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清末梟雄》第兩百三十七章 甚於廠衛
督察院近期的吏治整頓規模搞的非常大,從督察院自查開始,再到鎮江,然後是上海,蘇州,南京,杭州這些重要城市,緊接著就是蔓延到了整個浙江省,蘇南地區,皖南地區,福建的北部地區這些中華帝國控制比較久的地區。

整體的排查也不是說隻抓幾個典型,要搞幾個高官大官,相反督察院的這一次吏治整頓,針對都是下層官員以及最基層的公務員,比方說府裡的處長以下,縣裏的科長以下,以及各科室的普通科員們。

還有很重要的就是針對執法部門,也就是各地巡警機構進行大規模的清理。

這一次行動裡,清理了一大批前清時代裡的衙門基層吏員,衙役出身的公務員,很多縣幾乎是整個衙門的前清投誠吏員都被清理掉,普通衙役,白役出身的巡警也是遭到了清退。

甚至為此還引發了不小的騷亂,不過在軍方的支持下都被一一鎮壓清理掉了,駐紮各地的皇家陸軍和協防軍倒也不是說配合或者支持政府方面的吏治工作,而是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管這些人是因為什麼而騷亂,只要出現了騷亂那麼就會遭到無情的鎮壓。

鎮壓過程中,皇家陸軍處事還好一些,但是協防軍部隊在鎮壓的時候,往往會更加殘酷,這些協防軍士兵都是太平軍俘虜或者清軍俘虜出身,這些俘虜們以往就習慣一路燒殺劫掠,而被迫剃光頭加入中華軍後,平日裏被軍法管的極為嚴厲。如今一旦放出來打仗,而且面對的還是手無寸鐵的亂民。很多都是表現的比以往更加殘忍!

督察院的沈敬山為了保住自家的位子,為了博取榮華富貴。以後有希望和畢余同一樣被封爵,這一次是下了死心要表現一把,試圖在林哲面前體現出自己的能力和價值來。

而目前來說,督察院要做出政績的話,在公訴等普通督查事務上是很難取得突破,因為這都是似水長流的常務,都是一些普通案件,而且隻關乎普通人的話說實話影響一般般。但是督察院同時還有監察百官的許可權!

帝國上層的官員們不在乎督察院怎麼處理民間案件,但是如果督察院大規模的掀起整頓吏治的風暴。那麼足以讓地方乃至內閣中央官員都過感到頭疼之際。

沈敬山為什麼在帝國的文官體系裏,號稱隻比總理大臣畢余同低半極,而比其他的內閣大臣等人要權重的多,就是因為這個督查百官的權力。

詳細的來說,應該是督察院下屬的吏治司擁有對貪腐、瀆職等行為的官員進行立案、調查、、批準逮捕、提起訴訟這四大權力。

值得注意的是督察院並沒有巡警部的那種執法權,他能立案、調查、批準逮捕,但實際執法過程中,需要巡警來進行具體的調查取證、逮捕等執法工作,同時督察院也沒有明清時代的『都察院』的參與司法審判的權力。

明清的『都察院』和中華帝國的『督察院』雖然讀音比較相似。表面上似乎職能也有些相似,但實際上是兩碼事。

個中詳細先不去論,隻說帝國的督察院自身,其在帝國的司法體系裏。形勢的就是後世的『檢察權』,當然了,在個時代興許要改叫『督查權』了。

簡單而言。目前的中華帝國執行的是非常標準的後世司法體系,即執法權、檢察權、審判權分離。

其中擁有執法權的巡警部以及擁有審判權的大-法院。雖然也重要,但是遠遠不如擁有稽查百官職權的督察院來的重要性。

督察院的特殊性就能夠讓它不受到除了林哲這個帝國皇帝以外任何人的影響。軍方不行,大-法院不行,內閣也不行!

所以沈敬山一旦覺醒了發起大規模的吏治整頓行動,可以說內閣那邊對此是沒有任何實際性的手段進行阻撓的,他們只能通過間接的方式來影響到督察院那邊。

很快,組織部大臣侯炳渠就是在內閣部議上,提出目前個地方的基層官員極為緊缺,而目前組織部堪用的儲備人才遠遠無法填補其中的窟窿,因此他提發讓教育部是不是可以再辦一次科舉考試,以招攬更多的人才充實基層。

但是侯炳渠開了這個頭後,雖然說的是讓教育部辦第二次的科舉,但實際上誰都能夠聽得出來他的矛頭直指督察院。

如果不是督察院那邊這段時間掀起的腥風血雨,怎麼會讓蘇南、浙江兩地出現官員嚴重短缺的問題。

要知道這兩個地區當初儘管有著杭州一戰,但是其他地方基本都是傳檄而定,屬於和平演變的類型,一直都是保持著穩定的局勢,官場和前清相比變化不大,而民生上也是比較穩定,至少浙北地地區的民眾就沒見過太平軍,蘇南地區裡的上海在1853年因為小刀會亂了一次,1854年吳汝孝東進蘇州又算亂了一次,但是1854年後,自常州以東都是再無戰事,百姓得以安居樂業,三四年的修生養息後到中華軍舉旗造反之前,蘇南的民生以及工商經濟基本已經恢復到了太平天國東進之前。

其中的商貿區以及上海縣地區更是發展迅速!

而一個穩定並且富足的蘇南以及浙北地區,才是支撐著中華軍四齣征戰的根本!

