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異界華夏之召喚名將》第235章 王不過項 將不過李(4100字大章)
  第235章 王不過項 將不過李(4100字大章)
  “本宿主要使用105君主點,進行一次滿值召喚,指定武力特長。”

  不再猶豫,高銘當即向系統下達了召喚指令。

  “使用成功,稍後將為宿主呈上三名武將名單,當前剩余君主點為200,請宿主注意查看。”

  “《說嶽》嶽家軍名將——高寵,四維如下。

  武力:104
  智力:68
  統帥:72
  治政:59”

  “竟然是《說嶽》第一猛將高寵”

  本來並沒有抱著什麽大希望能夠召喚出來絕世猛將的高銘,在看見高寵的瞬間,登時兩眼放光。

  當然,並不是因為高寵也姓高,而是高寵的武力,竟也達到了104的水準。

  在《說嶽》中,高寵匆匆出場,匆匆結束,前後甚至不滿十回。

  但在他交戰的那一段描寫中,卻是全文最高武力表現的存在。

  高寵一出場就是奔著救駕之名去的,在路上一人擊敗嶽飛麾下的牛皋、鄭懷、張奎三員大將。

  後來高寵更是衝入金兀術率領的六七十萬金軍大營中,如入無人之境,殺得金軍大營血流成河。

  和嶽飛打得難解難分的金兀術,在高寵的槍下,連一回合都撐不住就被殺敗而逃。

  最為傳奇的,莫過於高寵挑滑車的故事。

  高寵憑借手中碗口粗的金槍,力拔山兮的連挑金軍十一座鐵滑車。

  在挑第十二輛鐵滑車的時候,因為高寵座下戰騎精疲力盡,這才導致高寵在半空的鐵滑車,直接墜落將高寵砸死。

  武力蓋世的高寵,竟以這種戲劇性的死法結束了自己的人生,也算是一種讓人津津樂道的傳奇了。

  同時第一名猛將就是高寵,也就意味著高銘這一輪武力召喚的下限,便是104這個數值。

  對此,高銘心中自然欣喜不已。

  “南宋抗金名將——楊再興,四維如下

  武力:102
  智力:69
  統帥:86
  治政:60”

  出現在高銘眼前的這個楊再興,可非那日在冀州出現過的楊再興。

  此處的楊再興,乃是正史上的楊再興,勇武程度遠超《說嶽》演義中的描寫。

  根據《宋史·楊再興傳》中記載,楊再興曾是流寇出身,後為張憲所敗,正式投效於南宋朝廷。

  在金兀術南下臨潁的一戰中,楊再興單槍匹馬殺入金軍大營,想要生擒金兀術,卻沒有找到他。

  最後楊再興手殺數百人,在金軍大營中全身而退。

  這也讓楊再興成為正史上為數不多的幾個百人斬之人。

  尤為關鍵的一點是,楊再興在完成了百人斬之後,還能做到全身而退,屬實勇猛難當。

  至於血戰小商河,前番已表,此處便不再多說。

  “《殘唐演義》唐末名將——李存孝,四維如下

  武力:105
  智力:69
  統帥:91
  治政:58”

  李存孝!
  竟然是李存孝!

  李存孝何許人也?
  正所謂王不過項,將不過李。

  其中王所指的,正是項羽。而將所指的,正是李存孝。

  《殘唐演義》中的十三太保,天下第一猛將。

  四歲打碎石像,十歲搏殺猛虎。

  李存孝手持一杆禹王槊,打遍天下無敵手,十八騎破長安,虐得排名第二的王彥章顏面掃地,成為他一輩子的心理陰影。

  更有一說李元霸的形象原型,就是取自歷史上李存孝的形象。(人物原型是李玄霸,勿混淆)

  甚至在演義中,連李存孝的結局,都極具傳奇色彩。

  李存孝遭到四哥李存信陷害,被李克用處以五馬分屍的極刑。

  然而五匹馬的力量,如何能拉動李存孝的天生神力。

  後來還是李存孝跟李存信說,若要殺他,便只能挑斷他的手筋腳筋,打斷他的膝蓋和肘骨,使之不能相連發力。

  在完成這一切後,五馬齊奔,終於將李存孝徹底分開。

  一代名將、天下無雙的十三太保,就此含冤殞命,實在是叫人唏噓不已。

  “想不到給趙昊那廝分派了一個李元霸,就給我送來了一個李存孝,突然感覺好像也不是那麽虧了。”

