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直播鑒寶,我竟成了國寶級專家?》第185章 和變態抬什麽扛?
  第185章 和變態抬什麽扛?

  乍一聽,這破綻好大,好明顯。

  再仔細一想:張大千一生用印一百二十余,同樣內容的鈐印或刻一方,或刻數方,多的有四五十方,基本上是兩年就棄用一批,所以才有“大千鈐印三千余方”的說法。

  同樣的,張大千的作品,光是有據可查可以證明是真跡的就有六萬多幅。這還不包括存疑、偽作,以及他本人仿名家但未用印的作品,加起來十萬幅都不止。

  所以,誰能說出哪一枚印主要是哪兩年用,又用於哪些作品……別開玩笑,更不帶這麽扯談的!
  這也真心不是專業不專業的問題,而是記憶力再好也達不到這種程度……

  正有網友轉著類似的念頭,公屏上又飄過一句話:

  雜項鑒寶金義:“你是說:張大千隻刻過一方‘丙辰印’?”

  這是準備把我往溝裡帶,對吧?

  李定安輕輕一笑:“我絕對沒這個意思……相反,類似的印他刻過好多方。除過有後綴的‘丙辰之一’、‘丙辰之二’等等,隻刻‘丙辰’二字的鈐印,就有六方。

  其中五方都刻於1976年,於1978年左右便全部棄用。剩下的一方,則刻於1919年,而非1916年,而且他從來都沒用過。所以,凡是張大千1976年之前的作品,絕不會出現《丙辰》印。”

  沈陽故宮付國川:“這話有點絕對了:據我所知,篆刻大家陳巨來的《安持人物瑣記》中就有記載:1927年,張大千與他相識,二人交流治印之學,他還品鑒過張大千自刻的鈐印,其中就有一方《丙辰》印……”

  “有是有,但不一定會用……其實想印證也很簡單:為了防偽,張大千的印極有辯識風格,既便是同一種印,既便刻的再多,每一方風格都不同。所以查一下他過往的作品,看有沒有出現過這一枚印就能知道。”

  付國川:“你開玩笑的吧,知不知道張大千總共有多少作品?”

  確實有點多,六萬多幅……但我又沒讓你全部查?

  李定安想了想:“那我再說一點,各位老師和網友可以分析一下:“1947年,張大千的二姨太黃凝素和他離婚後,在《時報》連載自傳,說的都是和張大千過往,其中就提到這枚印的來歷:

  1916年,也就是前一個丙辰年,張大千與表姐謝舜華訂婚,兩人是青梅竹馬,更是兩情相悅……訂完親,他到日本學染印,並自學繪畫和治印……另外提一句,那時的張大千17歲,還不叫張大千,叫張正權。

  1919年,他從日本回到滬上,拜晚清海派名家曾熙為師,學習國畫與篆刻,但兩個月後,謝舜華逝世……張大千當時痛不欲生,在松江寺出家,法號大千……這也是張大千名字的由來……

  這方《丙辰》印就是在松江寺出家時刻的,意為悼念。而黃凝素也明確提到:這枚印,張大千終其一生都未用過。原因不得而知,可能是怕睹物思人,也有可能是刻的不好。

  所謂‘細微之處見真章’,說的便是治印,所以各位老師們再仔細看一下就知道:應該是剛剛開始接觸,而且還是自學,所以這一枚刻的確實不怎麽好,甚至線條不怎麽平,不怎麽勻……”

  “我靠,民國時期的報紙……知識點這麽生僻的嗎?”

  “確實有點不好查……但費點功夫應該還是能查到的:時報雖比不上申報之類的大報,但抗戰時期幾乎都沒停過刊。何況是抗戰勝利後的1947年,留存的資料相對要更多一些……”

  “確實有,滬上圖書館,不過是照片:1947年10月第二版……哈哈,黃凝素還自爆,是她先出軌?”

  “大哥,你管誰先出軌,查印……先查印啊?”

  “哦哦,對……有提到,說張大千給她刻過一方印,叫《意難平》,他給其他的妻妾也刻過,其中的丙辰印則為悼念謝舜華……這些印,張大千從來都沒用過……”

  “我去,有點厲害啊,這都能記住……這位是幹什麽的?”

