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直播鑒寶,我竟成了國寶級專家?》第141章 走個過場
  第141章 走個過場
  一行十多位,浩浩蕩蕩的進了研究室。

  館員、文保員,以及資料、文書等人員全都停下了手中的活。

  好家夥,文化部社會科學處處長親自帶隊,再往後看,全是文化領域赫赫有名的學者,足足有十二位之多。

  怎麽,國博被炸了?

  噢,評審……那沒事了!
  凡課題立項,必然會有這麽一次,雖然說這次的規格稍高了一些,但也不算奇怪。

  畢竟蒙古瓷是首次問世,而且是極具代表性的民族工藝新技術、新發現,部裡重視一些很正常。

  館員們也以為何館和呂院已經提交了相關資料,所以只是稍稍的驚訝了一下,然後該幹嘛幹嘛。

  馬獻明和楊麗川倒也不急,就是有些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從來沒聽說,科研單位還沒申請立項,上級主管部門卻先成立專家組,主動來評審的?

  當然,也就是在心裡嘀咕一下,人都來了,難道還能趕出去?

  兩人熱情卻不失矜持,禮貌中又帶著不卑不亢:意思很明確,想怎麽評,你們就怎麽評,想怎麽審,你們就怎麽審。

  你說不喝茶,那就不喝茶,伱說去實驗室,那就去實驗室。

  倒是把一幫評審委員給看樂了:第一次見立項單位這麽橫的?

  也由此可知,國博這次的研究項目極有價值,不怕過不了審,更不怕找不到合作單位。

  王永謙也不在意,更不急,進了研究室後先轉了一圈。

  沒錯,各組研究實驗的確實是昨天才和委員們討論過的“蒙古瓷”,就是這東西……

  他吐了一口氣:“申請立項的提案呢?”

  馬獻明懵了懵:哪有這玩意?

  就沒準備這麽早立項,所以壓根就沒準備過。

  委員們又樂了……

  一看他這表情就知道是怎麽回事,王永謙歎了一口氣:“那你們內部的研究計劃總有吧?”

  這個肯定有,不然各組早亂成一鍋粥了。

  但不在這,誰沒事也不會整天拿著計劃書跑實驗室來,至多也就是現階段的。

  不過李定安肯定有……

  馬獻明想了想,手一伸:“小舒!”

  舒靜好看了看李定安,見他點頭,才拿起公文包,抽出了一份文件。

  不多,也就三四頁紙,大致就是大概步驟、時間節點、研究目標、資源及資金分配等等。

  馬獻明看都沒看,就遞給了王永謙,王永謙翻了兩下,眉頭止不住一皺,又遞給了項永清:“項教授、陳教授,麻煩你們看一下!”

  項志清點了一下頭,瞄了一眼就樂了,然後又叫著旁邊的一位:“老陳,來活了……”

  這位是原“古代文物研究所”的所長,之前還任過故宮博物館文保院院長、故宮博物館副館長,不但是老領導,還是研究室裡面好多館員的老師,包括馬獻明。

  所以說,這次的評審就挺有意思。

  陳教授雖然是此次評審組的副組長,但專精瓷器,自然當仁不讓。他接過了計劃書,隻掃了一眼,就止不住的撇嘴。

  糊弄人的玩意……

  頓了頓,陳教授指了指時間表:“按計劃,這一周,你們大致能將瓷片斷代?”

  斷代?

  這什麽時候的事情了,上上周了吧?
  記得是確定研究組人員名單的第二天,也就是京大正式入組的那天,隻用了一上午,李定安就完成了初實,下午三個組同步複試,當天就完成了所有數據的分析和總結。

  但計劃書上,卻整整推遲了兩個星期?

  好多研究員都有些懵,馬獻明卻是臉不紅,心不跳:“是的,陳教授!”

  “哦?下一步,就是分析瓷片的胎質、釉質,看計劃表,這需要一到兩個月……之後又是民族文化與傳統瓷器的融合,這又要一到兩個月……再下一步,才是胎刻、琺琅彩融合技術的初步探索……

  這又是一到兩個月,之後才是具體的土壤分析……也就是說,按計劃,最快到十月分以後,你們才有可能實地作業,勘查窯口的確切地點,研究大致流布范圍……所以到那時候,你們才會申報立項,申請經費,對吧?”

