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嫡長女》第三百八十二章 立功(第四更)
庸王和憫王謀反落敗,被關押在大理獄中。如何處置庸王和憫王,成為了景興帝要思考的大事,朝臣們也都在觀望著,這個事情的最後結果,會怎樣。

大永有鐵律:君親無將,將則必誅!

如今,皇上會遵照這個鐵律行事嗎?還是……會看在長泰帝新崩的份上,對這兩王開一面?

朝臣沒有想到,他們在觀望的事情,最後會兜轉落到他們手中。

早朝之上,景興帝發話了:「諸位愛卿說一說吧。庸王和憫王謀反之事,如何處置?」雖則庸王之前就被褫奪了封號,已經被貶為庶民了,但是景興帝自己都口誤了。當然,沒有朝臣會指出他這一點。

如何處置庸王和憫王?朝臣們面面相覷:這不是皇上要做的決定的嗎?依鐵律而行還是論親情而做,作為臣子的,哪裏敢對這樣的事情置喙?

是以諸臣,無一人敢率先出列,生怕說出來的話語,不合景興帝的意思。如今兩王已經被囚,在朝臣看來,威脅全無。可是帝心難測,他們怎麼會知道景興帝心中所想?誰也不願意當出頭鳥。

見到朝臣這樣的表現,景興帝面上沒有表情,心裏卻頗為滿意。當年長泰帝教給他的帝王心術中,就有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永遠都不要讓臣下知道自己在想什麼。只要這樣,他們心中才會驚懼,帝王之尊威,才能極致。

儘管他心中對如何處置兩王。早有決斷,但是他還是要把這個事情拿到朝堂來說,一是為了帝心難測,二也是為了知道朝臣的風向。

對於庸王和憫王,他們是持什麼樣的態度?

沈華善站在宣政殿上,微微低著頭。景興帝對兩王是什麼樣的態度,早就明示了。無非,是為了所謂的仁名而已。若是景興帝想要兩王的性命,在始伏大街的激戰中。這兩個人早就被金吾衛士兵殺了,如今怎麼還能在大理獄中?

沈華善正這樣想著,忽而聽到景興帝直接點他的名字了:「沈大人,對於庸王和憫王,你以為如何?」

聽得景興帝這麼說,朝臣一下子將目光都移到了沈華善身上。

沈華善是曾經的太子詹事。又是長泰帝留下來的顧命大臣。對於皇上的心意,他必定能知一二的,某種程度來說,他的奏言,就代表著皇上的心意。知道了皇上的心意,那麼就好回話了——這是絕大部分朝臣的心思。

聽到景興帝這麼說。沈華善心裏「咯噔」了一聲,忽覺有一種危機感。雖然他能猜得到景興帝的真正心思,但是在朝堂之中說出來,這是絕對不能輕忽的事情。一個弄不好,說不定會留下什麼把柄。

想到這裏,沈華善躊躇著說道:「皇上聖明燭照,所慮所思非臣等所能知道。謀反之罪,定必誅之。對於庸王和憫王的處置。臣定當遵照皇上的旨意。盡心竭力,敢不辱命。」

他這一番說辭。聽得戶部尚書江成海心裏默默稱讚:說得真是漂亮!表面上回到了皇上的疑問,實則什麼都沒有說。禦前應對的最高技巧,就是這樣啊,說了等於沒有說!

而景興帝,聽了沈華善這一番言辭,心裏卻是不滿意。如今,他就是要沈華善在朝臣面前表一個態度,不然,他接下來要做的事情,都沒有個台階下。

「那麼依沈大人之見,究竟如何?」景興帝這樣問道,他的語氣沉了下來。這就表示,他要從沈華善口中得到一個明確的回答了。

在景興帝看來,沈華善就是他選中的一隻棋子,棋子的作用,就是執子者想讓它移向哪裏,它就必須移開哪裏。如今景興帝要借沈華善的奏言,把自己無法直說的話語說出來。

景興帝想要仁名,他不能在朝臣和百姓中間留下逼殺手足的惡名,是以一定會暫時留著庸王和憫王的性命。但是,他不能直接這樣做,因為兩王犯的是謀反的大罪,若是他不追究,朝臣和百姓必定會想著效樣,這對於他的威嚴來說,是一種損害。

所以他才遲遲未有對庸王和憫王進行處置。帝王遇到這樣的兩難,當然是要臣下從中調度了,沈華善,就是他選擇的最合適人選。

只要臣下陳情,以皇家骨肉至親之名、又以先帝新崩之名,他才能順著台階下,才能留下善待兄弟的賢仁之名。

帝王心術,不僅僅體現在和稀泥,更體現在這種應對處置之中。

景興帝語氣中的不悅,沈華善聽出來了,自然也清楚知道,景興帝這是什麼意思。看來,矇混過去是不行的了,皇上想要聽的,不是他之前的那一番說話。

於是,沈華善說話了:「臣等以為,庸王和憫王其罪難饒。雖則有將則必誅的鐵律,但是亦有親親相匿之義理。天家有骨肉親情,加之先帝七七祭奠剛過,朝中不宜再見白事。臣以為,將庸王和憫王終身囚禁大理獄中,以為是。」

