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清末梟雄》第四百六十六章 海河工業區
帝國民政部的這項人口計劃比滿清對待蒙古的政策還要來的徹底一些,滿清的蒙古政策主要以聯姻以及優待,嗯,同時還不斷的向蒙古灌輸宗教、享樂主義等精神鴉`片,讓蒙古人沉醉於享樂主義。

不得不說,滿清的蒙古政策其實是相當成功的,數千年來威脅中原王朝的北方草原遊牧勢力在滿清時期徹底變成了軟腳蝦。

現在帝國的移民政策,比滿清的政策要更絕一些,因為帝國是打算著通過移民直接改變當地的人口比例,當蒙古和烏台兩省的主要人口變成漢人的時候,那麼所謂的北方草原民族的威脅也就自然消失於歷史長河之中了。

帝國不僅僅在蒙古,烏台兩省如此,在西北地區也是執行同樣的人口政策,基於這樣的政策,帝國在1860年往西北方向數省遷移了大約三十萬移民。

上述三個方向,帝國在1860年一共遷移了一百二十萬人。

而這個數字在1861年得到了翻倍增加,直接打到了兩百五十萬人。

數字之所以增加的這麼快,乃是因為帝國通過1860年的遷移工作已經獲得了足夠的經驗,同時之前的成功遷移也是給予帝國移民官員更大的信心,所以才是在1861年的時候加大移民的數量。

這兩百五十萬新移民裡,大部分都是遷移到東北地區,尤其是遼陽地區,僅僅是遼陽省一地。就是接受了一百六十萬的新移民

另外靠近遼陽的吉林、黑龍江部分地區也是接受了較多數量的移民,黑龍江和吉林分別接受了大約二十萬人的移民。

蒙古和烏台兩省則是持續保持穩定。遷移了大約十五萬人。

西北地區也是保持穩定,遷移了大約三十五萬人。

在移民屯墾的工作裡。之所以向遼陽為首的東北地區為主,這是和東北地區的優秀條件分不開的。

東北雖然苦寒,但是東北南部地區卻是廣泛的平原地形,尤其是遼河一帶的地形非常平坦,同時其土地也足夠肥沃。

如果把這片東北平原開發出來,那麼足以養活數千萬人口。

有著比較優秀的農業條件,這也就能夠容納更多的移民人口。

帝國民政部可是計劃著在十年以內,把東北地區的人口充實到一千五百萬以上,其中的遼陽省人口要突破千萬。

東北地區除了有充足的土地來供應移民開發外。也和帝國眼饞東北地區的各種礦產資源有極大的關係。

帝國早就發現在東北地區,尤其是遼陽地區有著豐富的煤炭和鐵礦資源了,這兩年不僅僅是帝國官方的工商部礦務司對東北地區的礦產進行詳細的探測,一些礦務企業,比如江南礦務公司、北方煤鐵公司、南洋礦務公司這國內三家最大的礦務企業以及國內一些中小型礦務企業都是相繼展開了探測以及前期的小規模開採。

遼陽省的一些已經發現有豐厚礦產的地區已經是陸續出現了小規模的礦場。

只不過受限於當地人口數量,市場以及交通等因素,這些礦產資源暫時都沒有進行大規模的開發。

但是帝國開發東北地區的意願和計劃是舉國皆知,所以不管是現有的三大礦務公司以及那些中小礦務公司眼睜睜的盯著東北地區,就連其他的相關行業的從業者們也是頂著東北地區。

只要條件成熟。那麼大量的資本就會蜂擁而入。

北方草原,西北地區以及東北三省,這三個地區的前兩個主要是處於國防考慮,移民是為了鞏固帝國在這些地區的控制力度。然而在東北地區則是不存在什麼民族、分裂、獨立、叛亂等諸多問題,其主要問題是和俄國的邊境衝突,而這種衝突目前主要集中在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地區。

帝國向東北大規模移民。主要還是為了開發東北平原,試圖把東北平原打造為一個糧倉以及重工業基地。

移民屯墾是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如果不出現巨大的變化,那麼帝國對邊地的移民措施有可能持續十年甚至更久。

除了移民事務外。國內的諸多事務也需要林哲花費精力進行處理。

比如手中這份內閣工商部那邊關於進一步增加廣州、天津兩大工業區的投入報告書。

報告書上稱,為了進一步增加廣州、天津這兩個城市的工業發展速度,改善等地的投資環境等,擬定了在1862年度對這兩座城市進行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

其基建設施主要分為港口、港口通往工業區的主要道路、以及珠江下遊的河道休整、天津和北平之間的運河休整等。

此外還有唐山灤州到天津的鐵路計劃等!

