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東唐再續》第214章 秦王之尊(七)
東平王府之中,朱溫猶如困獸一般來迴旋走,他雙目赤紅,鼻孔中吭哧著火一般的怒氣。侍女下人們早已被喝罵得兢兢戰戰,偏生又沒得到「滾」的赦令,一個個彷彿篩糠一般站在自己的位置上,生怕下一刻就被暴怒的大王下令杖斃。

一個溫柔但略顯中氣不足的女聲傳來:「你們都先下去吧。」

所有侍女下人如聞聖音妙樂,朝正從內室走出的東平王妃投去感激的目光,忙不迭躬身行禮,告退而去。

張惠面色有些發白,但臉上卻掛著關切和溫柔。朱溫轉頭見是她來,怒氣強隱,走過去握住她的雙手,道:「娘子怎麼來了,你病體未愈,須得好好安養休憩……」忽然微微蹙眉:「是不是有下人對你說了什麼?哼,這些賊廝鳥的下賤坯子,待某一發打殺個乾淨,換些曉事的再來伺候你!」

張惠反手抓住朱溫的雙手,道:「將軍關愛,賤妾心中甚感,只是你我夫妻數十載,你若有煩心之事,本就該說與我知曉不是?下人們也是怕將軍急怒傷身,才教賤妾知曉近來些許軍事……聽說右相領兵順大河而下去了淄青一帶?」

朱溫哼了一聲:「什麼右相,豎子小兒!」

張惠正色道:「他朝廷中書令,由陛下諭旨拜相,今為天下宰執,何以不是右相?將軍這東平王也是朝廷所封,何以對朝廷諭旨不服?」

說來也怪,這話要是換個人對朱溫說,只怕早惹他暴跳如雷了,但從張惠口中說出,朱溫卻彷彿啞口無言,隻悻悻道:「某非是對朝廷諭旨不服,只是此子……罷了罷了,右相就右相吧,他如今掌控長安,挾天子在手,要什麼官兒沒有?」

「這才是了。」張惠露出笑容,輕撫朱溫的粗糙大手:「朝廷終究是朝廷,右相自然是右相,國家法度,豈能漠視?」

朱溫輕哼一聲,嘴上不說,心中閃過一絲不屑,暗道:「國家法度?李存曜連貢舉制度都敢變動,連儒家精義都敢篡改,他心中便有國家法度了?」他心中彷彿有個聲音在忍不住冷笑:「若是我掌控長安和天子,我連這天下都敢讓它改姓!」

張惠見他不說話,微微一笑,問:「右相用兵自來神妙,想來將軍正是為此煩心?不如說來,賤妾雖然見識淺薄,願為將軍分憂一二。」

朱溫臉色沉下去不少,但不是生張惠的氣,而是心中鬱鬱,他咬牙道:「李存曜用兵之能,某也不必多說什麼,但他此番最叫某不能忍受的,卻不是朝克一城,暮陷一地,卻是……嘿,卻正是夫人說的國家法度!」

張惠奇道:「將軍這話卻是奇了,國家法度怎麼了?」

朱溫面露猙獰,殺氣難掩:「他麾下分兵數道,趁某後方空虛,連克數城,沒克一城,卻不多待,多則五日,少則三日,必然引兵而走。但他的河中軍入城之後便即發出佈告,說朝廷已經下令罷苛稅、輕徭役,公佈了一些什麼朝廷新法,搞得兗鄆一帶人心動蕩,即便大軍隨後立刻收復,也難平民意!這賊廝鳥……」

張惠面色一緊,大異平時。朱溫見有異狀,不禁問:「怎麼了夫人,有何不妥?」

這聰慧的東平王妃嘆道:「好一手釜底抽薪,將軍,他宣佈降低了多少稅賦徭役?」

朱溫從鼻孔裡哼了一聲:「怕不是砍了七八成,要照他定額度徵稅,過不得三年,某這個坐擁中原富庶之地的東平王就要餓死在王府裏頭了!」

張惠卻不知為何,執意要知道確切數字,朱溫卻之不得,隻好命人將李曜發文的告示找來給她看。張惠看後,眉頭深皺,沉吟道:「右相在文中說,朝廷在關中、河中等地便是按此徵稅,民意歡騰,今日『光復』本地,遍傳福音,今後也按此額徵收……將軍,此乃生死大患,如今淄青已不足伐也,卻須速速趕走李正陽!遲則悔之晚矣!」

