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特種歲月之彈道無聲》第1229章 急電
  一年後。

  E國某地楚戈爾訓練場。

  一架米171直升機掠過天空。

  坐在機艙內的G戰區聯參部作戰局局長李正低頭俯瞰著地面的部隊,一輛輛裝甲車和坦克已經在大平原上展開,一個個綠色的軍用帳篷堆成了臨時的營區和駐地。

  E國的國旗肉眼可見,正在秋風中獵獵飄揚。

  楚戈爾訓練場隸屬於E國東部軍區,位於後貝加爾邊疆區赤塔市南250公裡,緊鄰曼坦克山,因距楚戈爾居民點9公裡而得名。

  該訓練場總面積768平方公裡,可通過公路和鐵路機動到達。

  作為俄東部軍區規模最大的跨軍種綜合訓練場,楚戈爾訓練場主要用於開展空地聯合訓練,E軍每年都要在這裡舉行數十場不同規模的演習。

  這次TE聯合演習雲集楚戈爾的E方參演兵力約2.5萬人,武器裝備7000多台,固定翼飛機和直升機約250架;而我方參演兵力約3200人,各型裝備車輛1000余台,固定翼飛機和直升機30架,可謂是盛況空前。

  本來參加演習的是B軍區的部隊,和李正所在的G軍區無關。

  但是總部組織了各戰區作戰局的局長過來這裡進行演習觀摩,畢竟這次聯合演習不光規模大,而且雙方指揮機構共同完成聯合作戰籌畫、組織作戰協同、指揮部隊行動等演習任務,跨兵種、跨國界,從第一批投送兵力到演習開始再到最後的沙場閱兵,整個過程非常考驗綜合協調和組織能力。

  G戰區將李正派出去,也是想讓他獲得更多的經驗。

  這一年,李正的工作相當出色。

  在整個作戰局裡,不少人比他年齡大、資歷深,從一開始的磨合到最後整個局的工作都能得心應手,李正是忙得腳後跟打屁股,忙得跟陀螺似的。

  剛上任三個月就遇到了一次與海軍的聯合演習,李正按上級的命令從組織到方案制定,再到最後戰術制定,都獲得了頂頭上司嚴肅的肯定。

  因此,一個月前,他已經順利把局長前面的代字去掉,順理成章成了正職。

  “各位,首先我要感謝T國同行的協助和配合,今天的演習完成非常成功,我們的主力部隊成功突破了模擬敵軍的防線,向前突破了足足三十公裡……”

  機艙裡,負責陪同幾位戰區作戰局長視察第二天演習成果的東方軍區某集團J長波波夫一臉自豪地指著地面上正在建立新的出發陣地和臨時防線的E軍部隊說:“這說明,我們的合成化改革是非常成功的,營級戰鬥群這種作戰單位火力猛、機動性強的優點獲得了極致的發揮……”

  他口中提到的“營級戰鬥群”簡稱BTG,這是在不到十年前E軍開展的一項軍事改革的成果。

  近些年來,藍軍最強的三支軍隊實際上都在努力進行改革以適應新時代的作戰需求。

  兔家和鷹家采取的師改旅路線,走的是高度信息化、合成化以及扁平化指揮的路線。

  而大毛家因為08年的E格衝突以及之前的兩次CC戰爭,深感傳統軍隊編制體制無法適應現代戰爭,也雄心勃勃地想要進行軍事改革。

  但E軍因為歷史和現實問題存在專業人員缺編嚴重、信息化水平低等弱點,使E軍又難以效法鷹家和兔家的“師改旅”道路。

  最終E軍根據實際情況以及歷次局部衝突中的經驗教訓,推出了“營級戰鬥群”這個特殊的合成作戰編制。

  通常“營級戰鬥群”總兵力約為1200人,100%為合同兵製,下轄10多個連級單位,比西方標準陸軍營的兵力超出30%以上,但又少於團級單位。

  簡單來說,“營級戰鬥群”就是基於E軍高素質士官人數不足的現實,以1個機械化步兵營為核心,加強1個自行火炮營、1個火箭炮連、1個坦克連,再加上偵察、防空、電子、後勤、通信等單位。

  實質上就是以全旅的作戰力量保障一個營,盡量將高素質人才集中使用,以形成拳頭突擊力量。

  也正因為如此,所以BTG營級戰鬥群的火力相當猛,裝甲化程度高,加上是營級編制,提高了機動性的同時又能削減師級部隊龐大的後勤保障之類的人員,節省了不少開支。

  在波波夫看來,這次演習檢驗了BTG的戰鬥力,感覺很是滿意,所以忍不住在我方同行面前秀了一把自豪。

  這次飛行是趁著演習暫停的時機對地面整個戰場態勢進行一個直觀的視察,讓大家都能看到整個演習場實際的作戰情況如何。

  作為這次聯合演習方,實際上這邊派出的兵力並不多,只有兩個合成營外加支援保障部隊、空軍部隊和直升機大隊等。

  這幾年T國的裝備飛速發展,無論從裝甲武器或者是信息化、電子化等等方面都已經不是大毛家能比擬的了,往往T國去參加演習很多時候除了與外軍磨合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從昔日老大哥身上獲取一些實戰的經驗,這些是T國最需要的。