  “只可惜李元霸的武力目前無法顯示,只能等見面的時候,再對其進行嘗試性的檢測了。”

  高銘心中喃喃自語,同時也對高寵和楊再興投以惋惜的目光。

  並非高銘不想選他倆,只是好巧不巧,他倆偏偏碰上了李存孝。

  這著實讓人很為難啊。

  沉吟片刻,高銘不再猶豫,便鎖定了李存孝的英魂,進行了提取召喚。

  緊接著,高銘傳令召集李世民、劉伯溫和周瑜,到大廳前來商議秣陵之戰的相關事項。

  過了一會,三人便趕到了大堂。

  高銘緩緩起身,負手踱步道:“冀州那邊最新戰況,董卓已經到了窮途末路的境地,相信不出十日,趙昊就會徹底奪下整個並州之地。”

  聞言,劉伯溫沉聲道:“如此看來,殿下也需要盡快攻滅東吳,奪下這最後的秣陵之地,以免到時候與西秦軍一旦戰事爆發,陷入兩面作戰的窘境。”

  “正是如此。”高銘點了點頭,繼續道:“這也是我召集你們來的原因,我們需要在極短的時間內,用最小的代價拿下秣陵,不知你們三人有何看法。”

  周瑜劍眉一凝,拱手道:“莫陵城易守難攻,很難從外正面攻入。即便采取強攻,從正面破城而入時,相信我軍的損失,也會不下十萬。”

  “如今我大齊水師,已經算得上縱橫江東無敵手的水平。到時候我會列兵於長江水面,截斷吳軍的水路供應。至於陸面如何在短期攻破秣陵,又能將損失降到最少,在下目前的確沒想到適合的計策。”

  話音落下,只見李世民的眼眸中,陡然閃過一瞬燦爛的精光。

  只見他徐徐出列,指向輿圖,沉聲道:“正所謂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而今恰逢初冬時節,地不能植,則無糧食。所以殿下大可轉移目標,從這裡面開始做文章。”

  說到一半,只見李世民嘴角揚起一抹冷笑,話鋒一轉道:“殿下請看,此地名為太平,乃秣陵的門戶,江東的糧倉也,若能將之.”

  李世民沒有繼續說下去,但言下之意,已經不言而喻。

  然而此時,劉伯溫卻不禁捋須道:“即便沒了太平城的糧草,以秣陵城的儲糧余量,吳軍最少也可以支撐過一個月,時我不待也。”

  的確,正如劉伯溫所言,即便趁孫策還沒反應過來時,高銘就提前拿下太平城,但這也並不代表齊軍能在短期內攻下秣陵。

  這又是一個死結。

  此話一出,原本有了幾分緩和的氣氛,頓時又凝重了起來。

  耳聽眾人的商議,沉吟片刻後,高銘卻不由笑了,只聽他冷笑道:

  “既然難以從城外打到城內,那我們就從城內給他打到城外,送孫策一個驚喜.”

  時光飛轉,眼下時節已近初冬。

  長江沿岸的土地,都在清晨時分,覆上了一層薄薄的冰霜水露。

  換言之,就是豐收時節一過,土地就開始變得僵硬難松,要待來年開春回暖,才能再次播種。

  秣陵城,吳候府。

  “你們看看吧,你們看看吧!”

  孫策深吸一口氣,將那份最新的情報,直接甩在了案台上,然後一臉憤懣的靠在座椅上。

  陸遜經過赤壁一戰的經歷,在急火攻心之下,身體已經大不如前,此時只能跪坐在台下。

  見狀,姚廣孝緩緩執起那封情報,一雙狼眼在上面飛速遊弋起來,情報上說的不是別的,正是最新的戰況。

  曹操兵敗華容道,三萬曹軍盡數被白起所戮。

  江南之地,高銘和趙昊,一人一邊,各立於東西兩界。

  在此之後,高銘盡起二十萬大軍,形成包圍之勢,朝秣陵城進發,一副想要速戰速決的模樣。

  而眼下秣陵城中雖有八萬兵力,卻都是衰兵。

  不單單是赤壁戰敗的緣故,更是在赤壁之戰時,那盤旋在高銘上方的赤龍異象,給吳軍帶來太大的輿論壓力。

  甚至在秣陵城中有傳言,說高銘是真龍天子,江東若是能早日投降,還能得到上蒼庇佑。

  因此投降論在軍民輿論中,開始有了泛濫的勢頭,直接動搖上下將士的軍心。

  八萬衰兵,如何能敵二十萬大軍,而且還是處於士氣頂峰的二十萬齊軍。

  簡直就是螳臂當車,不自量力。

  而越想到這些,孫策就越是煩惱,他現在是想打也打不過,不打的話心裡又憋得慌。

  姚廣孝看完之後,將那封情報傳呈給其余人等觀看,旋即沉聲道:“主公不必煩擾,我軍雖然士氣衰微,但秣陵城池固若金湯,豈是齊軍想攻就能攻進來的。”

