息之後被德宗追贈太尉,畢竟是慘遭橫死,按照唐人的觀點,兆頭實在不佳。

除了王裴兩家,又有各方「高人」極言此地「妨主」、「滅氣」、「奪生機」等等,說得此處彷彿只能做陰宅墓地,怎麼也住不得活人似的。

但李曜卻毫不猶豫地收下了這棟宅邸,直接入住,絲毫不以物議為意,但凡有人問起,他便微笑回答:「若能為大唐綿延國祚,此身雖死何惜!」唐人自然不知李曜作為後來人,甚至還曾為了仕途順利而入過某黨,是以對風水一道素無講究,隻道他忠君愛國到了不惜一死的程度,遂更為士民所敬。再加上李曜大軍自入長安,毫無擾民之舉,更是讓人一提起河中李蒲帥便肅然起敬。

這種招攬民心之舉,對於李曜來說,在後世看得多了,如今只是順手為之,便有奇效。他的精力其實只花在兩個方面:一是趁自己人在長安,拉攏一批朝臣;二是調撥糧草物資、整軍備戰。

朝臣方面,李曜本以為比較難辦,誰料反而簡單,有王、裴兩家作為表率,相當於山東士族和關中士族均有支持。太原王氏不必說,裴氏郡望雖然位於河中,但卻算是關中四姓(無風註:關中四姓為韋、裴、柳、薛)之一,影響力自然不在話下。五姓七望與關中四姓既然都有表率,其餘朝臣又畏懼李曜軍威,再加上最近一個小道消息在長安朝臣內肆意傳播,說李曜本是代北李家之子,而代北李家則是出自關中,乃是正經隴西李氏之後,由是越得眾臣認可。到最後,與崔胤關係不佳的許多朝臣,皆常出入隴西郡公府。其中工部尚書陸扆、中書舍人蘇檢、戶部侍郎王溥、禮部侍郎獨孤損、兵部侍郎盧光啟等數人,最為李曜所重。

如此一來,王摶、裴贄、裴樞、陸扆、蘇檢、王溥、獨孤損、盧光啟等人遂為河中喉舌。清河崔氏出身的崔胤因與朱溫交好,再次被貶,但不知為何,李曜竟未將之貶出長安,隻貶為萬年縣令。而博陵崔氏出身的中書侍郎崔遠,近來也疏遠清河崔氏一派,漸漸靠攏李曜所重用的王、裴兩家。

備戰方面,李曜在出兵前便已經做好大打一仗的準備,因此在長安逗留期間,只需要按計劃推行便可,從蒲州運來的糧秣、軍械源源不斷,南衙屯兵之所一時物滿為患。之所以是南衙屯兵之處,是因為南衙早已沒兵,其原先駐紮十六衛禁軍的場所長期空置,李曜蒲軍進城之後,便一直屯駐其間。

待到了乾寧四年十月初三,檢校中書令、河中節度使李存曜終於上疏,請命討伐李茂貞。

當日朝會,李曄便下詔命,拜河中節度使李存曜為關中四面行營都統,總攬對李茂貞作戰事宜。也就是說,除鳳翔鎮本軍外,涇源彰義軍、隴州保勝軍、秦州天雄軍、邠寧靜難軍、鄜坊保大軍、延州保塞軍、洋州武定軍、利州昭武軍、鳳州感義軍等,同時成了李曜河中軍的敵人。

這其中只有涇源鎮讓李曜略微意外,因為涇源鎮經濟情況不佳,一直比較依靠唐廷中央財力支持,此前李曜與麾下商議之時,還曾說打涇原沒有足夠的理由。然而這次李曄卻要求打涇原,李曜問了王摶等人才知道,近來由於韓建控制朝政,唐廷中央財政已經越發捉襟見肘,涇原鎮早已暗中聽命李茂貞,靠從李茂貞手裏獲得一些支援來維持,因此已算是李茂貞附鎮。

不過敵人雖然看起來很多、很強,但李曜並不十分擔心,從歷史上朱溫領十萬大軍西征關中之時一舉將李茂貞擊敗來看,李茂貞麾下軍隊的戰鬥力未必多高。或許相對於當初王行瑜邠寧軍的戰鬥力而言,李茂貞要略佔優勢,兵力也更充足,但歷史證明鳳翔軍不如朱溫的汴軍,而他曾經數次與朱溫交手,均取得了勝利。

按照李曜的估計,自己麾下的河中軍,從平均戰鬥力來說,肯定是超過李茂貞軍的,唯一值得商榷的是新編的華州軍,也就是現在的定遠、靖遠四軍,這四軍的戰鬥力很值得懷疑,戰鬥精神更不須提,能夠不潰退甚至不倒戈相向,便是大幸。也就是說這次與李茂貞作戰,他可以依靠的部隊,仍只是河中本軍。

那麼說,開山左軍、開山右軍、摧城左軍、破陣左軍外加近衛軍,合計三萬餘戰兵,就是這次與李茂貞進行「乾州會戰」的全部本錢。

根據這一個月來探馬、細作的多方偵查,李茂貞在乾州集結了至少八萬戰兵,加上他的牙軍,實際兵力隻多不少。河中軍面臨一場以一比三的進攻戰,縱然李曜手中有火藥這個秘密武器,也覺得有些棘手。

這一戰完全不同於此前破洛陽、克邠州。當初破洛陽,一是趁洛陽守軍不備,二是那次作戰只是突襲進城,旋即便走,不必擔心被汴軍反撲甚或大軍圍剿。而克邠州,他背後還有強大的沙陀大軍為依靠,王行瑜才是孤軍作戰,因此也沒有後顧之憂。

這一次卻不同,這次是在李茂貞的地盤與他進行戰略決戰,李茂貞必然傾其全力固守,兵法有雲:十倍圍之,五倍攻之。現在自己的兵力只有敵人的三分之一,反而要主動攻堅,就算動用火藥,炸開乾州城,打起巷戰來自己也未必佔優。

李曜獨自站在院中,望著一園秋菊,面色沉肅,也不知思考了多久,考慮了多少種可能,最後才斷然下了決心:「捨不得孩子套不著狼,古人說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我這次卻要反其道而行之了。」

次日一早,關中四面行營都統李存曜登台拜將,奉聖命出長安,西征鳳翔,討伐李茂貞。

這一次,李曜一改往日領兵的風格,不是集中兵力各個擊破,反而來了個四面出擊:定遠左軍、右軍北上,經過耀州,朝坊州、鄜州、丹州、延州方向殺去;靖遠左軍、右軍也經耀州,卻向西北的邠州、寧州、慶州、涇州、原州方向殺去;中軍主力方面,李曜自領開山左軍、開山右軍、摧城左軍、破陣左軍以及其節帥牙兵近衛軍直接西進,目標直指李茂貞大軍雲集的乾州城!