  而昔日的老大哥們看到T國的裝備,也不得不承認這位從建國起軍隊就一直複刻自己的老弟現在已經完全趕超了自己,甚至在許多常規裝備水平上把自己甩下了老大一節。

  波波夫把BTG吹上了天,心裡多少也有找回點場子為自己臉上貼金的感覺。

  在場的幾位局長都很耐心地聽著波波夫吹法螺,也很禮貌地不住地點頭表示讚同——哪怕不讚同,也沒必要在這時候說,這不是掃人興頭嗎?
  偏偏波波夫說到最後,也不知道是不過癮呐,或者是最快,目光一掃機艙裡同行,說:“我看我們的BTG作戰群是比師改旅更為成功的一條路線,如果各位同行有興趣,我想可以作為未來軍隊改革的參考。”

  在場的都是內行,都是行家,BTG到底好不好,其實都早有研究。

  波波夫吹一下自己的BTG就算了,大家也就點個頭,笑一笑,然後說幾句好話,友誼萬歲就罷了。

  偏偏要大家去學他們,這未免自大了點。
    所以大家除了尬笑,真不知道拿什麽回應波波夫。

  說對嗎?
  都是當兵穿軍裝的,可不興說這種假話。

  說錯嗎?
  這不是打人臉?

  波波夫見眾人都不說話,似乎也嗅出了氣氛的不尋常。

  常人來說,也就笑著裝裝傻就過去了。

  偏偏大毛的民族性格有些莽,波波夫覺得同行沒吱聲,那就是對BTG有不同的看法,甚至覺得不值得學習的地方。

  這老脾氣就上來了,又道:“我的朋友們,看你們的樣子,似乎很看不上我們的BTG作戰群概念,但今天你們的合成營推進的速度可沒我們的快……”

  “那是因為我們的參演部隊是協同作戰方,負責側翼攻擊的部隊,推進速度是要看指揮部下達的命令,而不是隨心所欲往前狂衝,如果你們指揮部命令他們側翼包抄,我想我們合成旅的推進速度並不會比BTG慢。”

  波波夫循聲望去,是G軍區作戰局的李正。

  李正很真誠地說道:“波波夫J長,BTG作戰群也許合適你們,但並不合適我們。用一句諺語來講,鞋子合不合腳,腳指頭最有發言權。”

  李正的幽默,讓機艙裡其他幾位作戰局長都笑了起來。

  他沒說BTG的不好,只是說不適合,但波波夫卻有些不樂意了,於是問道:“這麽說,在李你的眼裡,BTG比不上你們的合成營?”

  “不不不,我當然不是這麽說,你們一個營都一千多人了,我們一個合成營才八百多人,從裝甲數量和火力配比上看,BTG是佔優的。只不過……”

  “只不過什麽?”波波夫問。

  李正說:“BTG的模式我覺得有一些問題,甚至是致命的。”

  “什麽問題?”波波夫說:“你倒是說來聽聽。”

  李正笑道:“那我就說了,您就當我是一家之言。至少在我看來,BTG的火力的確很猛,可是很難保持持續性。首先是存在缺少機動兵力少,補充難度高,一旦出現重大傷亡,熟手兵員補充不上來,你一個營看起來一千多人,實際上能用的機動步兵數量只有400左右,一旦實戰中某個作戰單位遭受損失,補充就很成問題。”

  “其次雖然GBT是營級編制,但戰術卻要使用無人機、多種重火力、步坦協同突擊等,可謂是樣樣佔全,功能確實多,但是指揮壓力也大。要協調以上合成作戰,一個營長顯然水平不夠,指揮的雖然是“營級戰鬥群”,但實際是做了合成旅的事情。這也導致需要更高級的指揮官才能完成戰術部署,高級指揮官就需要靠前指揮,這相當於要給每個合成營派一個旅級指揮人才,但如此一來,這些指揮官手中的力量卻只有1200人,是不是顯得很奇怪?用這種高級指揮官去指揮一個營,並且派往靠前指揮,戰損想過沒有?補充問題想過沒有?”

  “最後就是對通訊保障和技術水平要求太高,而暫時你們的通訊水平又跟不上……”

  李正一條條說,波波夫一條條聽,聽到最後,之前的眉飛色舞沒有了,一張臉變得凝重起來。

  一直到米-171落地,波波夫再也沒吹過牛了。

  李正說講的一切其實切中要害,這些說法他們內部早就有談過,只不過大部分的同僚選擇裝沒看見,因為要改變這種狀況並非進行一次編制改革就能消除,它需要經濟支持,需要科技和軍工的支持、需要高層的支持……

  波波夫想起了當年黑海造船廠廠長馬卡洛夫的那句話——“把這艘航母建造完工,我們需要一個偉大的國家才能完成……”

  “李局長!”

  在波波夫還沉浸在李正那番話裡沒有自拔的時候,一名參謀跑了過來。

  “什麽事?”

  “總部來電,讓你立即回去準備好行李,乘坐下午的飛機三點返回國內。”

  “下午?”李正有些吃驚。

  那名參謀道:“是的。”

  “好,我知道了。”

  等那名參謀走遠,李正向其他幾個同行告別。

  波波夫過來伸出手:“李,你是要走了嗎?來,我們告個別。”

  李正禮貌地伸出手去,和他握在一起。

  波波夫說:“李,你是個真誠的家夥。”

  李正笑道:“波波夫,你也是。”(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