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東唐再續》第081章 潛龍勿用
更新時間:2012-08-21

雲州城是一座古城,它曾是北魏都城(遷洛陽前),因而佔地頗廣,且作為邊庭要塞,此城城樓既高又固,護城河既寬且深,難怪以李克用之能,攻打赫連鐸多年,才於今日一戰成功。

北魏時節,欲廣宮室,規度平城四方數十裡,將模鄴、洛、長安之製、運材數百萬根。截平城西為宮城,四角起樓。鑿渠引武州水注之苑中,疏為三溝,分流宮城內外。經過九十多年的增擴改建,終於建成完整的宮殿群落。月觀霞閣,左社右廛,靈台山立,壁水池圓,雙闕萬仞,九衢四達,羽旄林森,堂殿膠葛。

雲州地理位置十分緊要,三面臨邊,最號要害。東連上谷,南達並恆,西界黃河,北控沙漠。實河朔之藩屏,中原之保障。漢高祖劉邦著名的「白登之圍」就發生於此。

李曜此時,正在雲州城中。

他剛從大同防禦使府出來,去往自家飛騰軍駐軍之地。

此次破赫連鐸之戰,剛才李克用戰後論功,他從翊麾校尉擢升到致果副尉,余官並如故。也就是說,這次出兵作戰,他只不過由從七品上,升為正七品下,其餘全無變動,可謂進步有限。對於這樣的論功,即便同樣出戰的李嗣本都頗有微詞,私下跟李曜說,這次他們全是來給李廷鸞做陪襯的。因為李廷鸞此次雖然也只是從遊騎將軍升為壯武將軍,算來也只是一小級,但卻是邁過了五品到四品這個大檻。而主將薛阿檀也只是得了一個檢校官,本兼各職一併如故。

李曜倒沒把這事放在心上,因為他另外得了一個實惠,就是此戰飛騰軍損失了五十多人,傷亡比例不算低,而李克用覺得飛騰軍此戰表現上佳,準許其擴充為八百人。於是李曜反倒掉過頭來安慰李嗣本,說此番畢竟是大王親征,不可能對前鋒諸軍獎賞過度,以免其餘各軍心中嫉妒,反而不美。李嗣本聽了,也知道此言不虛,遂不再提。

李曜最為嘆息的,乃是他大力督造的這批攻城器械在此戰中沒有發揮其應有的效用,李克用在頭幾天用這批東西攻打赫連鐸的雲州城,原本也頗有些效果,但沙陀兵野戰固然極強,操作機械卻是呆笨之極,生生因為操作失誤,自己損失了兩百多人。譬如那炮車,因為力量校正不準,一頓石頭砸過去,把前方架飛雲梯的一群軍士砸死砸傷了四五十個,氣得李克用下令不再使用。

李曜知道李克用這是面子上掛不住,畢竟他自己就是沙陀之王,沙陀兵在人前丟臉,他這個大王自然覺得沒臉。只是這一來,就浪費了李曜許多心血,要知道這些攻城器械,如今大唐可能已經不是很多了,畢竟國力下降許多年,征戰又多,損失大了彌補不了,自然就少。

李曜為改進這批新式攻城器械很是費了不少腦力,結果卻因為這種人為原因而被冷藏,他對此事的鬱悶,比陞官不多反而大了許多。作為自詡「深刻」研究過二戰的偽軍迷,李曜是很崇尚閃電戰這種模式的,不為別的,隻為其戰法對民間損傷最小這一點。

由於打得快,基本上沒來得及對民生造成巨大破壞便已經結束戰爭,這對於原本就是製造破壞的戰爭來說尤為可貴。為何中國古代一到戰亂,天下生民就要少足足七八成甚至**成?無非是戰爭破壞太大,民不聊生而已。然而古代戰爭的破壞力哪裏能跟現代戰爭比,之所以仍然造成那麼大的損失,其實就是因為打得太久。一場戰爭打幾年的,還真不算長。別說戰爭了,就說一次戰役,都有打個好幾年的,譬如原本歷史上李存勖與梁國的夾河大戰便是如此。

