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直播鑒寶,我竟成了國寶級專家?》第352章 指針?
  第351章 山頂大的羅盤
  不大一會的功夫,鐵盤被送了上來。

  約摸巴掌大,直徑十五六公分,有盤心,有刻度,有分層,有符號,同樣也是八思巴文。

  沒錯,也是羅盤。

  但還鏽著鏽,不知道中間有沒有盤池,池內有沒有指針,又指向什麽方位。

  包括上面字跡也有些模糊,無法推斷具體內容。

  “小舒,羅盤!”

  舒靜好連忙打開包,把左朋送來的那塊銅羅盤取了出來。

  李定安直接將兩塊扣在了一起:大小一模一樣。

  再分開對比:大部分的刻線都沒有錯差,同樣是九層,盤面同樣被分成十二等分。

  唯一有一點:一塊是銅,一塊是鐵。

  具體是不是還有區別,要除去上面的鐵鏽,翻譯出符號信息後才能知道。

  但基本可以判斷:這兩塊羅盤之間必然有聯系。

  至於和其它幾件東西的關系?

  朱古錢很好猜:說不定是哪位大喇嘛或大人物賜給了這裡的喇嘛,喇嘛當做聖物保存了下來。

  這枚大錢的來歷也不難推斷:元貞折三錢鑄成之後的主要作用,是元成宗用於賞賜大臣,就沒有向中下階層流通過,所以才少,所以才貴。

  而恰好,羅盤的賣家的祖上為塔布囊(指與成吉思汗的後代結婚者,皆為貴族),祖錢和羅盤都是祖傳。

  再開發一下腦洞:這兩塊羅盤,這些銅錢,之前都屬於同一個人。要麽屬於哪座喇嘛廟,要麽屬於賣了銅羅盤的牧民的祖先塔布囊。

  之後又因為某種原因分開了:比如喇嘛把銅羅盤和部分銅錢敬獻給了塔布囊,要麽塔布囊賞賜給了喇嘛廟。

  這座廟離這兒也不遠,十有八九就在頭頂上:老道山。

  就是不知道兩截道家八寶紋的筒瓦從哪來的。

  總不能是蓋在喇嘛廟頂上的吧?
  想了想,李定安把鐵羅盤遞給了舒靜好:“小舒先拿到賓館清洗,然後聯系高老師,請他幫忙翻譯一下……注意,是清洗,不是修複,但盡量不要有破損!”

  “李老師,我明白!”

  李定安又指了指山上:“左局,上去看看!”

  “好!”

  左朋格外的興奮,“李老師,我幫你拿包!”

  “不用!”

  李定安搖搖頭,快步上了山。

  左朋緊緊的跟在後面……

  ……

  天氣很好,風景也很好。

  天空湛藍,白雲悠遠,草原一望無際。

  群山蒼莽,高低錯落,卻又起伏不斷,仿佛一座巨大的城郭。

  河流蜿蜒,連連綿綿,環繞不絕,如城外的護城河。

  遠遠望去,不論是山,還是河,都像一道一道的環圈在一起。

  從風水學而論,這種地形很特別。

  《撼龍經》:勾夾是砂螺是穴,水注明堂聚氣多,四傍繞戶如城郭,水繞山還聚一窩。

  勾夾即指河流環繞,螺指的是一圈一圈的環,後面兩句更好理解……簡而言之,這種地形中,遍地都是龍穴。

  還有一句出自《疑龍經》:凡山大曲水大轉,必有王候居此間。

  說簡單點:此處的龍穴很多,只要找對地方下葬,後代肯定能出王公。

  這兩本書都出自同一位作者:唐代國師,堪輿學家楊益,風水羅盤也是由其發明。

  也是最早的《堪輿學》論著,也不管是哪種流派,是注重理論還是注重實踐,凡是唐以後的風水堪輿之術,全是以這兩本為核心思想洐生而來。

  區別只在於感悟不同,具體點兒:各派以《撼龍經》和《疑龍經》為綱,總結出各自的觀山看水之術、點穴分金之法,觀星定位及出煞收山的口訣、以及複雜到繁瑣的測吉凶的算法。

  要問為什麽弄這麽複雜?

  當然是為了防盜墓的。

  特別是《疑龍經》,幾乎把什麽身份坐什麽山,分什麽金,葬什麽穴標的清清楚楚,等於盜墓賊的找墓秘籍。

  就這一句:凡山大曲水大轉,必有王候居此間……但凡識字的,都能明白這是什麽意思。

  那怎麽辦?
  只能弄複雜點,盡量讓盜賊找不到……跟保險櫃密碼越複雜越安全是同樣的道理……

  眺望了一陣,李定安歎了一口氣:“遺址有沒有還不知道,但說不好,山下就有大墓!”