  這語氣不對啊?

  直覺不妙,馬獻明留了個心眼:“按計劃,確實是這樣的……”

  按計劃?
  陳教授都被氣笑了,自己的這個學生有多少心眼子,他不比誰清楚?
  他扶了扶眼鏡:“行,我問你,既然才開始斷代,按計劃這都還差著近半年才會實地勘察,那你們是怎麽判斷出來,窯口大致在TL市NMQ青龍山鎮一帶的?”

  “沒有啊?”馬獻明屬實有點懵,“這肯定要田野作業,但我們連京城都沒出去過?”

  “那論文是怎麽出來的?”

  我……

  馬獻明直接傻眼。

  他的職責只是幫李定安統籌,隻管研究室各實驗組,哪管過李定安研究到哪一步了?

  說實話,他還動不動就得向李定安匯報,至於李定安發表了什麽論文,他就更不清楚了……

  所以,這讓他怎麽解釋?

  陳教授瞪著他:“邊上去!”

  馬獻明悻悻的揉了揉鼻子,退後了兩步。

  何館,可不是老馬不中用,委實是敵軍太狡猾……

  轉著念頭,他又看了看李定安,意思是:靠你了!

  李定安也歎了一口氣:根本不是什麽走漏風聲,而是論文出了問題……嗯,也不算是出問題,而是負責審核論文的專家和學者發現了問題。

  什麽,NMG還燒過瓷器,還是浮雕瓷和琺琅彩的融合工藝?

  新發現,大課題啊?
    嗯,國博只是配合單位,並非論文發表主體?
  開什麽玩笑?
  所以先不管論文中的實驗數據是否正確,總結歸納是否合理,索引資料是否規范,得先把這個“第一作者”李定安給研究明白了。

  所以,今天的評審組絕對是有備而來。

  也因此,項教授見到他才會是那樣的神情,王處長聽說是他,才會是一副“原來你就是李定安”的模樣?

  轉過來再想,教育科學司連申報資料都沒見著,卻先一步派出了評審組,也就不奇怪了。

  因為再不評審,項目都研究完逑了……

  陳教授又換了一副笑臉,語氣也和藹了許多:“昨天提到你,項教授對你讚不絕口,說是他教了大半輩子的學生,沒一個能比得上你……之後我們又看了你發布的那些視頻,所以大家對你都不陌生……而今天來,我們也就是走個過場,所以你不用緊張……”

  李定安氣定神閑的點著頭:“謝謝陳教授,我不緊張!”

  委員們暗暗點頭:不錯,看這心理素質就知道,不是一般人……

  馬獻明卻直撇嘴:這區別對待也太明顯了……

  “好,那我們就長話短說……”陳教授頓了一下,“具體研究到那一步了,我是指各實驗組。”

  李定安想了想:“民族文化與傳統瓷器的融合!”

  既便是早有預料,但委員們還是止不住的震憾了一下子:這比書面的研究計劃,整整快出了三到四個月?
  如果說計劃造假……這是內部的計劃書,根本就用不著,不然難道是用來自己騙自己的?

  也就是說,課題組用了半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四個月的計劃任務……

  “為什麽這麽快?”

  李定安沒說話,看了看馬獻明。

  馬獻明一個後仰,滿臉驚恐。

  看我幹嘛,讓我胡編?
  問題是我編出來,也得有人信才行?
  他使勁的搖了搖頭……

  李定安略顯無奈,隻好實話實說:“我的進度比較快,所以各組的速度也就會快一些……”

  果然是這樣!
  意思就是,各組只是複試,只是以果推因,當然就快……打個比方:這就好像在迷霧中走路,但有人在前面開道,而且方向沒一點偏差,他們只需要跟著腳印走就行了……

  陳教授暗自點頭:“那你呢,研究到哪一步了……我是說已經完成的,有初步結論的!”

  這怎麽答?
  論文在那裡擺著呢,撒謊都沒辦法撒……

  李定安歎了口氣:“瓷器顏料成份組成及土壤研究!”