  “你剛進來吧?不知道沒關系,看他後台的視頻和鏈接的搜索詞條:京大考古系專業的研究生,部級項目,清代蒙古瓷的負責人……”

  “怪不得?果然是有點東西的:我還以為他是專門研究張大千的,這麽冷的知識都知道……”

  對啊……剛剛還說這個知識點很生僻?
  漸漸的,網友們回過了味來:要知道,這可是一份民國報紙?
  而且張大千那麽有名,相關的軼事記載的那麽多,但好像從來沒有提到黃凝素的自傳?
  但李定安就能記得清清楚楚?

  所以說,先不說他說的對不對,就憑他知識面涉及之廣,就不得不讓人佩服。

  “那這麽印呢,是不是像他說的,刻的不好,所以張大千從來不用?”

  “嗯,反正不怎麽平:看,‘辰’字的下半部分,是不是有點積墨的感覺?”

  “確實有點,應該是當時下刀太深,刻了個小坑……”

  “意思就是,他說的是真的?”

  “好像是……”

  長白山論劍:“等等,現在下定論是不是有點早?就算這一枚印有異議,但光憑這一點就斷定這幅畫是贗品,有些牽強了吧?”

  “牽強嗎?不過還有!”

  李定安又指向第二枚印:“看這一方《長共天難老》,這個很好查:是1928年的時候,張大千與李秋君熱戀時期刻的。這位也很有名,民國著名女畫家,同盟會成員……可惜二人有緣無份,也是為此,李秋君終生未嫁……

  兩人之間的往事不再複述,隻說印:當時張大千專為李秋君刻了兩方印,一方為《秋遲》,意為二人相見恨晚。二為《長共天難老》,喻意不言自明……

  後一枚用的比較長,從1928年用到1930年,直到他參加第一屆全國美術展覽,發現他的作品竟然堂而皇之的被人冒用,上面就蓋的“長共天難老”印,才棄而不用。而且還登報申明,登的是《申報》……包括當時的評委劉海粟,以及蔡元培先生的自傳中都有提及……

  但前一枚,也就是《秋遲》,這枚他就很少用……嗯,可以說是極少,隻用過一次:1945年八月抗戰勝利,張大千作《蒼莽幽翠圖》,其中就有這方鈐印,除此外再沒有出現在任何作品之中……”

  “《蒼莽幽翠圖》,2004年就拍了一千萬那幅?”

  “對,打破了當時當年字畫類藝術品的拍賣紀錄!”

  “嗯,《秋遲》印是對的,就用過這一次,但我剛查了,《長共天難老》後面還用過!”

  李定安稍一頓:“什麽時候?”

  “1960年,《雙松平遠圖》!”

  “還有呢?”

  “還是1960年,《鳳翼喬柯立軸》……嗯,都是1960年,再之前,都在1930之前?”

  “對!1959年,李秋君六十歲生日時重刻的……而且他就用了一年!”李定安笑了笑,又指了指畫,“但這一枚,1930年以後他就再不用了!”

  “張大千還挺癡情?”
    “癡情個屁,你數沒數過他一輩子有多少女人,有詳細記載的就不止十位,沒名沒姓的更多。”

  “不是,你們為什麽會被帶偏?重點是印,李定安說,這枚印也是假的!”

  “他說了,印沒問題,是時間不對……”

  “別急,聽他說……”

  李定安又指向剩下的幾方鈐印:“上面兩方印都是他親自刻的,剩下的這六方,則出自不同的名家:這枚《大風堂》,1931年與齊白石結識後請他刻的,32年棄用……”

  “《除一切苦》,32年的時候王福廠刻的,依舊隻用了一年……”

  “這方《大千》,33年陳巨來刻的,34年棄用……”

  “《阿愛》,方介堪刻於34年,35年棄用……”

  “《藏之大千》,還是齊白石,刻於35年,於36年棄用……”

  “他的印確實有些多,三千多方也並非傳言,而是實數,‘一生用印一百二十余方’也沒錯,之所以這麽說,是因為他把同樣的印章內容刻成了不同字體、不同風格的數枚或數十枚:

  就比如他用的最多的《大風堂》和《大千》,每一種都有五六十方之多,但每一方都風格不同,極有辯識度。究其原因,只是偽作太多,為了仿偽而已:所以,從1925他第一次舉辦畫展之後,每一方印,張大千最多使用不超過兩年……”

  稍稍一頓,李定安又歎一口氣:“其實這些都可以查,他流傳於世,且公布於眾的作品不算少,兩三萬幅還是有的,網上大多都有照片,基本能囊括他所有的創作時期,以及各時期使用的印章,對比一下就能分辯出來……”

  “什麽意思,這上面的印,全是假的?”