由於李曜出兵的命令是在長安便即下達,南衙北司都了如指掌,因此李茂貞通過宦官的關係,也很快「摸清」了李曜的動向和意圖。

隨即,身在乾州親自主持戰事的李茂貞緊急召集幕僚、眾將,商議應對之策。

乾州州府之中,賊眉鼠眼、長得實在有些對不住觀眾的李茂貞高坐主席,環視眾人一眼,不滿道:「我鳳翔十萬大軍聚集乾州,李存曜竟敢分兵掠我邠寧、鄜坊諸鎮,當真是膽大包天!你們一個個平日裏不都自詡當世名將的麽?現在倒是說句話啊!」

李茂貞養子李繼徽此時為邠寧節度使不久[見附文],此番乃受李茂貞之命領兵聚集乾州,欲與李曜一戰,而此時因邠寧遭李曜遣軍擊之,心中急切,忙道:「邠寧、鄜坊,關中大鎮,大王得之未久,一旦李存曜大軍殺至,恐將速叛,兒請領兵救之!」

同為李茂貞假子的耀州刺史李彥韜[見附文]因耀州被李曜所佔,心中怨恨,此時也道:「李存曜兵分三路,以華州降軍分取邠寧、鄜坊,又自領主力虎視乾州,正是欲使大王不敢分兵救之。如此邠寧、鄜坊即下,則李存曜轉頭即可圍堵乾州,我大軍聞之,如當年項王四面楚歌之境,如之奈何?」

李茂貞眉頭深皺,問:「你也以為孤當分兵去救邠寧、鄜坊?」

李彥韜道:「倘若不救邠寧、鄜坊二鎮,某料涇原必聞風而降,則關注北部盡歸李存曜之手,若屆時他再合圍乾州,我白失數鎮,反遭逆境,何其不智?」

李繼徽這時插話道:「某那邠寧不說,就說鄜坊方面,隻消李存曜蒲軍一至,某恐他能不戰而下。」他嘆道:「鄜坊本是黨項所有,黨項拓跋家自佔鄜坊,名義上以大王為尊,實在前次李克用來關中時,鄜坊便立刻改旗易幟,隨沙陀圍攻邠寧。若非其後李克用退走,大王趁勢佔據邠寧,李思孝焉能自請致仕,舉其弟李思敬為鄜坊節帥,再投大王[見附文]?今次大王費盡心思,才再得鄜坊,然則鄜坊黨項,牆頭草而已,若有蒲州大軍兵臨城下,焉能不叛?」

保塞節度使胡敬璋[見附文]也道:「鄜坊若失,我延州便成孤城,必不可保。」

秦州的天雄軍節度使李繼崇[見附文]聞言也立刻道:「誠如其理,邠寧失則涇原必叛,涇原叛則秦州亦成孤城,某又離鎮來援乾州,則秦州勢必亦不可保了。」

關中諸鎮都說邠寧、鄜坊必救,而李茂貞之兄山南西道節度使李茂莊、武定軍節度使李繼密、昭武軍節度使李繼忠[以上數人及各鎮沿革,均請見附文]等人則言:「大軍齊聚乾州,所為何事?破李存曜是也。李存曜何在?正往乾州而來!此時不與李存曜決戰,而分兵去就邠寧、鄜坊,勢必使我軍由強變弱。李存曜雖然分兵,乃分華州降軍,其主力卻盡在麾下,全往乾州而來,我若分兵北上救援邠寧、鄜坊,倘若乾州不保,邠寧、鄜坊難道便能保住?」

曾短期出任同州匡國節度使、現留李茂貞身邊的李繼瑭[見附文]也道:「大王,李存曜挾河中大戰餘威,使韓建幾乎不戰而降,實則自入關中,並未打過硬仗。他本得了華州降軍數萬,勢力大張,然則卻張揚無忌,竟分兵去掠邠寧、鄜坊等鎮,犯了兵家大忌。如今他來乾州,據我軍探馬打探以及長安密報,他所領不過三萬戰兵,大王何不先一舉擊破李存曜!只要李存曜所領蒲軍主力戰敗,華州降軍難道還不好招降?某以為諸位兄弟同袍都將李存曜看得太高了些。」

他見眾人皆朝他看來,心中得意,故意拿捏姿態,假意沉吟片刻,才道:「某意此人年紀輕輕便身居高位,此番又迎官家迴鑾,進了長安,其在官家面前也必然風光無限……正因為如此,他必已飄飄然忘乎所以,這才分兵掠取邠寧、鄜坊,卻忘了我大軍齊聚乾州,只要擊破他這中軍主力,邠寧、鄜坊自安!請大王斷然處置,犒賞全軍,一舉擊破當面蒲軍,威震天下!」

李茂貞聞言大喜,道:「此言極善!」剛欲定計,卻有軍士來報,言蜀地戰事日緊,遂州刺史侯紹帥眾二萬,合州刺史王仁威帥眾數千,鳳翔將李繼溥率援兵二千,皆降於王建。王建攻梓州越急。不久,顧彥暉聚其宗族及假子共飲,遣王宗弼自歸於建。酒酣,命其假子顧瑤殺自己及同飲者,然後自殺。王建於是攻入梓州,城中兵尚有七萬人(包括輔兵),王建大喜,命王宗綰分兵徇昌、普等州,以王宗滌為東川留後。

李茂貞大驚之後則是大怒,憤然道:「賊王八欺人太甚!待某擊破李存曜,必將親討蜀地,不死不休!」

眾將見李茂貞震怒,知道事已難改,隻得紛紛領命,各自下去準備迎戰蒲帥李存曜。

附文:李茂貞勢力範圍及其在本書中因李曜「蝴蝶效應」而出現的某些變動。

晚唐自廣明以來,唐廷日衰,政令不行,基本上已經失去了對地方的控制。各地藩鎮林立,稱霸一方。此時,盤踞在關內道西部的鳳翔節度使李茂貞也開始以鳳翔鎮為中心向四周擴張,走上了割據道路。唐亡後,李茂貞開岐王府,建立偏霸政權,在中國北方儼然與梁、晉兩大勢力集團成三足鼎立之勢。李茂貞的割據政權雖然沒有被史家列入「十國」之列,但它的實力確比南方某些政權還強,是晚唐五代時期重要的一股地緣政治勢力。後世學界很長一段時間內對李茂貞割據的研究都不如何重視。偏於一隅的李茂貞何以與咄咄逼人的梁、晉爭霸,其勢力範圍及影響到底有多大?