朱溫臉色大變,他知道自己夫人的能耐,這可不是只有小智慧的女人,她對他的事業有過多大的幫助,只有他自己清楚。對她,朱溫從來都是言聽計從的。

「來人,速招敬翔、李振來王府見孤!」

「明公真神計也,如此一來,中原即便不戰,亦當亂也!」時當酷暑,李巨川搖著羽扇,一臉愜意地朝李曜賀喜道。

李曜微微一笑,並不多言。他心中並非沒有得意,只是他知道,自己只是站在歷史的高度,從後世學者的分析中找出克制朱溫的法子而已。

太遠不說,就從鹹通十四年(873年)七月十九日說起。這一日,在位十四年的唐懿宗李漼病逝,終年四十一歲。在宦官的扶持下,年僅十四歲的普王李儇「被皇帝」了,是為唐僖宗。

李漼當年做皇帝的時候,還沒熬到改元,浙東的私鹽販子就開始舞槍弄棒搞「武裝大遊行」。這會兒換成李儇,私鹽販子似乎多少給了點面子,改元之後才想起鬧事。

乾符元年(874年)十二月,私鹽販子王仙芝與尚讓、尚君長率三千人在河南長垣揭竿而起。短短半年時間,起義軍橫掃曹州、濮州地區,發展到數千人。

首先有必要搞清楚,他們為什麼說反就反?

關於這場大暴動的起因,廷臣和史官給出的說法是關東(指崤山以東的中原地區)連年水旱。

在李曜這個後人看來,歷史有一個很扯淡的規律,只要提到「餓殍遍野」、「人相食」,官方的統一口徑都是災荒,水災、旱災、蝗災,連續幾年反覆折騰、一直不消停的那種,正所謂「七分天災,三分**」。

其實他知道,這全是屁話,至少對唐朝而言,百分百的胡扯!

裘甫、王仙芝,他們是什麼人?私鹽販子。

私鹽販子的理念是什麼?心憂鹽賤盼天災。——有災,就有大錢可賺啊!

對於官方的論調,私鹽販子肯定不認同:那些認為天災導致我們有錢不賺、帶頭造反的官老爺們,請不要以你們的智商來侮辱我們的智商!

有一種悲觀主義認為,歷史是勝利者寫成的,無論是正史還是野史,都是充斥著歪曲、捏造與隱瞞的謊言。因此,研究歷史就等於研究謊言,得到的結果依然是謊言,毫無意義。

李曜談不上樂觀,更不敢妄稱專業,但他覺得,謊言產生的動機與過程,也是一種歷史!謊言的背後,就是真相!

或許,這就是歷史的樂趣所在。

裘甫起義時,私鹽販子造反的根源是官府對他們「定點清除」。打擊非法,本身無可厚非,官方為什麼要隱瞞這一事實,將黑鍋扣到老天爺頭上呢?因為「定點清除」無法構成起義的充分條件。——除了領頭的幾個人以外,起義軍絕大部分是農民。

官老爺們需要講清楚的問題是:怎麼會有這麼多農民跟著造反?

原因就是沒飯吃,但老百姓為什麼會沒飯吃?

百姓沒飯吃,官方的說法是關東地區連年水旱,這一解釋有效地解決了武裝暴動的區域問題(有暴民之地必有災)和規模問題(有災之地皆絕收)。有災沒災,只有老天爺知道,但他開不了口、喊不了冤,最終的結論是——天意!國運如此!

多麼完美的邏輯!

邏輯很完美,但起義軍不認這個帳!王仙芝等人的說法是「吏貪遝,賦重,賞罰不平」,李曜高中在課堂上就偷看了幾遍的更一語道破天機:「自懿宗以來,奢侈日甚,用兵不息,賦斂愈急。」

老百姓餓肚子以至造反,根源就在於——稅賦太重!

