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直播鑒寶,我竟成了國寶級專家?》第246章 沒想到吧?
  第246章 沒想到吧?

  萍水相逢,估計以後也不會有什麽交際,李定安只是稍稍驚訝了一下。

  回過頭,他又指了指展櫃:“麻煩你取一下這幅油畫!”

  銷售員的眼睛“噌”的就亮了:昨天就是他守櫃台,也是他接待的李定安,看的就是這一件。

  後面來了熟人,李定安又把畫還了回來,也沒刻意交待什麽,他也就沒在意,不想今天又來了?

  而且還這麽早,擺明會場剛開門,就到這兒的……

  “李老師竟然對油畫也有研究?”銷售員登時激動了起來,又壓低了聲音,“這東西很值錢吧?”

  “外國的文物,能值多少錢?就隨便看看……”

  李定安笑了笑,不動聲色的接過畫框。

  有點沉,能感受到金屬材料特有的質感,外框應該是鋁合金,而且挺厚。

  古代當然沒這東西,肯定是後做的,但迎著光能看到畫框表面一團挨著一團的牛毛紋,不但多,還很密。基本也就能推斷出畫框裝的時間挺久,少些也有十年八年。

  尺寸倒是不大,長寬都是七十公分左右,算下來差不多四平尺。透過玻璃,能夠看出畫布用的是細紋亞麻。

  再看畫:背景是一座教堂,塑形立體,結構嚴密,而且極其華麗:螺旋狀的雕花大柱,暗金色的穹頂……不出意外,應該都是銅的。

  背景色系有點偏暗,基調趨於低沉,乍一看就像暮色初臨,卻沒來得及點燈的那種感覺。畫中的人物卻異常的光鮮:好似單獨打了一道光束,照在了修士的臉上,不是一般的亮。

  而且對比極其鮮明:白的地方像抹了粉,紅的地方像塗了胭脂。

  胡須純白,沒有一根雜色,臉上皺紋密布,年齡怎麽也有七十以上。帶著禮拜帽,穿著牧師袍,脖子裡圍著一圈白色的硬領。

  臉上沒什麽表情,感覺挺嚴肅,但在華麗的教堂背景以及極具反差的光效下,莊重與聖潔撲面而來。

  最底下右下角的位置,作者還署了名:Joseph。應該是英文,如果翻譯成漢語的叫法,就是“約瑟夫”……嗯,反正沒什麽印象。

  相對而言,李定安對油畫研究的不算多,但並非不懂,他至少知道這幅畫好在哪:色彩濃厚,形像立體,對比鮮明,人物生動。

  他還能通過螺旋立柱、暗金穹頂、暗色系的強光黑影畫法,以及濃鬱的巴洛克宗教繪畫風格,推斷出這幅畫大致出自十八世紀。

  恰好就是乾隆在位時期。

  這是簡單點的,學油畫的大都能認出來的。難的也有:除了常見的油畫技法,李定安竟然在這幅畫中看到了國畫畫法,而且不止一種。

  構圖用的是直線白描:這是唐朝吳道子發明的,至今都還是國畫中人物畫的主要技法之一。

  填彩用的是雙鉤設色:大致就跟描紅差不多,比如這一塊是黑色,那就先用黑色線條勾出輪闊,然後再填色。

  這種技法更早:西漢馬王堆出土的帛畫中就有,同樣的,如今依舊在用。

  人物臉部著色卻又用的是三白法,類似於京劇臉譜化妝,主要特點就是顏色突出,對比鮮明。就像這幅畫中修士的臉。

  除了這些,好像還有寫意派的混描,工筆重彩派的分染,人物派的戰筆水紋……而且技法都很嫻熟,也很協調,並非浮皮潦草的湊一堆。

  再結合乾隆時期的時代背景,能將這麽多國畫技法和油畫技法融會貫通,而且畫的這麽好,好像就只有像冷枚這樣的宮廷畫師?
  當然,肯定不是他,不然早認出來了。

  那就只有和他同為如意館供奉,精通西洋畫並擅人物肖像的畫師,比如王幼年、張為邦、永泰等名家。

  但這些人李定安都不怎麽了解,想驗證,就得找到這些人的作品,一位一位的對比。

  就挺麻煩,如果用系統又覺得劃不來:這幅油畫售價四十萬,說高不高,說低不低。但與技能點比起來,也就將將十分之一。

  琢磨了一會,李定安立起畫框:“能不能拆開看一下?”