而古代戰爭之所以打得久,其實經常就是因為大家的攻城手段過於低劣,這也是冷兵器時代一個沒法解決的問題,除非有火藥並開始投入實戰應用。李曜不是不知道火藥的好處,但是他不像其他穿越者那麼有先見之明,每個人都清楚記得火藥怎麼配置,他就只能大體記得原料是哪些,可具體配備的比例就不記得了。要是火藥能投入應用了的話,他倒是記得一些使用辦法,可以加大火藥效力,或者製造更有效的武器,可惜現在沒有先進的火藥配方,僅憑這唐朝製造爆竹的火藥,在軍事上只怕是難有作為,他也算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了。

當然,現在說這些,都為時尚早,眼下最為緊要的,還是擴軍問題。前次組建飛騰軍,乃是直接從其他軍中抽調,問題不大,這一次卻沒這麼好辦,而是要直接招募新軍。這種真正意義上的新軍該如何訓練,對李曜來說,又是一樁考驗。

再就是這新軍從何處徵集,也是個問題。如果從方便的角度來說,徵集新軍最好是從沙陀三部落和五院諸部徵集,這都是遊牧民族,徵調騎軍最是方便不過。但李曜心中畢竟有自己的一點小九九,總還是希望訓練一批漢人騎軍。這個想法並不完全是什麼民族意識,他現在的處境,是顧不得這個的,之所以這麼想,乃是出於平衡考慮。如今飛騰軍中的漢人隻佔五分之一,而且這些漢人久在蕃軍之中,基本上也跟胡人無異。

代北胡漢雜居太久,民族意識根本就談不上,要是去問這些漢軍,沙陀與他們有無區別,他們一準認為沒有什麼差別。當然這也是李克用可以平穩統治河東的一個重要原因。李曜自詡理智憤青,並不想像後世一些不理智的人一樣看待歷史,認為沙陀政權是對漢人的侮辱,這完全是站在今人的角度看古人。五胡亂華時期冉閔頒佈殺胡令,李曜認為很妥當,很解氣,那是因為胡人把漢人當「兩腳羊」,漢人自然應該團結起來,也把他們當兩腳羊一樣對待。

可沙陀不同,唐朝不同!在唐朝天可汗思想的延伸和施政之下,沙陀人早已漢化,即便還維持著一定的遊牧傳統,可最起碼其高層的思想早已跟漢人一般無二,其效忠大唐的心思比許多漢人還要真誠。這樣的情況下出現沙陀政權,原因雖然多種多樣,但無論如何也扯不到什麼漢人的恥辱上去。

這就像老子教育兒子教育得好,老子自己老了以後,兒子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對於老子而言,固然有些傷感,卻又有何恥辱可說?哪怕這個兒子不是親生,而是抱來的養子,可人家真心當你是爹,誠心誠意地孝順你,連建了個新朝還是表示延續「唐」字國號,人家兒子做到這個程度了,你還非要糾結這點血統,那只能說是你自己心中有疙瘩,不夠氣魄了。

對於這樣的乖兒子,李曜覺得最好的辦法就是改造他的血統,直接變成真正的自己人,那才像話!咱們漢人不是最能同化其他民族麽?還嫌多他沙陀這點人不成!

瞧瞧李克用,朝廷對他可真不怎麼好,可就是因為賜了他一個國姓,他還就真的老老實實把自己當做李唐宗室,後來昭宗李曄幾次召李克用救駕,李克用哪一次推脫半句,說哥沒空了?明明東、南、北都是敵人,皇帝陛下一聲召喚,人家不也半句多話沒說,千裡迢迢就帶兵去幫忙?反倒是李曄這位據說有心振興大唐的年輕天子太沒有祖宗氣度,生生把個李克用逼得幾次不能不動刀兵。別說李克用反抗有錯,換了漢人藩鎮,難道人家就不反抗?有本事你討伐一下朱溫,看看人家這純正漢人是個什麼反應!是不是大勝之後,戰敗的皇帝陛下貶斥兩個宰相,恢復一下他的名譽,他就肯善罷甘休,帶著大軍拍拍屁股就回家這麼輕易!