關於李茂貞割據的地域範圍,史書記載不一。卷二十上雲:「(乾寧元年)時茂貞有山南梁、洋、興、鳳、岐、隴、秦、涇、原等十五餘郡,甲兵雄盛,凌弱王室,頗有問鼎之志。」則記載:「初,茂貞破楊守亮取興元,而邠、寧、鄜、坊皆附之,有地二十州。」卷一七八雲:「(李)茂貞自天復初反正之後,朝廷多故,盡並河西四鎮及秦隴四州、山南八府,父子兄弟方牧十餘人。」上述史料反映的俱是唐末李茂貞鼎盛時佔據的地域廣度,但不甚準確。其實在不同時期,隨著時局的變化和李茂貞自身實力的盛衰,其佔據地域也不同。因此必須用一種動態的標準和眼光對李茂貞割據地域的範圍進行考察。如果以貞觀十道為地域標準對李茂貞割據的地域範圍進行考究,其割據期間的實際統治疆域大約是如下情形:

首先可以確定的是,李茂貞佔據了關內道大部分地區。

光啟三年七月,李茂貞以平定李昌符之功晉陞同平章事,鳳翔節度使。是為李茂貞發跡之始。關內道西部的鳳翔鎮是李茂貞的發跡之地,也是李茂貞割據勢力盤踞的老巢所在。李茂貞以此為根據地,憑藉位近京畿之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得以乾政,勢力不斷壯大,很快就超出了關內道西部,屢屢將其觸角伸到關內道的北部和東部。但關內一道地位特別,得關內道者得天下,即可「挾天子令諸侯」。因此關內道各股勢力縱橫交錯,李茂貞雖然發展很快,參與了乾政勢力的角逐,成為北方多極爭霸中的一極,最後竟與梁、晉成三足鼎立之勢,但正當李茂貞勢力急劇發展壯大之時,由於關外晉系李克用和汴系朱全忠兩大勁敵的干涉,因此他對關內道東部染指的時間並不長,其實際控制區域和勢力範圍主要仍在關內道西部和北部一帶。

一,鳳翔鎮。鳳翔鎮,唐上元元年(760年)置,治鳳翔,轄鳳翔府、隴州二州,大中四年又兼領秦州。鳳翔節度使初有秦隴節度使、興鳳隴節度使、保義節度使等稱謂,唐上元二年,鳳翔節度使始兼領隴右節度使之職,稱鳳翔隴右節度等使或鳳翔河隴節度使,始成定製,是二元一體的方鎮統治體制。乾寧元年,李茂貞佔據奉天,設立乾州。之後,李茂貞在鳳翔管內又增設良、晏、匡三州。天復元年,李茂貞在隴州置保勝軍節度,後梁貞明二年罷歸鳳翔鎮。

僖宗光啟三年(886年)七月,李茂貞出任鳳翔節度使。自此,李茂貞一直實任鳳翔節度使至後唐同光二年(924年)四月,統治時間長達三十八年之久。後唐立國後,李茂貞名義上歸國,接受中央的冊封,但仍然保持自立狀態。李茂貞死後,由其嫡長子李從曮襲任鳳翔節度使。在任期間,李從曮雖然依然保持自治,但其多次入朝進貢,又竭力供軍伐蜀,奉國甚恭。後唐明宗長興元年(930年)二月,李從曮調任宣武節度使,正式標誌著李茂貞父子割據鳳翔近半個世紀的終結。雖然李從曮在後唐清泰元年(934年)又出任鳳翔節度使,直至後晉開運三年(946年)十月終於位,但其性質卻己不同,其自立色彩逐漸褪盡,逐漸由一個割據者演變成為中央屬下的地方藩臣了。

二,隴州保勝軍。隴州,本屬鳳翔鎮,唐中期以後因長期處於唐蕃對峙前沿,故戰略地位非常重要。隴州依隴山天險,又控有安戎關、臨汧城等多個雄關關隘,軍事地理地位十分重要。其獨立為鎮並非始自李茂貞統治時代,早在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就曾分隴州置奉義軍,韋皋任節度使,但不久又併入鳳翔鎮。大中五年(851年),鳳翔罷領隴州,朝廷別以隴州置防禦使。天復元年,在李茂貞的控制下,又升隴州防禦使為保勝節度,僅轄一州之地。天復二年七月,朱全忠命汴將孔勍攻取隴州。天復三年初,朱全忠撤軍,李茂貞很快又重新佔據隴州,以其假子李繼岌出任節度使。後梁貞明二年十月,蜀主王建伐岐,奪取寶雞,進擊隴州。李繼岌畏李茂貞猜忌,遂率眾棄城降蜀。李茂貞遂廢保勝軍,將隴州改隸鳳翔。之後,隴州在李氏父子的統治下直至後唐明宗長興元年四月,直至李從曮移鎮。

三,涇原彰義軍。涇原鎮,大曆三年(768年)始置,治涇州,轄涇(今甘肅涇川)、原(今寧夏固原)二州。唐貞元六年(790年)之後,朝廷例以涇原節度使兼領安西、北庭行營節度使之職。大順二年十二月,昭宗賜涇原軍號為彰義軍,並增領渭(今甘肅平涼)、武(今甘肅武都東南)二州,勢力有所擴大。