  “待齊軍攻城失利,先消磨他們一波耐心和士氣。到時候主公再帶兵出擊,屆時必能挽回我軍頹勢。”

  聽到姚廣孝的話,孫策不禁鷹眉一凝,仿佛在無盡的黑暗中,看到了一道曙光,趕忙起身追問道:“請先生明說,我該如何去做?”

  “倒也不難。”

  姚廣孝淡淡一笑,一捋須髯後,隨即伸手一指,指向側壁地圖上的一處城池所在。

  那座城池正是江東的大糧倉——太平城。

  因為江東大部分的糧草,在各地豐收後,都是統一匯集到這座城池,
  然後再根據各地情況,由當地管糧倉的官員,進行調撥運轉。

  如此可保證在各地百姓在遇上天災人禍時,不至於因為無米造飯而餓死。

  姚廣孝眼眸微眯,沉聲道:“這第一步兵貴神速,主公當派兵前往太平城,將那裡的糧草全部運到秣陵城來,如此秣陵城在沒有外界物資的情況下,守上一年也不成問題。”

  “報!太平城急報!”

  姚廣孝話音未落,急促的腳步聲就在外堂響起。

  片刻,一個親兵匆匆入內,拱手道:“主公,大事不好了!齊軍上將李世民於昨夜,已經帶兵攻破太平,將城中糧草盡數搶掠,然後分發給各地難民百姓了。”

  “你說什麽!?”

  這道消息,宛如一道驚雷,直接落在姚廣孝的頭頂。

  他剛聯想到用持久戰來消磨齊軍的鬥志,齊軍就已經提前出兵,並且瞬間拿下了太平糧倉,斷了他的後路。

  這還不止,李世民在奪了糧草之後,沒有將之佔為己有,而是將糧草分發給了各地難民。

  正所謂用兵之道,攻心為上。

  李世民這是走了一步好棋,借分糧一事,來烘托齊軍在江東百姓心目中的地位。

  如此一對比,反而就襯托出了吳軍的自私。

  不僅是姚廣孝感到震驚,台上的孫策更是焉了下去,就像是被人當頭打了一棒。

  剛燃起來的幾分希望,就此又迅速湮滅。

  “兄長與諸位叔伯,不必多慮,在下不才,卻有一策,或許能解燃眉之急。”

  正當氛圍陷入一片寂然肅殺之時,一個款款大方的身影,從人群中站了出來。

  那人正是孫策之弟——孫權、孫仲謀。

  “哦?”

  孫策鷹眉一凝,追問道:“吾弟有何計策,但說無妨。”

  “是。”孫權點了點頭,旋即站到眾人中間,不緊不慢道:“眼下雖然太平糧草已失,但我秣陵城內,尚有數萬石存糧,足夠我城中軍民三十日之所需。”

  “所言不錯。”

  沉默良久的陸遜,終於忍不住開口道:“守秣陵三十日是不難,但公子可曾想過,三十日後,城中糧草殆盡,我軍又能如何?”

  “都督勿慮,我們可不止八萬兵馬。”說到此處,孫權嘴角不由揚起一抹自信的冷笑。

  只見他拔出佩劍,直指掛在側壁的地圖,劍鋒劃向了長安方向,補充道:“這裡,還有我們的援軍,只要三十日之內能到,秣陵之圍,可解矣。”

  被孫權這麽一說,陸遜像是陡然想到了什麽,驚異道:“難不成,公子是想.”

  “正是如此。”還沒等陸遜說出口,孫權就頷首笑道:“兄長可遣一名信得過的使者,送其去到長安,面見秦王趙昊。”

  “到時候令其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相信以趙昊的為人,不會放著荊襄這塊肥肉不吃的。如此往來相近十日,剛好在我軍糧草的承受范圍之內。”

  “只要趙昊對高銘出兵,我們便可東西夾攻,殺齊軍一個措手不及!”

  (未完待續.)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