但是,就算對民族差異不甚在乎,可是軍中派系這一點,李曜卻是十分在乎的。他算起來,前世也是在官場上打滾多年的人,雖說級別不算高,可是見識並不差。如果自己手中全是沙陀和五院諸部之兵,那麼他這個主將永遠都只能算是個臨時角色。

對於一個穿越客來說,這種無根無憑的感覺讓李曜覺得心裏很沒底,很希望改變。

然而,李曜考慮許久,仍然放棄了這次機會,他發現此次徵兵,仍然只能在沙陀和五院諸部徵集。理由說穿了一文不值:為了取信李克用。

別看他現如今似乎深得李克用信任,又是掌握實力越來越強的軍械監,又是親自領兵,可這都是空中樓閣。軍械監的差事不必說了,李克用一句話,要撤就撤,沒有半點可以囉嗦的。而領的兵呢?區區五百……好吧算八百,區區八百人,又不是遠鎮別處,還全是沙陀和五院諸部之兵,他有什麼信心可以把這八百人當作自己的憑仗?

因此,李曜深知,自己如今地位仍不夠高,影響力仍不夠強,實力……就更別提了。所以此時此刻,唯有繼續深化李克用對他的信任,才是今後困龍升天的張本。

至於如今,潛龍勿用!

「再等等吧,今後還有的是仗打,有的是功立,我如今還能靠著一些記憶,有些『先見之明』,避凶趨吉之下,總能撈到不少功勞,我好歹也是李克用的養子,又是他聯繫文化界的唯一人選,只要功勞擺出來,名聲打響亮,總有一日他得讓我出鎮一處,甚或代替只有幾年好活的蓋寓蓋僕射,到那時,我便有了自保之力。等到今後李存勖即位打敗朱梁,以我那時的身份,沒準能撈個宰相乾乾,到時候多勸下李存勖,說不定還能穩定天下局面,幫他統一天下。再不然,就算仍然如歷史上那般,李存勖一當皇帝立即扶不上壁,仍然是被李嗣源取代,那也無所謂,李嗣源這人念舊,我現在是他十四弟,跟他關係也好,到時候總也不會少了我的封賞,歷史既然證明他是個聽勸的明君,那時候我再勸他進行一些不算激烈的改良,不也可以為這天下做點貢獻麽?……話說,我還真當自己是誰了,天下,天下……輪得到我考慮?呵……」

心中想著許多事,不知不覺已然走到軍營所在。飛騰軍的軍營暫時座落在南城東角,此處本是赫連鐸一支兩千人騎兵的駐地,如今李曜帶著不到五百人入住,空間自然綽綽有餘。

雲州城乃是北地大城,城中原是作為北魏都城規劃所建,因此劃分出來的駐兵之處相當大,足可以駐紮二十萬大軍。後世人看見二十萬,心中可能無甚感想,然而只須打一個比方就會有點認識:代州城如今如果擠進二十萬大軍,那麼城中百姓就得搬出城外了,即便代州李家那樣的豪門,只怕也只能保得住一個後院,前院肯定會被臨時徵集,因為二十萬將士,代州城容不下……

然而雲州,就是按照二十萬駐軍來規劃的。只是後來一直沒有達到這個駐軍數目罷了。此次李克用帶來近八萬大軍,全部住進城中駐軍之地,根本不見絲毫擁擠,一切都是那麼井井有條,說來真要感謝北魏皇室的慷慨大方……可惜是慷當時萬民之慨。

一進軍營大帳,就看見李嗣恩和史建瑭二人面色沉沉坐在帳中次席和三席,憨娃兒、拔塞乾·咄爾、處木昆·克失畢、張光遠以及劉河安五人坐在下首,包括憨娃兒在內,這幾人都是一臉憤憤不平。