關於李茂貞兼並涇原的時間,史書記載不明。據李茂貞本傳記載:李茂貞吞併山南西道之後「既而逐涇原節度使張球、洋州節度使楊守忠、風州刺史浦[無風註:這裏可能是史書抄錄過程中出現錯誤,應該是「滿」]存,皆奪據其地,奏諸子弟為牧伯,朝廷不能製。」李茂貞在景福元年七月既攻克鳳州感義軍、洋州武定軍,在此將「逐涇原節度使張球」並論,似乎李茂貞在景福元年七月前後就已經取得了涇原鎮的控制權。其實不然,涇原鎮自中和二年張鈞任節度使以來,一直為張氏家族所據,張鈞、張鐇、張璉、張珂兩世四人相繼擔任節帥,直至光化二年為李茂貞兼並。那麼這個「涇原節度使張球」是何許人呢?根據史載,涇原節度使應該並無「張球」其人,中所記,應為「張珂」之誤。如此,李茂貞兼並涇原鎮的時間也就不可能是在景福元年七月前後,而是在光化二年。

史書明確記載,李茂貞在光化二年九月正式兼領彰義節度使。對此,胡三省注雲:「是年春正月,朱全忠表張珂為彰義節度使,張氏鎮涇州凡三帥(當為四帥)矣,今命李茂貞兼領之」,也是認為直到光化二年李茂貞才真正擁有了對涇原的實際控制權。而所載的景福元年七月前後「逐涇原節度使張球」之語很可能只是表明當時涇原張氏對李茂貞表示依附。就載:「茂貞破楊守亮,取興元,而邠寧、鄜坊皆附之,有地二十州。」鳳翔鎮周圍的邠寧、鄜坊等關中有實力的藩鎮都依附於李茂貞,涇原鎮實力尚不及這幾鎮,依附在列也不足為奇。不過其後隨著李茂貞的盛衰也有反覆,其中乾寧二年(895年)八月任彰義節度使張鐇和乾寧四年九月的張璉都奉詔對李茂貞進行過有名無實的征討就是明證。

涇原為李茂貞所控後,一直是其轄下的重鎮。這從此後的人事任命之上,就可以看出端倪。開始由李茂貞親自兼領。開平三年十二月,背梁附岐的猛將劉知俊以長城嶺大捷之功被李茂貞封為彰義軍節度使,出鎮涇州。貞明元年十一月劉知俊降蜀後,李茂貞又以其子李從曮繼鎮涇原。後唐同光二年,李茂貞死後,李從曮繼任鳳翔節度使,其弟李從昶代兄為涇州兩使留後。同光三年五月,後唐莊宗正式任命鳳翔衙內馬步軍都指揮使李從昶為涇州節度使,表示繼續承認李氏的自立狀況。直到後唐明宗天成四年(929年),李從昶才奉詔移鎮華州。至此,李氏父子統治涇原鎮自唐光化二年正月(899年)至後唐天成四年整整三十年。

四,邠寧靜難軍。邠寧鎮,乾元二年始置,治邠州,轄邠(今陝西彬縣)、寧(今甘肅寧縣)、慶(今甘肅慶陽)、涇、原等九州。其設置的目的主要是控制馬蓮河谷,在京師西北囤積重兵以抗吐蕃,兵力在京西北藩鎮中稱雄。光啟元年賜邠寧軍號為靜難軍,轄邠、寧、慶三州。李茂貞佔有邠寧後,又升邠州定平鎮為衍州(今甘肅正寧西南),共四州之地。

乾寧二年,李克用攻克邠州,王行瑜被殺,李克用表蘇文建為靜難節度使。乾寧三年九月,唐廷曾以夏州定難軍節度使李思諫為靜難軍節度使,但並未至任,表明在李克用退兵後不久,李茂貞就控制了邠寧,驅逐了蘇文建。乾寧四年七月,李茂貞表其假子李繼徽為節度使,正式兼並邠寧。此後,為鳳翔「輔車之援」的邠寧一直是李茂貞轄下的重鎮。雖然天復元年末曾被朱全忠汴軍一度攻佔,但因邠寧仍繼續由李茂貞假子李繼徽統轄,故汴軍勢力並未滲入該地區。天佑元年正月李繼徽又重新歸附李茂貞。後梁乾化四年十二月,李繼徽為其子李彥魯所毒而死,李彥魯自為留後。次年也即貞明元年四月,李繼徽假子李保衡又殺李彥魯,自稱靜難留後,並以邠、寧二州降梁,後梁以霍彥威為靜難節度使,出鎮邠州。同年五月,李茂貞派彰義節度使劉知俊率軍進圍邠州,試圖奪回邠州重地,但梁將霍彥威全力固守,岐軍猛攻邠州半年不克。十一月,受到李茂貞猜忌的劉知俊遂解圍,奔降於蜀。雖然在貞明二年十二月,靜難軍的慶州又重新叛梁附岐,為岐將李繼陟所據,李茂貞仍然佔有了除邠州之外的靜難軍,但後梁隨之派賀環為西面行營馬步都指揮使,將兵大破岐軍,相繼攻克寧、衍二州。到貞明三年秋,梁軍又攻取了慶州。至此,李茂貞徹底失去了靜難軍一鎮。自乾寧四年七月(897)正月至後梁貞明三年(917)四月,李茂貞控制邠寧約十八年。

五,鄜坊保大軍。鄜坊,肅宗上元元年(760)置,轄鄜(今陝西富縣)、坊(今陝西黃陵東南)、丹(今陝西宜川)、延(今陝西膚施北)四州。中和二年三月,僖宗賜鄜坊軍號為保大軍,下轄鄜、坊二州,後李茂貞又於鄜城縣設立翟州(今陝西洛川東南),共三州之地。