  “大墓?”

  左朋愣了一下,“李老師你不知道?”

  “哦,你說青龍山戰國墓……這個我知道:出土了一把青銅劍,現在就收藏在國博!”

  “不是戰國墓,我說的遼代陳國公主與駙馬墓?”

  左朋往東指了指,“就在青龍山水庫旁邊,離這不遠,也就五公裡……”

  李定安愣了一下:我一專業撿漏的,稍帶著研究一下古董,哪需要知道不相乾的墓葬?
  也別以為我帶考古隊出田野,就覺得我是專業考古的,說實話,真就是第一次。

  所以別說這兒,他連京城發掘過幾座墓葬都沒個數,何況還是遼代的?
  但他驚詫的不是這個,而是陳國公主與附馬合葬墓……剛說王公墓,這不是王公墓是什麽?
  關鍵的是那處水庫的地形,和《撼龍經》裡說的一模一樣:
  高水一寸即是山,低水一寸水回環。

  水纏便是山纏樣,纏得真龍如仰掌。

  ……

  再看具體地形:墓在哪他不知道,但那麽大一口水庫,他想看不到都難:數道河流,蜿蜒環繞,注入湖中。

  再往兩邊看,水庫兩端還有數座小山丘,不出意外,沒修水庫之前,那一塊是一道帶段丘陵,水流繞著丘陵,繞了好多個“S”型……每一道彎,不都像是蜷曲的掌心?

  也就等於一處龍穴……

  不是……這不對勁。

  自己之前基本沒接觸過風水和堪輿,只是為了研究那塊羅盤,才順帶著研究了一點,至多也就了解了個皮毛。

  不能隻憑著這麽點皮毛,就能找到大墓了?
  仔細一想,李定安不由失笑:哪有這麽容易?

  水庫南北長有兩公裡,南北還有山丘,總體長近四五公裡,在四五公裡的范圍中找一座墓,依舊不好找。

  再者,遼與北宋並立,那時候的風水學才是起步階段,沒那麽多的加密手段。

  放明清兩代的墓試試?
  丘陵南北長五公裡,以風水學的說法,龍脈脈氣又能廷十裡,加起來就是十公裡。

  流派又多,算法又雜,如果匯總一下,感覺這方圓十公裡哪兒都是龍穴。但沒秘傳的口訣和算法,伱知道哪個是凶,哪個是吉?

  一不小心就給人埋錯了……

  算了,乾正事吧。

  李定安搖搖頭,又往四處打量:“左局,牆基在哪?”

  左朋來到懸崖邊,往下指了指:“在這!”

  李定安探頭一看,好家夥:懸空寺?
  懸邊有一條斜道,曲折向下,之前估計有石階,但年代久遠,只剩一條亂石道。

  不但陡,還極窄,寬不足一米,兩個人並肩都夠嗆。

  再往下,大概十多米,有一塊突出的岩石,長有十一二米,但依舊很窄,也就三米左右。

  仔細再瞅,岩台上的殘存的石基,及一些磚瓦。

  但離這麽遠,看不出什麽,且處於水平面,連岩台上面刻的什麽字都看不清。

  “左局,峭壁上刻的什麽?”

  “只有皇統四年,其它的太模糊,已無法辯認!”

  “有沒有發現遺物?”

  “除了牆基和磚瓦殘片,再沒有發現!”

  “具體點!”

  “牆基是石基,隻比岩台高一點點,磚與瓦都是黃泥燒製……”
    “沒有紅瓦?”

  “沒有!”

  “有沒有瓦當?”

  “也沒有!”

  左朋想了一下,“當時倒是想過,可能岩台斷裂,廟宇隨岩台崩塌,被埋到了山下,但一是覺得沒什麽價值,二是山上落石太多,危險系數太高,就沒有發掘……”

  只是深山中的一座孤廟,這裡也不是什麽宗教聖地,附近更沒有什麽大城,自然也就沒有研究的價值。

  不過可以聯想一下:金熙宗時建成,當時應該是道觀,所以刻有“皇統四年”(金熙宗的年號)。到了元朝,蒙族牧民遷徙至此,改成了喇嘛廟,所以會供奉朱古錢。

  到了明代哪一朝,可能又被改成了道觀,所以有八寶紋的瓦當,然後到了清,又被改成了喇嘛廟……牧民祖上塔布囊的羅盤和銅錢,應該就是喇嘛敬獻……再之後,岩台斷裂,廟宇被埋……”

  “對,這樣推斷最合理!”

  “只是推測,最好還是下去看一看!”

  李定安瞅了瞅,“石道太陡,崖又太深……等兩天吧,等老馬騰出人手後在山頂打個安全樁,我再下去看看!”