李曜一進來,眾人齊齊朝他看來,他見諸人表情不對,正要發問,拔塞乾·咄爾已然大聲問道:「衙內,俺聽說衙內隻升了個致果副尉?是不是真的?」

李曜其實挺喜歡拔塞乾·咄爾這種粗豪漢子,對於他這話口氣有些不善,也不介意,微微一笑:「是啊,怎了?」

拔塞乾·咄爾是沙陀人,是把李克用當作大頭人的,他們沙陀人因為遊牧習性,對養子最無偏見,因此見了李曜總喜歡喊衙內,說了幾次也沒改過來,李曜也隻得就此作罷。

遊牧民族對於血親關係看得一貫不是很重,比如後來的成吉思汗,老婆被人搶走,懷了人家的孩子,他打敗人家又把老婆搶回來,人家那孩子他也不「處理」一下,生下來了他也不見外,居然就當自己的娃一樣養……此事無關乎什麼心胸氣魄,而是這種事對於遊牧民族來說真的很正常而已。

拔塞乾·咄爾見李曜一臉無所謂,瞪大牛眼,嚷嚷道:「怎了?還能怎了?大王賞罰不公,俺是個混人,都知道獻計而取勝,乃是大功勞,怎的隻升了這麼一點鳥屎大的官?更別提俺們飛騰軍還殺敵三百四十七人,擊潰三千餘眾,這麼點賞,還怎麼帶下頭的弟兄們?」

李曜奇道:「某得賞不多,與士卒何乾?他們的功勞,某都如實上報了,大王自然會公平賞賜,不至偏私,你著急什麼?」

咄爾正要站起來分辨,旁邊的處木昆·克失畢拉了他一把,一邊把他拉住,一邊對李曜道:「軍使有所不知,這軍功大小,底下的弟兄們能分幾何,的確是跟主將之功有關的,主將功大,則大王對底下軍士的賞賜也就夠多,萬一主將無功,底下將士就沒了賞賜,隻給點辛苦錢,賜一杯水酒洗塵。若是……主將不僅無功,反而有過,非但主將必然受罰,副軍使、都虞候以下,所有人都跑不了責難,軍官還好說,底下的士卒有些會被扣掉半月或者一月薪俸,以為作戰不力之膺懲。」

李曜一聽,頭皮一下有點發麻,這才知道為何那些大將們都要拚命爭功,原來不僅是為了地位、為了發財,更多的是為了穩住軍心士氣啊!史書中說李存孝和李存信二人爭功,到後來李存信讒言不斷,居然把李存孝逼反了,當時自己還覺得李存孝的膽量在戰場上和戰場下怎麼相差那麼大,可現在才知道,那只怕是不得不反啊!如果總是有過無功,底下的軍士誰還服你?李存孝出鎮在外,肯定不如李存信身在李克用身邊好說話,久而久之處境必然越來越糟,他只怕多半是發現軍心不穩,才不得不造反。因為造反之後,他就是節度使,可以自己做主,那時候賞賜部下,就是他給人家的好處,軍心自然也就穩了。

李曜明白過來這一點,又看了看咄爾的表情,一下子就明白過來,如今自己這次明明立功不小,卻沒能拿到足夠的賞賜,他們作為出力甚至賣命的軍將,自然不服氣得很。這個不服氣對李克用或許只是有些怨氣,而對他李曜這個直接領兵的軍使,那可就是怒氣了,一個處理不好,說不定就是內亂,哪怕如今是在李克用的眼皮子底下,兵變基本上不會有什麼可能,但是也很可能鬧出什麼事來,搞得他李曜這個新上任不久的軍使在軍中威望盡失!

一個看似很不起眼,但其實無比巨大的危險,就這般毫無徵兆地出現在了李曜面前。

病了,頭疼,上個wc,才幾步路,都飄飄忽忽的,且更五千,余者記帳,欠著先,慢慢還……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