記載:「初,茂貞破楊守亮取興元,而邠、寧、鄜、坊皆附之,有地二十州。」這條史料表明李茂貞在景福元年(892)八月攻克興元,吞併山南西道後,其勢力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關中的大多方鎮惟其馬首是瞻,不得不依附李茂貞。此時,保大軍節度使李思孝也應該在景福二年左右依附李茂貞。但李思孝是黨項貴族,其兄定難節度使李思諫盤踞夏州,勢力不容小視,李茂貞對其並不放心。果然,乾寧二年七月李茂貞等三鎮犯闕,李克用率軍進入關中,定難節度使李思諫、保大節度使李思孝都參與了正面進剿王行瑜、側面打擊李茂貞的戰鬥,從而引起李茂貞的側目。乾寧二年末,邠寧王行瑜敗亡,李茂貞採取以退為進的策略,非但實力未受削弱,反而乘機佔領了王行瑜原來的地盤,在關中的勢力更為增強。乾寧三年,李思孝在李茂貞的壓力下隻得表請致仕,以弟李思敬自代。

乾寧四年,李茂貞表其假子李繼徽為靜難節度使。邠寧與鄜坊相鄰,本來就依附李茂貞的鄜坊節度使李思敬也應為李茂貞所控制。李茂貞於光化二年(899)調任李思敬為武定軍節度使。同時,任命其假子武定節度使李繼顏為保大節度使。如此,李茂貞將鄜坊一鎮控制在手中,由附鎮變成自己的屬鎮。天復初,李茂貞又命其從弟李茂勛繼任保大節度使,直至天復二年十二月,李茂勛降汴,鄜坊落入朱全忠之手。但李茂貞又很快又奪回了鄜坊的控制權。天佑元年六月,李茂貞、王建、李繼徽傳檄各鎮合兵征討朱全忠,進軍鄜坊。在岐軍的進攻壓力下,朱全忠隻得命保大節度使劉鄩放棄鄜州,退屯同州,從而確定了同、華、長安為線的雙方實際分界線。李茂貞任命假子李彥博為保大軍節度使,統轄鄜坊。後梁開平三年二月,岐國保塞軍發生內亂,梁將劉知俊趁機先後攻取丹、延二州。保大與保塞兩軍唇齒相依,保塞既失,保大難守,四月,節度使李彥博、坊州刺史李彥昱皆棄城奔鳳翔,鄜州都將嚴弘倚舉城降梁,翟州守將亦降,保大軍又陷於梁軍之手。朱全忠以牛存節為保大節度使。雖然乾化二年李茂貞曾趁朱友矽篡立,河中朱友謙背梁之機,聯軍河中,攻佔鄜州,但很快就被保塞高萬金襲取。至此,李茂貞徹底失去了鄜坊一鎮。李茂貞自光化二年至後梁開平三年實際控制保大軍約十年。

六,延州保塞軍。保塞軍,初隸屬鄜坊鎮,代宗大曆元年(766)別立丹延鎮,大曆六年廢,又歸鄜坊鎮。中和三年,僖宗以延、丹二州為保塞軍,治延州。乾寧四年,改號寧塞軍,不久又改名衛**,又有延州節度使、河西節度使、寧塞節度使之稱。

據卷二六零唐昭宗乾寧二年十二月條雲:「(李)克用既去,李茂貞驕橫如故,河西州縣多為茂貞所據,以其將胡敬璋為河西節度使。」卷二六七又記載說:「(後梁開平二年八月)戊子,岐王所署延州節度使胡敬璋寇上平關。」又雲:「(後梁開平二年十一月),保塞節度使胡敬璋卒,靜難節度使李繼徽以其將劉萬子代鎮延州。」由此可知,李茂貞所署胡敬璋為河西節度使即指保塞節度使。不過有一點要注意的是,乾寧四年,唐廷與李茂貞反目,曾於當年四月任命鳳翔四面行營副都統、靜難軍節度使李思諫為寧塞節度使,而延州等地當時為李茂貞之將胡敬璋所據,故李思諫之任寧塞節度使,只是名義上的,實際並未實任。

唐亡後,李茂貞將保塞軍作為越河進攻後梁的前沿陣地。後梁開平二年八月,李茂貞就曾命保塞節度使胡敬璋進攻上平關,配合河東軍南下,但為梁將劉知俊所破。後梁開平二年十月,保塞節度使胡敬璋卒,劉萬子繼鎮延州。開平三年二月,保塞軍發生變亂。因保塞節度使劉萬子為政暴虐而失眾心,靜難軍李繼徽命延州牙將李延實趁劉萬子下葬胡敬璋之時殺之,代鎮延州。延州馬軍都指揮使高萬興與其弟高萬金聞變,率所部數千人投降劉知俊。三月,後梁太祖親自坐鎮河中,命劉知俊率兵進攻丹、延二州。丹州刺史崔公實、延州刺史李延實皆不敵投降。朱全忠遂以岐降將高萬興為保塞節度使。李茂貞失去了保塞軍一鎮二州之地。同年五月,鎮守同華的忠武節度使劉知俊背梁附岐,保塞軍的丹州趁機發生軍亂,後梁所署刺史宋知誨被逐,岐軍又重新控制了丹州。但很快在梁軍的反撲下,七月,梁兵再次攻克丹州,岐將王行思被俘。至此,保塞軍為梁所有。李茂貞自唐乾寧二年末至後梁開平三年三月,實際控制保塞軍達十四年。

七,華州鎮**。華州鎮**,唐上元二年始置,又名關東節度使、同華節度使。大曆二年廢。建中四年復置,貞元九年再廢。唐末中和二年,黃巢所署同州防禦使朱溫降唐,唐遂以朱溫為同華節度使,旋又降為防禦使。光化元年,以華州為鎮**,華州刺史韓建為鎮**節度使,治華州,轄同、華二州之地。

華州在唐代的地位一直很高,是長期為中央所轄的直隸州。李茂貞以關中為經營的重心,對關中東部鎖鑰之地的華州也非常看重。鎮**節度使韓建長期依附於李茂貞,是李茂貞政治和軍事上的重要盟友和附鎮。天復元年十一月,朱全忠率軍入關攻陷同州,韓建被迫出降。自此,華州落入朱全忠之手。天復三年,華州賜號感化軍。天佑三年,廢鎮**,以華州隸同州匡**。後梁開平三年五月,後梁鎮同州的忠武軍節度使劉知俊歸降李茂貞,並襲佔華州,逐華州刺史蔡敬思。但華州隨即在梁軍的進攻下失陷,劉知俊所任華州守將聶賞降梁。