  “麻煩李老師!”

  “應該的……”李定安點點頭,“還有什麽?”

  “基本就這些……哦對……”

  左朋一拍額頭,“還有祭壇!”

  “去看看!”

  ……

  離的還挺遠,廟址在山頂靠南,祭台在山頂正中,相距有兩百多米。

  山頂很大,也很平,宛如平地,有裸露的岩層,卻沒有亂石,有的地方甚至鑿的很平,明顯是人為。

  值被很茂盛,有雜草,有灌木,有菇類,還有幾株枯萎的燕麥苗和青稞。

  “有人在山頂種過地?”

  “種過,估計就是當時留下來的種子,但年代已不可考……”

  李定安點點頭:“但收成肯定不怎麽好!”

  “確實。”

  因為缺水……

  說著話,兩個人走到了台頂。

  左朋用腳蹭了蹭,露出一塊石基:“李老師,就是這!”

  你管這叫祭壇?

  一塊長方型石台,長有兩米左右,寬一米多,撐到頭三個平方,別說祭壇,說是祭台都夠嗆,至多也就是張祭桌。

  上面全是板結土,長滿了雜草,還有一株冬青,說明石基上有孔。

  李定安蹲了下來,撿起了塊石片刮了刮上面的土。

  石面相對平整,沒有字,也沒有紋路,但有好多拇指大小,但排列不一的石坑。

  而且很深,足有五六公分。

  李定安看了一陣,又站了起來。圍著石台轉了幾圈之後,又看了看天空。

  “有點像是……天文台?”

  “觀星用的!”

  “對!”

  李定安用石片劃了幾下,“這三個坑連一塊,就是危宿,這兩顆星是虛宿,這四個星是女宿……”

  左朋有點迷茫:“二十八星宿?”

  “對……但星圖好像不全,而是這觀星台著實有點小,感覺看不了什麽!”

  “不小!”左朋又在旁邊踢了踢,“李老師,這邊還有!”

  還有一塊,還一模一樣大。

  左朋又往下踢:“旁邊也有……總共二十八塊,圍著山頂中央建了一圈!”

  李定安愣了一下,不知道說什麽。

  剛還說這觀星台小?

  如果照這個距離算,半徑三十米以上,面積近三千個平方?
  京城的古觀象台才多大?

  暗暗驚詫,李定安蹲了下來。

  沒錯,一模一樣,密密麻麻的坑眼,隨便一連,就是一座星宿。

  沒跑了,就是觀星台,二十八塊加一起,星座肯定不會缺,只會多。

  就是不知道為什麽把坑鑿這麽深?
  感覺像是插過什麽東西,比如杆,比如旗。

  瞅了半天,感覺沒什麽頭緒,李定安直起腰:“左局,這就是你說的八卦?”

  “不是這個……八卦在這!”

  左朋往裡走,也就五六步,指著腳下:“李老師,你看!”

  是一塊圓型石基,稍小點,直徑約一米。

  上面沒有坑,但中心有字,仔細辯認,好像是“艮”?
  八卦之一,山卦?
  字在石盤正中間,沒有卦象,甚至連線條的痕跡都沒有。

  可以確定,不是風化或磨損而消失,就是沒刻。

  “再有沒有?”

  “正對面還有一塊!”

  左朋又往前走,這次有點遠,足足走了五十多米。

  依舊是一塊圓型石基,與之前那塊差不多大小,上面也有字跡,好像是個田?
  八卦中沒這一卦,不論是先天還是後天卦,都沒有。

  仔細再看,石基磨損的比較厲害,上下應該還有線條。

  估計是個“申”字。

  八卦中依舊沒有這一卦,只有“坤”。

  但以方位推斷,艮卦與坤卦相鄰,不可能跑到正對面?
  反正很奇怪……

  李定安左右瞅了瞅:“還有沒有?”

  “還有一塊,字倒是很清晰,但碎成了好多塊,當時就清理了。”

  “什麽字?”

  “申!”

  嗯,又是一副坤卦?
  不應該啊?

  “位置在哪?”

  “在這!”左朋的腳往多踏了一步,“和這塊‘田’挨在一塊?”

  “確定是申?”

  “確定!”

  這就奇怪了。

  看著不像八卦,反倒有點像二十四山向?
  也就是堪輿學中的二十四方法,分別用四卦、八乾、十二支表示,其中就有“艮”、“坤”、“申”。

  恰好,“艮”在坤對面,“申”在“坤”旁邊,而且只有字,沒有什麽卦象……

  嗯……不對?
  二十四山向……

  李定安猝然愣住,險些噴出一口老血:這哪是什麽八卦?
  也壓根不是觀象台……

  這特麽是羅盤……山頂這麽大的羅盤!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