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東唐再續》第124章 欲收馮道
更新時間:2012-10-10

小道子鞠躬道:「不敢勞李軍使下問,小子免貴姓馮,單名一個道字,瀛州景城人也。」

李曜猛吃了一驚,失聲道:「你是馮道?」

馮道也被李曜一驚,遲疑道:「小子正是馮道,李軍使何故……這般訝異?」

李曜忽然醒悟過來,心中雖然仍是震驚非常,但嘴上卻道:「哦……無事,無事,只是某曾有一友人,其子也名馮道,如今算來,其年歲堪堪也與你相仿,是以方才有些錯愕。」

馮道自然料想不到大名鼎鼎的李軍使會在這種事情上說謊,當下不禁一愣,心裏也怕李曜當真認識自己的父親,不由遲疑道:「未知軍使貴友高姓大名?」

李曜心裏好笑,嘴上卻道:「某那位友人,卻不是瀛洲人,他姓馮,字玉祥……」他倒不是故意開一個這時代無人知曉的玩笑,只是姓馮的名人,除了面前這位長樂老,也就數馮玉祥馮大帥了,所以下意識就用了這個名兒。

馮道聽完,鬆了口氣,微笑道:「原來只是貴友郎君與小子同名……誤會而已,家嚴並非表字玉祥。」

李曜一邊不停地打量馮道,這個歷史上唯一的一個「十朝元老」,去世時與孔子同歲(七十三歲)的「長樂老」,心中忽然升起一個想法:「如果,我想辦法把他留在身邊,歷史會不會發生變化?馮道,算不算得上是一個能夠改變五代歷史的人物呢?」

他的心裏一時猶豫起來。

李曜心念電轉,回憶一下史書中對馮道的記載,似乎……他是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五代歷史的,這個十朝元老的一聲,歷經了幾乎整個五代。

李曜記得自己家中有本舊書,書中有一段鼓詞,說道:「從此後朱溫家爺們滅了人理,落了個扒灰賊頭血染沙。沙陀將又做了唐皇帝,不轉眼生鐵又在火灰上爬。石敬瑭奪了他丈人的碗,倒踏門的女婿靠著嬌娃。李三娘的漢子又做了劉高祖,咬臍郎登極忒也軟匝。郭雀兒的兵來擋不住,把一個後漢的江山又白送給他。姑夫的家業又落在他妻侄手,柴世宗販傘的本領倒不差。五代八君轉眼過,日光摩盪又屬了趙家。」

從朱溫篡唐到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大宋,前後不過五、六十年的光景,卻是王朝頻繁更迭,亂世之亂,尤過三國。按照後世的演演算法,從公元907年到公元960年,中原地區便經歷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一共換了五個朝代,出了六姓十四個皇帝。

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短命的皇帝所統領的必是一批短命的大臣。有的暈頭轉向,稀裡糊塗,還沒弄明白新朝是怎麼回事,脖子上就憑白無故多了個碗口大的疤;有的是樹倒猢猻散,昨夜榮華富貴高朋滿座,今朝便成過眼煙雲,「事君猶傭者」罷了。

但是卻偏偏有一個人,於亂世之中悠然自處,先後事後唐四帝、後晉二帝,再事後漢、後周和契丹,四姓五朝一共十個皇帝,而且在各朝都是官居相位,進退得當,「久叨祿位」將近三十年,屢經國破君亡而始終屹立不倒,直至七十三歲而得善終。這個人,就是李曜如今面前的小道子——馮道。

馮道的個人品性涵養本書前文已然有述,不再贅言。此時李曜所思索的,乃是馮道「影響五代」的能力。

思來想去,李曜覺得馮道是有這個能力的。在李存勖時期,馮道大約還影響不了天下走向,但當李存勖身死,李嗣源即位,馮道似乎很快就有了這樣的影響力。

馮道與李嗣源君臣相合六年,那六年恐怕是馮道最為開心的六年,也是為官最有作為的六年。李嗣源雖然武將出身,讀書甚少,但他關心民間疾苦,勤儉樸素,不失為五代難得的明君,馮道也正是在他手下,才得以真正放心做了六年賢臣良相。

在一次宴飲之後,李嗣源問馮道:「為政,什麼最重要?」馮道捋著他稀疏的鬍子,一本正經地回答:「一定要以愛惜百姓為重。」李嗣源又問:「當今天下富足,百姓可以過得好嗎?」馮道卻長嘆一聲:「穀貴餓農,穀賤傷農,這是常理。臣還記得進士聶夷中有一首曰:『二月賣新絲,五月糶秋谷。醫得眼下瘡,剜卻心頭肉。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偏照逃亡屋。』這首詩雖不典雅,但卻說盡了農家的情狀,做君主的不能不知道啊!」李嗣源聽後深受震動,由衷地說:「此詩甚好。」於是命侍臣抄下來,貼在龍案一角,自己經常誦讀。