總之,華州鎮**在韓建統治時代是李茂貞的附鎮。自唐天復元年末始為朱全忠所佔。後梁開平三年因劉知俊叛梁投岐,李茂貞曾短暫有之。此後李茂貞的勢力向東始終沒有超出華州。

八,同州匡**。同州,初隸華州鎮**。唐乾寧二年賜號匡**,升為節度,領同州一州。天佑三年,廢華州鎮**,以華州隸匡**,勢力增強。後梁開平二年五月改名忠武軍,後唐立國複名匡**。

同州是關東重鎮,控扼黃河渡口和入關要道,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本書中李曜西進關中便是先破同州。歷史上李茂貞也對同州十分重視,他利用乾政之便,在文德元年表其兄李茂莊出任同州節度使。大順元年,王行瑜之弟王行約繼任節度使,是李茂貞的附鎮。乾寧二年七月,河東節度使李克用入關,王行約戰敗,被迫放棄同州。乾寧二年末李克用撤軍之後,李茂貞勢力復振,不僅控制了河西諸鎮,還重新佔據同州,以其假子李繼瑭為同州防禦使。乾寧四年四月,李茂貞又以李繼瑭為匡國節度使。同年九月,昭宗詔以彰義節度使張璉、靜難軍節度使(未實任)李思諫等討伐李茂貞。李繼瑭聞訊而懼,鎮國節度使韓建又從中搖之,李繼瑭遂棄鎮奔鳳翔。十月,唐廷以韓建兼領匡**節度使。天復元年末,朱全忠入關攻打李茂貞。十一月,汴軍攻陷同州,同州守將司馬鄴降。自此,同州為朱全忠所據。後梁開平二年,同州改號忠武軍。開平三年五月,後梁忠武軍節度使劉知俊叛梁投岐。七月,劉知俊在梁軍的攻勢下,被迫棄鎮,舉族奔鳳翔。後梁乾化二年,河中朱友謙背梁,李茂貞曾聯軍朱友謙進攻同州,打算重新奪回這個連接關中與關東的重鎮,但由於梁將牛存節固守,猛攻不下,無果而終。李茂貞再度將勢力伸向關中東部甚至關東的政治預謀宜告破產。

九,耀州義勝軍。耀州義勝軍,唐末李茂貞所置,轄耀、鼎二州。耀州,本京兆華原縣;鼎州,本京兆美原縣。據雲:「華原,畿……天佑三年,李茂貞墨製以縣置耀州。美原,畿……天佑三年,李茂貞墨製以縣置鼎州。」

天佑三年,李茂貞置義勝軍,治耀州,以假子李彥韜為耀州刺史、義勝節度使。後梁乾化元年,李茂貞命李彥韜率領岐軍進攻長安,為後梁感化節度使康懷英、忠武節度使牛存節所敗。貞明元年十二月,李彥韜見李茂貞勢衰,遂以耀、鼎兩州之地降梁。後梁改耀州為崇州,鼎州為裕州,義勝軍為靜勝軍,仍以李彥韜為節度使。至此,李茂貞自天佑三年至後梁貞明元年底實際統治耀州義勝軍十年。

除上述地區外,李茂貞在關內道還曾染指過靈州朔方軍、長安佑**和夏州定難軍等地區,只是因為統治時間較短或隻佔據了一部分州郡,而不為人所注意罷了。據卷二六七載:後梁開平三年五月,依附後梁的朔方節度使韓遜向梁廷彙報攻克鹽州,斬李茂貞所署刺史李繼直。胡三省注雲:「唐末鹽州奏事專達朝廷,不隸靈夏。至是,靈鹽遂複合為一鎮。」這表明本隸朔方軍的鹽州曾長期為李茂貞勢力所據,韓遜至此時方佔有靈鹽全鎮。後梁開平三年五月,劉知俊背梁附岐,生擒佑**留後劉捍,岐軍隨後進據長安。但不久梁將楊師厚以奇兵取道南山,結果長安再次為梁軍所得。後梁開平四年七月,李茂貞聯軍李克用,發兵共討依附後梁的夏州定難軍節度使李仁福。岐晉聯軍五萬,攻城略地,進圍夏州。朱全忠親自率軍至陝州指揮救援,岐晉聯軍見勢遂解圍而去。

可見,除振武軍始終為李克用所控外,李茂貞在關內道的勢力幾乎無所不至,也充分體現了李茂貞以關中作為自己統治重心所在的核心戰略。

其次,李茂貞曾長期佔據隴右道東部。

李茂貞在隴右道也有地盤,這不難理解。首先,隴右與鳳翔地域相接,是李茂貞兼並擴張的重點。其次,鳳翔節度使自廣德元年開始一直兼領隴右節度使,雖為虛領,但卻名正;且,大中四年,鳳翔鎮又兼領秦州,從而得而皇之的正式進入隴右道。李茂貞也不例外,擔任鳳翔鎮節度使之時,同時兼領隴右節度使,故隴右道下的諸州鎮也是他的名義下的屬地,就是到了朱全忠兵臨城下,李茂貞窮途末路、眾叛親離之時,秦州也始終在其實際控制之下。

因隴右在唐中期之後陷於吐蕃,之後張議潮率眾歸國,隴右西部實際在歸義軍的統轄之下。只有隴右道東部的秦州、成州、階州等地,才為唐末李茂貞所控。故李茂貞在隴右道的勢力據點只有秦州天雄軍。

天雄軍,唐大中六年置,治秦州,轄秦、成(今甘肅成縣)二州。鹹通四年,增領河(今甘肅臨夏)、渭二州。鹹通六年,又領階州(今甘肅康縣西)。天雄軍實際轄秦、成、階三州之地,也稱秦成節度使或秦州節度使。