  就是嘛,這樣才對……不然他那幾篇論文是怎麽發表出來的?
  包括之前提到的“胎質、釉質”、“民族文化與國畫及傳統瓷器”、“浮雕瓷與琺琅彩工藝融合”,以及根據顏料成份及瓷土成份,推導窯口的大致范圍等等,全部都已經形成了結論,發表到了《考古學報》上。

  也就等於說,李定安的研究進度比各組快了一半還多,比研究計劃快了整整半年,研究室裡的這些研究員,不過是在重複他的步驟。

  換種說法,要不是因為《考古學報》是核心期刊,論文從投稿到發表需要半年,李定安早帶著實驗組去TL市NMQ實地堪察了,哪還需要在這裡磨洋工?
  而且這不單單是快的問題,關鍵的是,評審組成立後,就著重對他發表的幾篇論文深度研究過。不論是實驗數據,還是論證總結,都無懈可擊。

  說簡單點,從司長到王處長,再到現場的這些委員,沒有一個不好奇的:他是怎麽在半個月的時間裡,完成了這麽多組試驗,研究方向卻沒有出現過一絲偏斜,實驗數據沒有出現過一次誤差的?

  在學術界,在研究領域,這是極度不可思議的事情……

  搞研究大半輩子,真就是第一次見這樣的情況,陳教授百思不得其解,最後直接問:“怎麽這麽快……我指的是你的個人進度?”

  李定安同樣歎了一口氣:他就知道這個問題不可避免。

  但這事沒辦法解釋,也不能解釋。不然怎麽辦,告訴他們自己有作弊器?

  他憋了半天:“可能是運氣好!”

  馬獻明腮幫子一鼓,差點笑出來:你這也太敷衍了,傻子他也不信啊?
  果不其然,不論是評審組,還是各組的研究員,全都直勾勾的看著李定安。好像在說:你糊弄鬼呢?
  李定安又歎了一口氣:“陳教授,有詳細的實驗記錄的,而且也有錄像……”

  嗯,對,有記錄的?

  所以說,完全沒必要撒謊……

  但這沒辦法解釋啊?

  一次有可能,兩次三次也有可能,但幾十上百次實驗都因為運氣好而不出錯……扯什麽淡?

  有這運氣,搞什麽古董研究?
  搞科研軍工,搞科學發明他不香嘛?
  眾人又怔住了……

  王處長、項志清、以及陳教授對視了一眼,意思很明確,也很統一:沒必要糾結這個,該關注的是項目本身。

  想了一下,王處長又說:“大致流程還是要走一下的……老馬,把李定安各階段的實驗數據和論證資料整理一份,讓專家們簽字,也別等了,這會就簽……”

  哈……簽字?
  真就是來走個過場?

  但轉念一想:不簽還能怎麽辦?
  論文都快要發表了,等於項目都完成了過半,再要摳著字眼評審,還有什麽意義?
  “好的領導……劉主任,開間會議室……小舒,速度放快整理一下資料……”

  馬獻明快走了兩步,臉上堆滿了笑,還欠著腰:“王處長、項教授、陳教授,各位專家,這邊請……”

  一眾委員無語。

  你剛才的桀驁呢,剛才的不馴呢?
  眾人舉步往外走,剛一抬腳,王永謙又轉過頭:“李定安,你站著幹什麽,不做進展匯報嗎?”

  進展匯報?

  李定安還沒搞清楚是什麽意思,馬獻明心中暗喜,忙使眼色。楊麗川也反應了過來,捅了他一把:“執行審查,階段性反饋……”

  哈……這豈不是就是之前提到的:研究過程中上級部門對研究單位的跟蹤和監督管理?
  意思就是,今天的專家組不單是評審團,還是檢查組,最後的結果是:上級主管部門和專家組對項目研究進度很滿意,對研究成果非常認可。

  同樣的,對他這個項目負責人也表示了肯定……

  這麽輕松?

  還記得半個月前,何安邦、呂本之,以及吳教授提到過的:科研項目不是過家家,何況還是涉及兩部委、涉及高校工程的大項目。

  也從來沒有讓沒有任何學術成就的自然人負責課題的先例……

  但事實則是:真就走了個過場?
  哪裡出問題了?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