這一番說話,是景興帝想要聽到的說話,沈華善說了出來。然而說出來之後,他卻覺得心在微微顫抖,那種危機感遲遲未有散去。

沈華善這一番話語剛下,景興帝的臉色便平靜了,帶著愉悅的語氣問道:「諸卿之意如何?」

能站在宣政殿上的朝臣,哪一個是愚笨之輩?何況景興帝語氣中的愉悅是那麼明顯!於是,這些朝臣紛紛出列附議沈華善的奏言。

順帝心而為,就絕對不會錯的。

見到朝臣們這樣的表現,景興帝表示很滿意,隨即宣佈了對庸王和憫王的處置。正如沈華善所奏言的一樣,景興帝留下了庸王和憫王的性命,隻將他們及王妃子嗣,終身囚禁在大理獄中。

因是謀逆之罪,故大赦亦不能出。

對於兩王終生被囚禁這個結果,景興帝表示很滿意。從他戴著十二旒官站在含元殿前開始,他就在想著,一定要坐穩皇位,任何潛在的威脅,他都不會放過。首當其衝的,就是有封地的庸王和憫王了!

當日長泰帝封給諸皇子封王的時候,還曾讚揚過容貴妃不似史書中的栗姬一樣,也篤信他的皇兒最終能夠保存。可是他駕崩之後,只是兩個月的時間,分封在外的兩王,就已經落得這樣的下場。

若是長泰帝今日仍在,他會不會悔恨?

不管怎麼樣,庸王和憫王謀反一事,已經蓋棺定論。庸王和憫王,還有他們的子嗣,終身被囚禁在大理獄,這大永的朝堂,已經沒有他們什麼事情了,皇位的最大威脅者,已經不存在了。

雖然上官恆到現在都還沒有找到,這是一個小小的遺憾。但是景興帝的心情依舊很好,當雅妃來到紫宸殿拜見的時候,見到的,就是景興帝愉悅的表情。

「皇上,何事如此高興?可否讓臣妾也知一二?」雅妃依然穿著一身素服,容色依然令紫宸殿都黯然失色。

對著自己寵愛的妃子,景興帝自然不會有所隱瞞。況且,如果不是雅妃給他出主意,他還想不到能以先帝七七祭奠的名義,召兩王回京,事情也不會如此順利。

雖然,在重華殿的時候,皇后出了意外,但是比起這個結果,那一點小意外算不得什麼,他還年輕,皇兒還會少嗎?所以他見到雅妃的時候,隻覺得她是自己的福星,重華殿中的事情,又怎麼會怪罪於她呢?

聽罷了宣政殿中的事情,雅妃粲然一笑,然後好奇地問道:「沈大人的話語,怎麼會這麼契合皇上的心意?難道沈大人以為,庸王和憫王兩人,罪不至死麽?」

聽得她這麼說,景興帝的笑容頓了頓。是啊,沈華善能夠說出那一番說話,是因為他能夠體察朕的心意,還是因為他本來就認為庸王和憫王罪不至死?抑或,他認為謀反之罪,也可以免了死罪?

恰在這個時候,唐密帶著喜色匆匆來稟:「皇上大喜!皇上大喜!嶺南傳來捷報,韶縣縣令沈則高活捉了南越大首領,南越一族,分崩離析!困擾嶺南十數年的南越隱患,平定了……此乃皇上洪福!恭喜皇上!」

聽了唐密的話語,景興帝的笑容再次揚了起來,他忍不住「哈哈」大笑。在他登基不久,嶺南就傳來這樣的捷報,果真是大喜,大喜啊!

「唐密,吩咐下去,往嶺南送去重賞,嘉表沈則高!同時,對沈家重重有賞賜!沈華善教子有方,重賞!」聽得這樣的喜訊,景興帝吩咐唐密在吩咐唐密重賞沈則高、沈華善等人。

「愛妃,此乃天佑我大永!朕登基不久,就有這樣的大功績!朕定必會再創盛世,定不辱太祖之志!」在唐密離去之後,景興帝笑著對雅妃這樣說道。

「平定南蠻的功臣,也是沈家人嗎?說起來,臣妾雖然在宮中,卻也聽說過沈大人的名字呢,宮中之人都在說吳越沈。臣妾也為皇上有這樣的臣子之家感到高興呢……」

聽著景興帝的興奮,雅妃一臉的與有榮焉,微笑著說出了上面那一番說話。

ps:三更!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