影響皇帝,從而影響天下,在君主製下是十分淺顯的道理,馮道此時便有了這樣的能力。他接下來做了一件事,算是為天下讀書人做的。後來他歷經數朝,朝官們絕大多數十分尊敬他,只怕也有此事的功勞,那就是雕版印書。

馮道擅長寫文章,他的文章典雅清麗,蘊涵深意,深受君王喜愛。他為明宗加徽號寫了三篇頌文,滿朝官員看後都無話可說。身為文人的馮道念念不忘弘揚儒家思想。由於在唐以前,書籍都是手抄本,讀書人輾轉抄寫,是以古書的錯誤越來越多。當時印刷術已在民間流行,但印的都是日曆和佛教典籍,儒家經典著作的印刷書籍還沒有出現。

於是,馮道與做宰相不久的李愚商議刻印儒家典籍,兩人一拍即合,立即奏請明宗,讓國子監核定儒家經典記載,後唐長興三年二月,「敕令國子監集博士儒徒,將西京石經本,各以所業本經句度抄寫注出,仔細看讀,然後雇召能雕字匠人,各部隨帙刻印,廣頒天下,如諸色人等要寫經書,並須依所印敕本,不得更使雜本交錯」。

雖說這雕印儒經的工作,從長興三年(932年)開始,到後周廣順三年(953年),歷經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個朝代,用了二十一年的時間才全部完成,但其發起人卻是馮道無疑。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首次將原來刻在石上的儒家經典用雕版印刷,是中國印刷史和文化史上的一件具有重大意義的事,它開創了經書採用印刷之先河,而馮道在此之中功不可沒。這是馮道影響文化傳承的地方。

史敬瑭篡位之後,馮道屢辭相位,皆不許。史敬瑭為了留住他,甚至多次親自上馮道家中,到了最後,言語之中已有了威脅意味,馮道隻好留下,繼續為相。後來,馮道又替石敬瑭出使契丹。歸來後,馮道受到石敬瑭的進一步重用,石敬瑭下詔廢掉樞密院,將其職權歸入了中書省,由馮道主持,馮道身兼宰相和樞密使,朝中大權盡握手中。不久,又加司徒,兼侍中,進封魯國公,凡屬政務,石敬瑭都向馮道問計。此時的馮道,要說影響天下政局,只怕不足為過。

但馮道深知,在石敬瑭手下為官,是典型的「伴君如伴虎」,甚至是「苟全性命於亂世」,於是能推就推,能溜就溜,凡事都不輕易表態。譬如石敬瑭向馮道問起用兵之策,馮道立刻十分謙恭地回答:「陛下歷經多難,創成大業,神威睿智,人所共知。軍事討伐之事,全憑自行裁斷。臣只是一介書生,為陛下在中書守歷代成規,不敢有絲毫失誤。軍事之事,臣確實不知。臣在明宗朝時,陛下問臣軍事大事,臣也是這樣回答他。」突然聽了這一番大道理,石敬瑭也是哭笑不得,隻得隨他去了。

天福七年(公元942年)五月,石敬瑭臨死前,囑託馮道輔立幼子石重睿為君。但石敬瑭剛剛咽氣,馮道便與天平節度使、侍衛馬前都虞侯景延光商計,擁立齊王石重貴為帝,是為晉出帝。可見這時的馮道,已經有擁立君主的巨大名望了。

而後數朝暫且不說,就說這五代前半截,馮道便能影響天下大局至此,那麼將他呆在身邊,改變了他的生命軌跡,只怕就真能改變歷史……

李曜心中忽然忍不住跳出一個想法:「也許,我能讓五代十國根本沒法出現……天下,何必非要經歷那樣一個慘絕人寰的亂世?」

這個想法一旦萌生,就再也壓製不住,只是李曜卻沒有想好,該如何讓五代十國不再出現。

馮道看著面前的李軍使臉色數變,到後來似乎有些激動,心中有些擔心,小聲問了一句:「李軍使?可是身子不適?」

李曜猛然清醒過來,忙搖頭道:「非也,只是忽然想到,如今鄭張氏死無對證,只有那叫鄭小河的孩兒屍身可以為證,此乃孤證,只怕難使李存信認罪。譬如鄭張氏說李存信本要霸佔她,此事她若活著,乃是一證言,可她此時……這卻難辦了。」

馮道聽了,也皺起眉頭,剛要說話,忽然聽見外頭一聲春雷般的喝問:「你是李存信的牙兵旅帥怎的!俺家軍使叫俺來守住此地,那就是天王老子來了,也甭想從俺朱八戒面前過去!」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