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東唐再續》第214章 秦王之尊(十)
楊行密病中下令急召楊潞回揚州之事暫且不表,且說李曜收到「汴州局」回報之時已經趕到兗州城外二十裡處,正安排軍務,麾下來報,說朱將軍已經準備妥當,問何時動手。

李曜看看沙漏,吩咐道:「快馬回報於他,就說寅時三刻對葛從周大營發動突然襲擊,本相會在葛從周撤兵之路堵截,要他務必一戰鑿穿並徹底擊潰葛從周大營,但是切記不可追殺太過,以免汴軍四散潰逃,反壞本相大事。」

也不知從何時起,李曜最常用的自稱變成了「本相」,這可能是因為稱「孤」有和李克用爭鋒之疑,稱「我」在唐朝又有些不禮貌,而最常見的自稱「某」,李曜卻始終有些覺得不順口,於是在他出任中書令之後,逐漸便開始喜歡自稱「本相」了。這一點,其麾下諸將幕僚乃至與他打過交道的朝廷官員都已習慣。

那斥候領命而去,麾下諸將也都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此番右相不先去救援王師範本人,卻反而來戰葛從周,這雖然稍稍出乎他們預料之外,可話說回來,右相領兵歷來喜歡出人意料,這早已不是一次兩次的事了,大夥兒都已習以為常。而今次之戰,右相顯然是要將首功送給了朱八戒,大傢夥都是明白人,對此自然能夠領悟和理解,但剩下的湯湯水水,他們還是要努力吃進肚子裏的。

眼下埋伏已經下好,就看朱將軍那邊的破營夠不夠精彩了。

李曜在軍中以嚴格著稱,這與其假父李克用全然不同。在李曜軍中,置酒高會是幾乎不可能出現的,而且此番出征,乃是這個時代獨一無二的一次「無後勤大軍作戰」,打破了他自己前一次三千騎兵無後勤作戰的記錄,因此軍中物資本就緊張,就連將領們,每天也只有二兩肉干的配額算得上是葷腥,其餘食物均與士兵並無二致。李曜本人更是堅定的以身作則典範,連肉干都不領,導致很多將校不好意思拿肉干食用,最後還是李曜得知之後勸說,才讓他們收下,理由是「軍中物資匱乏,而本相無須手刃敵軍,與你等有別,因此才不食肉,你等須得上陣殺敵,豈能少了肉食?」

嚴於律己,寬以待人,這是李曜在治軍超乎尋常嚴格之下,卻始終能夠服眾的一個重要原因,尤其是在這個等級森嚴的封建時代。

對於普通士兵而言,右相何等尊貴的身份,他都跟自己吃一樣的食物,自己還能有什麼不滿?簡直恨不得掏心掏肺以報。對於將校而言,右相這般身份,都要節省肉食,可他卻堅持讓我等食肉,天幸有如此統帥,我等戰時若有絲毫怯弱,那還算是人麽?

大軍設伏不比小部隊設伏,對於地形的要求非常之高,絕非後世某些電視電影中那麼兒戲,莫名其妙從旁邊小樹林裡就能殺出幾萬大軍。

李曜設伏之處,自然是在兗州附近。

「兗州」一詞的出現始於春秋以後。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著書立說,把禹時的九州冠以稱謂,兗州即其一。「兗」古作「沇」,中,「兗州」作「沇州」。

沇水原出後世河南濟源縣西王屋山,東流入海。沇水的河段稱謂與流域記載不一,:「導沇水,東流為濟,入於河。」載:「泉源為沇,流去為濟。」:「濟水出河東垣縣東王屋山為沇水,東至溫縣西北為濟水。」按這些記載來說,沇水在黃河北岸濟水的發源處,載兗州得名於沇水,其州境在黃河以南濟水中、下遊。敘沇水自發源入海,未提發源以後或下遊稱濟水,則沇實指濟水全流。而後世黃河北岸的濟水有時亦稱沇水。

也就是說,沇水和濟水實為一條河流,上遊稱沇水,下遊稱濟水,有時全流亦稱沇水或濟水,只是由於各個時期的稱謂不同而已。

李曜的大軍,就是依靠沇水而埋伏下的。兗州地處魯西南平原,東仰「三孔」,北瞻泰山,南望微山湖,西望大野澤(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水泊梁山),素有「東文、西武、北岱、南湖」之稱。而李曜的設伏之地,則是從兗州往淄青方向而去的一處山谷。

按照李曜的判斷,葛從周應該無法預計自己會在攻克鄆州之後忽然南下攻擊他。其理由有戰略和戰術兩個方面。

首先,從戰略上來看,自己此番出兵在汴軍方面看來,第一要務必然是救援王師範,南下攻擊兗州對大局並無幫助,就算擊敗兗州城外的葛從周大軍,王師範的青州也仍然處在楊師厚大軍的包圍之中,一旦得知河中軍並未及時來源,在王茂章已經南下撤回淮南之際,有可能頂不住壓力直接投降。

其次,從戰術上來看,河中軍此番乃是無後勤遠征,必然應該盡量避免陷入朱溫轄區深處,以免得不到補充而被包圍殲滅。兗州身處鄆州之南頗遠,遠離河中軍水軍能夠掩護並提供補給的範圍,危險系數相當高,在汴軍將領看來,進攻兗州城下的葛從周大軍有百害而無一利,李曜這種用兵如神之人豈會做這種事?

再者,葛從周大軍足有六萬餘人,與河中軍作戰,進攻或許不足,防守卻稱有餘,一旦河中軍攻勢不順,其西面的朱溫可以從汴州老巢直接走水路經五丈河順流而下到大野澤來援,全程陸路不過一兩日便可趕到,李曜如果來此,很有可能陷入反包圍。

但是葛從周也好,朱溫也罷,他們都萬萬想不到的是,李曜偏偏就來了!

實際上,李曜歷來最擅長的,便是利用敵方的思路來設計或者將計就計,所謂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不過如此而已。

至於李曜的設伏地點為何是在淄青方向而非西面汴州方向,卻是從葛從周的性格來做出的判斷。

若是尋常將領,在兗州吃一敗仗,而且被打得較慘的話,十有**是要往汴州老巢逃竄,以期河中軍擔心在汴州附近被圍而有所顧忌,因而不敢猛追,甚至掉頭引兵而走,避免汴軍主力來圍。

但葛從周卻不是尋常將領,他是如今汴軍中最能獨當一面的大將,無論資歷、經驗、能力、戰績乃至威望,都是汴軍武將中的第一人。以他之能,若在兗州失利,必然會考慮下一步李曜的動向。那麼如果他引兵西逃,李曜在汴州和淄青之間便再無敵手,換句話說:圍困青州城的楊師厚反而成了孤軍!一旦李曜引兵往東北救援王師範,與青州軍來個裏外夾擊,楊師厚兵力士氣均不佔優,哪有半點獲勝的希望?難道他帶兵的本事能比如今被譽為當世軍神的李正陽李右相還強?葛從周自己都不敢作此念想!

因此,在那時的戰略態勢之下,葛從周必然全力收攏敗兵往臨淄或者青州方向退卻(無風註:其實都在東北方向,前期路線一致。)。而這,就是李曜設伏兗州東北的用意所在。

萬事俱備,只欠憨娃兒那裏的東風了。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