秦州舊為鳳翔鎮所領,是隴右要地。李茂貞自光啟三年七月擔任鳳翔節度使後,很快就將勢力觸角擴張到秦州。據卷二十上記載,景福元年正月,秦州李茂莊上表討伐興元楊守亮,表明至晚在景福元年正月,李茂莊始任天雄節度使。又,李茂莊原任同州節度,大順元年王行約繼任同州。李茂莊應在此時移鎮秦州。故李茂貞實際控有天雄軍的時間當是大順元年,秦州天雄軍是風翔的首個屬鎮。「(乾寧三年)三月,以天雄留後李繼徽為節度使」。這條史料說明,李繼徽至晚在乾寧三年初出任天雄軍留後。而卻雲在乾寧二年,而李茂莊移鎮山南的時間也在乾寧二年,故李繼徽應在此年出鎮秦州。乾寧四年七月,李茂貞以天雄李繼徽為靜難節度使。其後,唐廷委任孫儲出任節帥,但並未之任。那天雄節帥的繼任因史料缺載就不得而知。卷二六五僅雲天佑元年七月李茂貞為其侄天雄節度使李繼勛(當為李繼崇)向王建求婚。史書雖未明載其任職時間,但據推測最晚在天佑元年擔任天雄節度使的李繼崇應是李繼徽的繼任。這個推測的佐證是天復二年五月,朱全忠派部將孔勍率兵繞道鳳翔之南,先後攻克鳳州、成州等地,唯獨沒有攻下秦州。秦州當時只有在李茂貞嫡系勢力的牢牢控制之下才有可能誓死抵抗兵鋒甚盛的汴軍,保住李茂貞除鳳翔之外的一方轄境。李繼崇任職直至後梁貞明元年十一月,他在王建的攻勢下降蜀,李茂貞至此才失去天雄一鎮。其間,雖然朱全忠曾經在天復三年任命符道昭為天雄節度使,但因汴軍撤圍,李茂貞迅速收復了失地,符道昭遇岐軍所阻而還,沒有實任。

總之,李茂貞自大順元年至後梁貞明元年十一月實際控有秦州天雄軍計二十六年之久。

再次,李茂貞還曾長期佔據山南道大部。

李茂貞勢力進入山南道不是偶然。從地理位置而言,李茂貞的老巢鳳翔在山南道之北,南出散關即至山南,地域相接。若能控制山南道,不但可以獨據漢中之險;更可以趁勢進軍劍南,從而以攻代守,擴張勢力。就個人因素而論,李茂貞在光啟三年正月就因護駕之功封授洋州武定軍節度使,並自此發跡。武定軍即在山南道,因此李茂貞很可能對山南自有一種特殊的感情。

李茂貞染指的山南道主要是指天寶一十五道之山南西道。山南西道原轄州諸書記載不一。雲有梁、鳳、興、利、通、洋、合、集、巴、蓬、壁、商、金、開、渠、渝等十六州。則記有梁州興元府、洋、利、鳳、興、成、文、扶、集、壁、巴、蓬、通、開、果、渠等十七州。而據則有梁、洋、集、壁、文、通、巴、興、鳳、利、開、渠、蓬、果等十五州。但敘事以憲宗元和年間為下限,不及唐末,如其所記的成州在唐大中六年割屬天雄軍。所記政區沿革詳於唐前期,後期則不及,如其所記的金、商二州在唐末光啟年間升為節度,合、渝二州在乾元二年割屬劍南東川節度使,乾寧四年又改屬武信軍節度使。因此來看,應該比較真實地反映了山南西道的轄州情況,共計十五州之地。晚唐的山南西道實際分為山南西道、武定軍、感義軍三鎮。

一,山南西道。山南西道,至德元載置防禦守捉使,廣德元年升為節度使,治梁州興元府。具體轄州,史書並未明載。唐末在其原轄境內置感義軍(領鳳、興、利三州)、武定軍(領洋、果、扶、蓬、壁五州)兩鎮,故山南西道當僅有梁、集、文、通、巴、開、渠等七州之地,又有興元節度使之稱。

李茂貞對山南早有凱覷之心,昭宗與權宦楊復恭在權力爭奪上矛盾激化給李茂貞提供了機會。大順二年,楊復恭獲罪叛逃山南西道,依附楊守亮。李茂貞覺得這是一個兼並山南的絕佳時機,於是就糾集依附於他的王行瑜、韓建、李茂莊等鎮,擅自出兵討伐山南諸楊。

景福元年七月,李茂貞攻克鳳州、興州、洋州等地。八月,李茂貞攻克興元,以假子李繼密權知興元軍府事。乾寧元年七月,又攻克閬州,正式吞併感義軍、武定軍和山南西道三鎮之地。

本書前文曾有提及,李茂貞雖然實際佔有山南西道,但朝廷並不願讓李茂貞勢力繼續坐大,因此趁機任命宰相徐彥若為鳳翔節度使,而改任李茂貞為山南西道節度使,併兼領武定節度使。而李茂貞意求兼領鳳翔、山南西道,遂違詔抗命。朝廷隻得在景福二年十月詔以鳳翔節度使李茂貞兼領山南西道節度使。乾寧二年,李茂貞以其兄李茂莊繼任山南西道節度使。光化元年五月,李繼密由武定節度使轉任山南西道節度使。

乾寧二年,在王建的攻勢下,李茂貞山南西道所屬的蓬、渠、通等州相繼失守,但蓬州又為岐軍奪回。光化二年,巴州(今四川巴中)又失。天復元年末,昭宗被挾持到鳳翔,李茂貞為朱全忠所困。次年八月,西川節度使王建以「假道勤王」為名攻興元。李繼密不敵出降。王建以王宗滌為節度使。自此山南西道為王建所據。李茂貞自景福元年十一月攻佔興元至天復二年八月失陷,實際控有山南西道十年有餘。

二,洋州武定軍。武定軍,光啟元年置,治洋州。大順二年,增領階、扶(今四川南坪東北)二州。景福元年又增領果(今四川南充)、閬二州。不久,又割閬州隸龍劍節度,階州隸天雄軍。光化元年,以蓬、壁二州隸武定軍。於是可知武定軍在唐末轄洋、果、扶、蓬、壁五州。

李茂貞早在光啟三年正月就因扈蹕之功授武定軍節度使。同年七月,轉任鳳翔節度使。景福元年七月,李茂貞借奉詔討逆、攻打諸楊之機奪取洋州武定軍,「皆表其子弟鎮之」。景福二年十月,李茂貞以假子李繼密為武定軍節度使。光化元年五月,李繼顏繼任。光化二年,李茂貞將保大節度使李思敬和李繼顏換鎮。天復二年九月,川軍攻克興元,武定節度使李思敬以洋州降王建。李茂貞無奈,隻得挾天子命己為鳳翔、靜難、武定、昭武四鎮節度使,藉以鼓舞軍心,但己無濟於事。至此,李茂貞實際控制洋州武定軍十一年有餘。