晚唐的稅賦有兩個特點:稅種多、折價低。

「稅種多」容易理解,亂七八糟都是稅。

比如說國稅方面,唐德宗時期曾經進行過改革,將諸多稅種合併,推行「兩稅制」,即一年隻按規定標準徵收兩次,減輕百姓負擔(無風註:本書前文曾論及,此處不再詳述)。想法很好,但朝廷不能喝西北風,實際執行下去之後,變成了在原稅種基礎上新增兩次計稅,「減法」成了「加法」。

地稅方面就更離譜了。從唐憲宗時期開始,地方官員的「進獻」成了中央財政的重要組成部分。羊毛出在羊身上,這些「進獻」當然得由百姓承擔,而且地方官員攀比成風,地方稅賦逐年增加。(無風註:此事本書前文也曾論及,此處亦不再詳述。)

即便如此,朝廷的錢還是不夠花。唐宣宗時期,每年的中央財政收入是922萬緡左右,在沒有大規模戰事的情況下,實際支出是1200多萬緡,赤字達300多萬緡。

稅種已經多得很離譜了,但錢還是不夠用,怎麼辦?朝廷又想到一個辦法:征「未來稅」。——今年徵稅,連後面幾年的一起征。當然,這並不是說未來幾年就不用再徵稅了,而是照此類推,往後面的年份徵收。——就算收到千年之後也不打緊,反正先收了再說。

除了挖空心思的加稅,官府還在「折價」方面竭盡全力地收刮百姓。

官方賦稅是以貨幣計算的,但往往要求農民直接上繳糧食,這中間就存在一個「折價」的問題。

糧食的折價會比市場價低得多。假設糧食的市場比價是1:3,而賦稅比價是1:2。那麼,以現代貨幣單位衡量的話:農民的一千斤糧食,賣到市場上值3000元,交稅就隻值2000元,1000元的差價就成了無形中的「附加稅」。

如果發生通貨膨脹,又是什麼情況呢?假設每戶農民應徵稅賦是6000元,正常折價為3000斤糧食,在通貨膨脹的情況下,6000元可能折價為2000斤糧食。土地的產出不會因通貨膨脹而降低,農民實際上多留下了1000斤糧食。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條件下,農民顯然是獲利的。

但在通貨緊縮的情況下,農民就慘了。6000元的稅賦可能折價為5000斤糧食,土地產出也不會因為通貨緊縮而增加,農民要比平常年份少吃2000斤糧食。

天地之間有桿秤,那挨秤砣的是老百姓!

由於當權者常年窮奢極欲、**透頂、頻繁用兵,又加上天災助陣,唐懿宗時期通貨緊縮極其嚴重,農民的負擔日益加劇,根本就活不下去。

在「多稅種」、「低折價」的雙重壓榨下,農民辛辛苦苦忙活一年,不但口糧無法保證,還欠下官府一屁股的債。

官府不顧百姓的死活,百姓便自謀出路。當然,第一選擇還不是風險極高的造反運動,而是鑽徵稅制度的空子。

晚唐的徵稅制度如此喪心病狂,還有什麼空子可鑽呢?這個還真有!

按官府規定,稅賦只針對土地所有者徵收,而且地主的稅賦遠遠低於農民的稅賦。

當稅賦已經超出土地產出的承受能力時,農民便會自動放棄土地,改為向地主租種土地,成為佃戶。由於地主承擔的稅賦極低,因此租金遠低於原先的稅賦,農民樂此不疲。

很多農民成了佃戶,稅收少了一大截,朝廷虧空加劇,又開始琢磨「新政策」。

為了保持稅賦穩定,打擊「佃戶浪潮」,朝廷打出了一套「組合拳」。首先,增加地主的賦稅比例,實際上提高了佃戶租金。其次,實行最無恥的「攤派」政策。

所謂「攤派」,一般以村為單位。還是按現代貨幣單位來解釋:比如某個村子有100戶人家,往年正常稅賦是60萬元,由於今年有50戶成了佃戶,實際能徵收的稅額只有30萬元。朝廷當然不能吃虧,便將減少的30萬攤派到剩餘的50戶。具體怎麼分,官府不管,整個村子交齊60萬為止!

官府推行「新政策」,佃戶的生活每況愈下、食不果腹,農戶更是慘得一塌糊塗。於是乎,農民只剩下一條路:聚嘯山林,以搶劫為生。

所謂官逼民反,便是如此!

而如今,朱溫多年征戰,就算內政方面在此時的大唐已經算得上治理有方了,但農民的負擔依舊極重。

但是今天,李曜忽然出手掀開了壓在農民頭上的漆黑雲幕,給他們看見澄清的天空,看見希望。朱溫雖然立刻收復失地,但……有些種子一旦種下,生根發芽卻是在所難免。

李曜知道,朱溫幾乎不可能完美解決這個難題,除非他對工商業的了解能達到自己的層次——這有可能嗎?

他看看天上的晚霞,輕輕揮手:「走,今夜,我們去兗州……葛從周,好久不見。」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