至於說其他的新佔領、統治地區,毫不客氣的說對目前的中華帝國所能夠提供的助力非常有限。

而一向來富足穩定的蘇南和浙北同時出現目前這種重大的政局動亂,甚至有少量被清退的巡警以及其他公務員們進行了不同程度上的暴力抵抗,由此迎來了軍方的嚴酷鎮壓,以至於很多在前幾年都沒有遭到太平天國禍害的地方都被中華軍的鎮壓部隊殺了個血流成河。

有些地方為了彰顯中華軍方對一切形式的暴`亂行為零容忍的態度。同時為了威懾後來者,把參與騷亂的前巡警或者其他公務員又或者是被革職的前官員回家組織的鄉勇等基本都是以『謀反』大罪殺無赦。

雖然司法部新制定的法律中。明確廢除了連坐制度,不會一人犯罪誅殺九族。但這一次事件中,軍方裡的將領們一個個都是口氣非常強硬,甚至一度逼司法部恢復謀反誅九族的的舊曆。

司法部那邊雖然在畢余同等其他文官的支持下,頂住了軍方的壓力,但是也不得不臨時對謀反罪進行修改,除了對謀反罪判死刑外,另外還加入了抄沒所有財產的條款,被判處抄沒財產後,凡是和犯人能沾上邊的財物。基本都會被沒收,大體上就是現代版的抄家了。

而後還在軍方的強大壓力下,專門為這一次的事件增設了『叛國罪』,用來審理參與到這一事件裡,但是尚不到謀反罪論處的罪犯。

督察院引起了吏治整頓,而軍方不管事情緣由如何,他們隻對出現的任何動亂進行鎮壓,並要求對這些參與動亂的人進行嚴懲。

這些事情加起來,就讓內閣那邊感到了極大的壓力!

而現在侯炳渠幾人說起了。這些平日在外人眼裏都是一副威嚴模樣的部臣們一個個是顧不上什麼官員的威儀,讀書人的禮製了,一個個都是口沫橫飛,有個說督察院完全就是國朝之廠衛。權勢之大一旦落入奸賊手中,其害甚於西廠!

還有人說沈敬山和軍方私下勾結,禍害地方百官。以謀私立!

如果讓沈敬山聽到這話,估計是冷哼一聲。把我督察院和西廠比肩,那麼你置宮務廳情報處於何處?

人家才是正兒八經的特務機構好不。而且還直屬天子領導的情報機構,雖然明面上說這個情報處只有刺探軍民百官輿情的權力,但這只是表面而已。

實際上宮務廳的情報處雖然低調,自從設立以來很多部臣高官也只是聽聞這個名字,但是很少聽所這個機構到底啥樣的,其編制以及一切事務都是對外保密,連畢余同都不清楚情報處具體怎麼辦事。

那是一個神秘而獨立的機構,乾的都是見不得光的勾當!

人家都不敢以西廠自稱,我督察院何德何敢和西廠相提並論的,頂多也就和錦衣衛比比而已!

至於和軍方將領相互勾結,他侯炳渠倒是想呢,但問題是他還沒那本事!

軍方在帝國裡一直都是屬於地位超然的一個群體,而裏頭的將領隨便拿出一個少將來,他們的從龍資歷都要比這些部臣們久,隨便一個皇家陸軍的團長出來,在林哲的眼中其重要性都要比這些部臣更重要一些。

這從帝國現在授出去的爵位裡,軍方的將領佔據了絕大部分,而文官方面暫時只有畢余同一人獲得子爵就可以看得出來。

從地位上來說,這些部臣和軍方的高級將領處於不對稱的狀態,而平日裏軍方的將領也都是把頭抬的老高,總是把內閣裡的部臣們都當成了當年的清書幕僚的看待,彷佛內閣的存在就是為了給軍方打雜似的。

就連文官之首的畢余同見到軍方的高級將領,尤其是最早跟著林哲打天下的那少數十來個高級將領,比如說施清瑄、徐言青、林成飛這些人,這說話都得賠笑呢!

惹毛了這些軍方大佬,比如說前些時候的冬衣問題,第三軍軍長陳雲陶都敢直接給內閣工商部大臣賴昌英去信,語氣可沒有半點恭敬,抬頭就是直呼『昌英兄』,這平日裏就連畢余同都不會直接叫他的名,以示尊重,但是人家陳雲陶就敢直接喊名,還帶了個兄,而信中的內容就差沒指著賴昌英辦事不利,耽擱了他第三軍兩萬餘將士的冬衣發放。

這陳雲陶還只是軍方的小字輩呢,在軍方內部,看見了施清瑄、徐言青、沈馳雲等前輩們都得恭恭敬敬的執後輩禮。

這要是換了施清瑄來,就算是直接把總理大臣畢余同臭罵一頓,這畢余同也是只能打碎了壓往肚子裏吞的。

不過話由說回來,軍方的那群人雖然個個都把尾巴翹上天,看不去內閣的這些文官,但是林哲把統帥部單獨設立,軍權和政權徹底分離,不管是平日還是打仗的時候,這軍方大多和政府沒什麼直接聯繫。

兩邊可謂是進水不犯河水,軍方將領無視了文官,而文官那邊也不會自討沒趣,湊到人家軍方將領的冷屁股後頭。

所以說,就算是沈敬山想要和軍方將領勾結,軍方的將領也不會甩他啊!

這些內閣官員一條一條數著說,說道激動的時候,甚至有人解開了脖子下的領口,然後面紅刺耳的拍著桌子,說一定要改變目前的局面,不能讓督察院那邊繼續亂搞下去,還有必須嚴重的告誡軍方那邊,勿要插手政府這邊的政務,否則就到天子面前參他一個軍政勾結,謀圖不軌的大罪!

看著這些人,畢余同暗自點下了頭!

內閣部議後的兩天,各種彈劾督察院甚至彈劾軍方的摺子就雪片一樣飛進了平仁堂!

...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