  “我明白了,不止是印,這幅畫的創作時間也不對:不是1933年,而是三六年以後畫的……”

  “那他說的對不對?”

  “不好說,但大概率真的:你不看,那些大V和專家突然就不吱聲了?”

  “應該是在查資料吧?”

  “都這麽久了……噢,也有可能是已經查到了,估計和李定安說的大差不差,所以……嗯,你懂的!”

  網友還真沒猜錯,比如像會議室的這四位:

  都是專業人士,一點就透,所以李定安剛提到《長共天難老》的時候,他們就發現了不對,等說到秋遲,就徹底回過味來了:李定安的意思是,這幅畫上不止一枚印不對,而是所有的印全不對?

  內部就有相關資料,根本用不著上網,一翻就有。

  然後,等打開資料庫,再詳細一對比,四個人的臉色一個比一個的難看。

  《大千》印倒是挺多,但這一方,就33年用過……

  這一枚《大風堂》也一樣,就31年的作品中有記錄……

  《秋遲》,確實隻用過一次……

  還有這方《丙辰》,壓根就沒出現過……

  到這時,四個人已不是臉白,而是冷汗止不住的往下淌:完了!
  寫檢查、受處分、調職算什麽,半世英明怕是都得毀在這裡……

  顧問組的專家也在查資料,不過有項志清這位權威中的權威,速度快多了。李定安剛說到《秋遲》,他們就知道了答案:好家夥,八枚印,沒一枚是對的?

  乍一想:這麽明顯的破綻,這些人竟然沒發現?

  但仔細想想:這可是三千多方印中的八方,而且並非獨一無二,試問誰能記這麽清楚?

  真就不怪這些大V和專家,就好比中間隔著一層窗戶紙,沒捅破之前,誰能知道窗戶後面是什麽?
  也別說金義、付國川這種並非專精字畫的鑒定師,問問項志清,他有沒有記住:張大千的一百二十多種鈐印,共三千余方印章,哪一方是哪一年刻的,又是哪一年棄用的,又蓋在哪些作品上?
  扯什麽淡?

  就算這八枚印,他能認出一半頂天了。

  項志清卻死不承認,說再來八枚他也沒問題,惹的其他專家一陣冷笑。

  同時,他們也非常同情這幾位同行:好好的,和李安安這種變態扛什麽……他一人,就能頂故宮或國博的半座資料庫。

  這下好了吧,本來只是降職降待遇,但以後還能不能吃這碗飯都是問題……

  ……

  慢慢的,直播間裡的畫風也變了,之前的時候:什麽黑幕、暗箱操作,什麽假專家、睜眼瞎……就跟被雨衝了窩的螞蟻,類似的彈幕密的讓人頭皮發麻。

  而這會,就像是集體失了聲,公屏上乾乾淨淨,清清爽爽。要不是左上角依舊顯示著“50萬+”數字,下方也不斷的跳躍著“XXX進入了直播間”,還以為這是靜止畫面。

  同樣的,反應快一點的網友也琢磨過味來了:十有八九是反轉了。

  嗯,哪豈不是說,之前罵錯了人?

  我去,還不刪,留著當黑歷史嗎?
  當然能刪,但是,早就有人想到了:也不知道是誰提出來的,一幫鐵杆粉穿梭於京大、國博、故宮、以及部委的官方號,不乾別的,專門截圖。

  對這些鐵杆粉絲而言,會這麽做,一點都不奇怪:李定安是他們親眼看著成長起來的,約等於他們的崽,被人羞辱被人欺負了,難道裝聾做啞嗎?
  當然是加倍的還回去。

  包括以後,誰要是再敢BB就把這些截圖扔出來:來,先把眼睛擦亮,把舌頭捋直了再說話……

  當然,有聰明的,也有固執的,到這個時候,依舊有人不死心:好,既便印章全部存疑,那畫呢?

  怎麽就隻值八千八?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