  霎時,銷售員的表情跟便秘一樣:“李老師,真不行……”

  確實有點強人所難:畢竟是古董,還是最不易保存的字畫類,誰也不知道畫布和顏料老化到了什麽程度。

  一個不小心,不是把畫撕破,就是揭掉顏料……這樣倒好辦,李定安不買也得買。

  怕就怕粘掉一點,當時沒看出來,事後卻又被其他買主發現,就只能銷售員自己負責……

  李定安點點頭,表示理解,陳靜姝也湊近了一點,一臉好奇:“感覺挺清楚,你拆開準備看什麽?”

  “想看看畫布……”

  怕銷售員起疑,李定安說的稍有點含糊:“那個時候,中外織法大相徑庭,機器更是天差地別,織出來的東西當然不一樣。但現在用顏料蓋著,壓根看不出來,就只能拆開看看背面,再摸一摸。

  除了織法,顏料也肯定有區別:我們用的除了丹砂、赭石、青金石之類的天然礦石,大多都是從植物的花、莖、葉中提取的。但油畫顏料的成份……應該說是來歷,不是一般的複雜……”

  其實不止是複雜,而是奇葩:紅色來自罌粟花籽,綠色是銅和砷鹽調配……其實就是砒霜,看影視劇就知道:要麽藥直接就是綠的,要麽中毒後吐出來的是綠汁。

  紫色是海蝸牛的腺體分泌物,棕色是木乃伊乾屍磨的粉,黃色是得黃疸病的牛的尿和鉛粉合成……等等等等。

  要麽來歷比較奇特,要麽有毒,傳說拿破侖就是用顏料毒死的。還有梵高,因為經常接觸鉛含量過高的顏料,導致精神錯亂,最後開槍自殺。

  就感覺挺離譜……

  陳靜姝也懂一些,怔了一下,又低聲問:“哪怎麽辦?”

  李定安想了想:“先買了再說……”

  如果看錯了,虧也就虧四十萬。如果他因為一時猶豫而沒有買,之後卻被別人買走,最後還證實和他懷疑的一模一樣,估計得後悔的砸好幾天的康子。

  所以還不如直接買下來,回去後慢慢研究……

  說買就買,李定安不假思索的掏出了卡:“包了!”

  “好嘞!”

  銷售員回應者,接過畫框,又仔仔細細的瞅了幾眼。

  然並卵,他除了覺得畫的挺逼真,跟照片似的,再什麽都看不出來。

  但既然是李老師看中的,肯定是好東西……
    暗暗狐疑,他拿過了POS機,先刷卡再開發票,手腳很是麻利。

  也就剛收完錢,打印機還“呲呲呲”的吐著發票,不遠處傳來“嘿”的一聲。

  “這幅畫賣出去了,不錯嗎?”

  李定安正看著銷售員往盒子裡裝畫,聽到聲音,下意識的抬起頭:林老板?

  怎麽又回來了?

  身後還跟著一位……嗯,好眼熟?

  想起來了,孫明方,滬上畫院國畫館的館長,項志清的學生……滬上拍賣會,還和他搶過張大千的《美子出浴圖》……

  思忖間,兩人也停下了腳步,都瞪著眼珠……那神情,說不出的驚詫。

  昨天才吵過,而且就因為他一句話,好幾億的宋代手抄本就成了明代偽本,林子賢恨不得把李定安活活的啃著吃了,這張臉早印在了腦子裡。

  雖然李定安戴著帽子,還戴著眼鏡,他還是第一時間就認了出來。剛準備說點什麽,林子賢又猛的一頓:李定安拿著畫……買主是他?
  孫明方也有點懵:項志清是保力的藝術顧問,凡是遇到看不準,且價值較高的字畫類物件,陳靜姝大都會請項志清看一看,他又是項志清的得意門生,兩人當然不陌生。

  對李定安的印象就更深刻了:就因為他慢了一步,整整四千八百萬,眼睜睜的就從眼前飛走了?
  不誇張,一輩子都忘不了……

  就是這打扮……老總不像老總,專家不像專家!

  “陳總……李老師?”

  “孫老師,什麽時候來的京城?”