三,感義軍(昭武軍)。感義軍,唐光啟元年升興、鳳二州為防禦使,治鳳州。次年正月,置感義軍於興、鳳。文德元年,增領利州(今四川廣元)。

景福元年七月,李茂貞逐感義軍節度使滿存,佔據興、鳳,表其子弟鎮之。乾寧二年九月,岐蜀相爭,王建派王宗侃率蜀軍攻克利州,李茂貞所署利州刺史李繼顒戰死。不久,岐軍又奪回利州。乾寧四年,李茂貞改感義軍為昭武軍,徙治利州,「欲以鎮兵捍王建」。天復二年二月,川兵進至利州,李茂貞所署昭武節度使李繼忠不敵,棄鎮逃回鳳翔,利州失陷。十月,王建又攻拔興州,以王宗浩為興州刺史,佔有昭武鎮大部。貞明元年八月,蜀主王建分兵兩路攻岐,王宗瑤等攻克鳳州。貞明元年十二月,王建置武興軍於鳳州,割文、興二州隸之。至此,昭武軍徹底為蜀所有。李茂貞實際控有感義軍(昭武軍)二十三年。

除上述三鎮外,李茂貞勢力還曾佔有金州。金州舊屬山南東道,光啟元年之後升為節度。史載:「李茂貞遣養子繼臻竊據金州,(馮)行襲攻下之,因授金州防禦使。」又據卷二五八唐昭宗大順二年十二月條:「初,李茂貞養子繼臻據金州,均州刺史馮行襲攻下之,詔以行襲為昭信防禦使,治金州。」可知李茂貞的確佔有過金州之地,但其佔據的時間卻因史料殘缺不得而知。

總之,除山南東道在唐末由趙匡凝父子佔據外,李茂貞的實力觸角遍及山南道其他各州鎮。

此外,李茂貞還曾一度佔據劍南道部分地區。

劍南與鳳翔並不相鄰,李茂貞勢力之所以能夠進入劍南,乃是因為景福二年李茂貞吞併山南西道之故。李茂貞為了穩固山南的統治,必須對勃興於西川的王建進行打壓,而以南下救援東川為契機,李茂貞下令岐軍進佔劍南東川大部,與王建為爭奪地盤不可避免地展開了正面衝突。因為李茂貞的統治重心在關中,他個人又急於乾政甚至挾天子令諸侯,所以在與王建的爭奪中失利,因此在劍南道佔據的時間也較短。

一,劍南東川。東川,治梓州,上元二年始置,初轄梓、遂、綿、劍、龍、閬、普、陵、瀘、榮、資、簡等十二州。唐末轄梓、綿、遂、渝、合、普、榮、陵、瀘、昌等十州。光啟三年正月為顧彥朗所據。其弟顧彥暉自大順二年十二月繼任,直至乾寧四年十月,顧氏兄弟割據東川十一年。

景福二年正月,李茂貞進佔山南西道,此時「東川留後顧彥暉既與王建有隙,李茂貞欲撫之使從已,奏請更賜彥暉節,詔以彥暉為東川節度使」。而王建攻東川,顧彥暉求救於李茂貞,李茂貞為這是一個擴大勢力範圍的好機會,遂出兵援救。他派知興元軍府事李繼密率岐兵救援梓州,進駐東川。關於這次岐軍進駐東川的過程,歷史文獻上並無明確記載。但從後來的史實來看,李茂貞命令部隊接管或佔領了許多州寨,如遂州(今四川遂寧)、合州(今四川合川)等州,並駐營梓州外圍,在軍事上與王建進行戰略相持。乾寧四年十月,遂州刺史侯紹、合州刺史王仁威率眾投降王建。至此,李茂貞在東川全線潰敗,無奈隻得撤軍,退出對東川的爭奪。

自景福二年岐軍進駐東川至乾寧四年末退出,李茂貞為爭奪東川共進行了五年的努力,先後佔有遂、合等州,結果以失敗告終。

二,龍劍鎮。龍劍節度,光啟二年建鎮,治龍州,轄龍州(今四川平武東南)、劍州(今四川劍閣)二州。景福元年,增領利、閬二州。文德元年,割利州隸感義軍。天佑三三年,罷領閬州。

光啟二年,楊復恭奏命其假子楊守貞為龍劍節度使。大順二年,諸楊發動叛亂。次年也就是景福元年,李茂貞奏請征討楊復恭,趁機佔據了山南西道。八月,李茂貞進軍龍劍,楊守貞逃往閬州。乾寧元年七月,岐軍又攻克閬州,完全將龍劍的地盤納入了李茂貞的勢力範圍。關於楊守貞之後繼任的龍劍節度使,或因史料不足,未曾查明。

為爭奪東川,李茂貞與王建展開了激烈爭奪。在王建的攻勢下,岐軍節節敗退。乾寧三年正月,龍州失陷,刺史田昉被殺;同年五月,又失劍州。光化二年八月,王建又攻取閬州。至此,龍劍一鎮全部失陷於蜀。李茂貞自景福元年八月至光化二年八月實際控有龍劍鎮七年。

綜合來看,李茂貞秦岐政權的割據地域範圍一度擴展到關內道、山南道、隴右道、劍南道四道十五鎮,勢力達及四十餘州之地,地理範圍大致相當於現在的陝西大部,寧夏南部,甘肅西部,四川北部一帶.,在這些地域之中,還包括李茂貞新置的乾州、耀州、鼎州等州,這都是晚唐五代割據政權之下的特殊現象。後世史學界曾長期對李茂貞及秦岐割據政權研究比較忽視和冷落,實際上秦岐割據政權的實力及在晚唐五代整個政局中有著巨大影響。

不過從這些考證中也可以看出,李茂貞佔領的地域並不是始終穩定的,具有動態的特點,實際控制區域有所反覆。

李茂貞麾下諸將在本章中的出現,基本是按照史實來的,但如同華鎮等方面,由於李曜的因素,便不同於史實,為便於讀者諸君詳細了解,遂以此為附述。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