這些計劃的投資規模都是比較大的,隨隨便便都是好幾十萬甚至上百萬,而這些基礎建設如果僅僅是依靠當地的財政力量是很難完成的,所以就需要中央給予一定的財政支持。

畢竟不是每個地區都和上海一樣有著強大的自我造血功能,本身就擁有極強的地方財政能力的。

上海可以自行拿出好幾百萬來完成北岸工業區的初期建設,自行出資完成黃浦江沿岸的港口建設,自行完成主要的道路橋樑建設,完全不用中央財政的扶持。

但是其他地方都很難辦到這一點了,那些內陸的二三線城市就不用說了,即便是廣州、天津、蘇州、杭州、北平這些大型城市,其自身的地方財政收入也是很難打造出一個大型工業城市來的。

畢竟打造一個工業城市,不僅僅是說劃出一片土地來,然後掛個工業區的牌子就行的。要想吸引資本入駐,那麼地方政府還需要解決諸多的問題。

比如說港口設施。內河運輸、港口到工業區的陸上交通等,然後如何保障工業區發展起來後大量人口的生活需求等。

這些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都是需要地方政策前期拿出真金白銀來的。你不修好港口和道路橋樑,可沒有什麼商人會傻乎乎的跑到你這裏來投資。

這也是為帝國帝國兩年前就開始扶持國內其他地方籌辦工業,但是目前資本選擇投建新工廠的時候,依舊會首選在上海,就算不是在上海,但是也會在上海的周邊的一些府縣,比如松江府的周邊幾個縣,就是依靠著靠近上海的地理優勢獲得了較大的發展。

工商部的在份關於扶持廣州和天津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的計劃書裡,提出明年中央財政需要向這兩個城市投入總機大約兩百萬的扶持資金。

當然了。對於這兩個城市的工業發展而言,區區兩百萬是遠遠不夠的,實際上不管是廣州還是天津,他們要發展工業,主要還得依靠自身的力量,中央的財政支持只是一小部分而已。

畢竟中央的財政收入明面上看上去一年好幾個億,但是大部分都是有著固定的去處,方方面面都要錢,這能夠擠出來扶持地方工業發展的資金其實並不算多。同時帝國那麼多,也不是只有廣州和天津,其他地方也都需要帝國財政的扶持,比如說湖北的武昌、安徽的當塗、浙江的寧波、杭州、江蘇的南通、蘇州、鎮江等城市都眼巴巴等著中央財政的扶持呢。

這裏給一點。那裏給一點,如此也就導致具體到每個城市裏,其實能夠獲得中央的財政支持都比較有限。這廣州和天津算是最多的,但是平均下來每家也就百萬左右。

而要發展工業所需要的資金遠遠不是百萬能夠滿足的。那麼剩下的資金投入從哪裏來呢?

其中大頭是需要靠省級財政解決,比如說廣州的工業發展。其大部分資金實際上由廣東省級財政支持,此外廣州府本身作為廣東的重要賦稅供應地,其府財政也不算弱,雖然比不上上海這個特殊的存在,不過上海並不是尋常的州府轄區,而是內閣直轄市,屬於中央直觀區,其政治地位是和省級單位一樣的。

但是如果隻說州府的話,那麼廣州府的地方財政收入在全國也是第一位了,比靠近上海的松江府、中國傳統的魚米之鄉蘇州還要強一些。

要知道有著廣州府的廣東省,每年為中央貢獻的賦稅僅次於江蘇,只是江蘇的經濟發展要比較均衡一些,松江府、蘇州府、常州府、太倉州、鎮江府等都是實力不弱,所以分配到每個州府的話就是要略輸廣州府一籌。

而廣州府的經濟地位在廣東地區是屬於絕對的龍頭地位,周邊地區並沒有著太大競爭力的府縣。

如果說蘇南各府縣是百花齊放的話,那麼廣東這邊就是廣州府一枝獨秀!

如果單輪城市的經濟實力而論,目前的廣州是僅次於上海的,只是這個僅次於的差距有些大而已。

1861年,上海的工業產值已經突破了八個億,這個產值只是說採用機器的近代工廠之類的產值,並不包含傳統手工業等。

然而同時期的廣州,其近代工業產值只有五千萬不到,其地方財政收入依舊主要依賴珠三角地區的農業以及貿易商業等。

同時廣州的工業發展比較集中,主要是圍繞著茶葉加工,也就是茶磚廠和新興的棉紡產業,並沒有說和上海那樣各行各業都有。

廣州要想在工業經濟上追上上海的步伐,還需要很多路要走。

為了發展工業經濟,廣州府那邊也是節衣縮食,每年從農業以及傳統商業,比如進出口貿易等行業收取到的政收入基本轉手就是投入到了各種基礎建設上。

這種模式大體上可以稱之為農業補貼工業。

以地方州府財政以及省財政為主,中央財政給予一定的扶持,這才是當前帝國各地發展工業經濟的模式。

廣州和天津自然也不例外!

經過前幾年的零碎工業建設後,廣州和天津已經是相繼籌劃著建立正式的大規模工業區,天津那邊更是準備效仿上海的北岸工業區,在天津的海河兩岸地區準備建立一個佔地面積龐大的海河工業區,試圖打造中國北方地區的最大規模的工業基地。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