  “前天才到,看了看老師,順便逛逛文博會……”

  雙方打著招呼,林子賢又愣住了:“你們……認識?”

  “當然認識……林總,我給伱價紹一下:這位是保力藝術的陳總,這位是國博的李老師……”

  昨天還不是很清楚,但今天不要太了解,林子賢瞪著李定安,“咯咯吱吱”的咬著牙。

  同時,他還瞄了瞄陳靜姝:看著挺年輕,來頭卻不小?
  好奇了一下,他又怪笑一聲,盯著油畫:“李專家,看準了沒有,你就買?”

  嗯……這語氣,這神情,怎麽有點幸災樂禍的感覺?
  意思是,這畫不對?
  東西他的,他不比誰清楚?
  “哈?”

  李定安笑出了聲,想了想,又把畫取了出來,“確實有點沒看準,林總能不能指點指點?”

  林子賢反倒看不懂了:我在諷刺你,聽不出來?

  “難得,李專家竟然也有看不準的東西?畫當然沒問題,不過價格是我自個定的……但你猜專家估價多少:八萬……沒想到吧?”

  他笑的好不得意,又指了指展櫃中還沒有收走標簽,“李專家,你就沒看看作者:佚名……這樣你都敢買?”

  聽語氣……這兩人有仇?

  狐疑著,孫明方又看了看畫,然後“唏”的吸了口氣:竟然是油畫,而且連誰畫的都不知道?

  更關鍵的是:四十萬……哪值了?

  在國內古玩界,油畫絕對屬於冷門品類之中的冷門。

  一是不符合國人的審美觀,二是與傳統文化的關系不大,九成的玩家和藏友都不會碰這東西,價格自然也就不高。

  比如同樣的一件名家之作,國外能拍一百萬,到了國內,五十萬都懸。

  倒是動不動就有新聞,某國內畫家的油畫拍出了天價,就比如冷大師,但凡作品上拍就是好幾千萬,上億的都有。

  但懂的都懂:畢加索和梵高的作品才多少?

  所以連作者是誰都不知道的一幅油畫,專家能給出八萬的價格已經相當不錯了。

  林子賢敢賣四十萬也不算出奇,因為這次展覽會是由賣主自己定價,大多數都抱著願者上鉤、有棗沒棗先打一杆子的心態,售價比估價高幾倍的物件比比皆是。

  李定安說看的不太準也屬正常,常言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他不可能什麽都懂,而且還是極為小眾的西方油畫。

  吊詭的是,他卻買了,四十萬還一分不少?
  標簽上那麽大的幾個字,“經專家鑒定,估價八萬”,你沒看到?

  就覺得挺想不通。

  轉著念頭,他又往前靠了靠。

  國內懂油畫的專家堪稱鳳毛麟角,孫明方只是觸類旁通,水平普普通通。只能看出畫的挺不錯,光暗對比明顯,人物也很形象……

  嗯,有署名:Joseph……約瑟夫?

  歷史上叫這個名字的畫家挺多,知名的也不少,英、法、德、意,以及瑞士、比利時等國家都出現過。也不乏作品拍出過幾千萬,甚至上億美元天價的大師。

  但肯定不是這些人,不然這東西到不了這裡,更不會隻賣八萬。

  嗯,不對?

  這臉部的染色,感覺用的是國畫的渲染技法?
  狐疑間,孫明方掏出手電打了一道光,照在了修士的臉上。

  玻璃有點反光,看的不是太真切。但他研究了半輩子的國畫,這根本難不住他。手電稍稍斜了一下,反射出的光暈就跑到了其它地方。

  認真一瞅,修士臉部的顏料調色時好像用的不是油,而是水。不然就會有一層油光,而不是像現在這樣撲了一層粉一樣的感覺。

  不用油調色,還叫油畫麽?
  再仔細看,用的還是工筆中的分染:就是一隻筆蘸顏料,一隻筆蘸水,邊染邊洗,邊洗邊染。這種方法除了不會在畫絹表面留下太多痕跡,還能使顏色滲入畫絹或畫紙之中,更具生氣。

  油畫卻不同,大都用的是重置法,也就是染一層幹了之後再染一層,再加油畫顏料比較稠,就像是堆上去的一樣,立體效果要更強,更厚重。

  而這一幅,修士的臉卻是平的?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