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1983小海島,從養殖大戶開始》第414章 新房驗收
   第414章 新房驗收
  第二天。

  李多魚睜開眼時,太陽已經非常刺眼了,周曉英和小圖圖也早就已經起床。

  昨晚聽曉英講,最近擔擔島小學和陳家村小學正在商量並校的事,她們這些老師都比較忙。

  起床後,李多魚穿著一件背心,一條短褲來到庭院,伸了伸懶腰,結果一陣風吹過來,居然已經有些涼意了。

  沒想才一天的時間,擔擔島好像直接入‘秋’了,像他們這種南方,並沒有秋天這種概念,就是早晚有些溫差,大中午依舊熱得要命,尤其秋老虎來的時候,更容易中暑。

  李多魚蹲在石條那裡刷牙時,隱約能聽到海面傳來的號子聲。

  “唷嗬唷,

  唷嗬。”

  李多魚循著聲音望去,眺望過去了,發現有人在離岸邊不遠的地方打樁。

  看到那艘熟悉的漁船後,李多魚立馬就知道打樁的人是誰了。

  這玩意的出廠價卡得非常死,每噸至少要七百塊,單鋼筋加上運費,就去了四千塊。

  又到了漁民最忙碌的季節了。

  “起碼要一兩萬吧。”

  鐵門是開的。

  海洋生物該生的,已經生完了,身體被掏空後的它們,大多數都忙著長膘。

  走兩步路,來到了新房那裡。

  可入秋後。

  說實在的,這麽多人一起養海帶,李多魚覺得當年在大領導面前吹的牛逼,總算實現了點。

  李多魚簡單吃了個早餐。

  聽小舅陳冬青講,由於去年養殖海帶的,大多都掙到錢了。

  325#和425#水泥的價格,每噸的價格是80塊和90塊。

  因為這時候,大多數海洋生物都忙著抱仔,身上的營養都輸送給了下一代,導致味道沒那麽好。

  去年,他們村海帶的養殖面積是五百畝左右,今年直接翻到了一千畝,隔壁的陳家村也有三百多畝。

  李多魚看了眼牆上掛著的日歷本,不知不覺都已經十月中旬了。

  而單單這幾項加起來,就要八千多了,另外還有紅磚、瓷磚、白灰、玻璃等等。

  蓋房子的這段時間,都是阿爹在幫忙,連蓋房子的花費,也是二哥在跟曹師傅在對帳。

  阿娘和小圖圖,還有小胖墩、張琳、張芸,他們都在新房子這裡。

  其實,這房子除了前期設計,購買建築材料外,李多魚還真沒怎麽操心。

  而建築材料比較便宜的,就是碎石和河沙,可用量也挺大,運費擺在那裡,平均下來也不便宜。

  單單小舅登記的數據,今年下沙村海帶養殖面積,直接翻了一倍以上。

  再過一個多月。

  就不一樣了。

  其中運費就去了將近五百多塊。

  由於,擔擔島去年養海帶的都賺到了大錢,今年特別多村民跟著一起養。

  “那應該有。”

  見李多魚來了後,大舅媽羨慕道:“多魚啊,你這個房子建的真是全島最漂亮的,比王大炮家要好看多了,花了多少錢啊。”

  不過,距離打造一流品牌,把海帶做大做強,依舊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比如螺紋鋼,一共買了將近五噸半,一開始還不肯賣給他們,後來還是找趙甲路幫忙的。

  到現在,李多魚就只知道一些大頭消費。

  張師傅這兩年的生意非常好,再加上他們打的樁特別穩,找他們團隊打樁的養殖戶特別的多,現在要請他們,還得提前一個月預約。

  整個尚峰鎮的海帶養殖面積加起來,一共有四千多畝。

  而這也是禁漁期為啥會選這幾個月的原因。

  阿娘拿著畚箕和掃把打掃著衛生,李浩然和張琳也在一旁幫忙,小圖圖也抓著一根掃把,不知道是幫忙還是在搗亂。

  除了他們外,大舅媽,還有一些親戚也都有來幫忙,主要是幫忙清理裡面的建築垃圾。

  水泥差不多是三千五。

  搞地基就用掉了一大半水泥,外加第二層倒板、砌牆、鋪設庭院,全部加起來一共用掉了600袋水泥。

  且冬季氣溫本來就比較低,肉質腐爛的速度較慢,秋冬季也沒有赤潮,吃海鮮也不用擔心拉肚子。

  李多魚發現,在這個年代最便宜的就屬人工了。

  說起來,夏季反而是沿海漁民的淡季,除了魷魚和海蜇外,並沒有太多的海產品可以捕撈。

  李多魚皺眉思考了下:“曹師傅,還沒跟我對帳,還不知道多少錢。”

  秋冬兩季,則是海鮮最好吃的季節,什麽梭子蟹、帶魚、生蠔,各種貝類都是最肥的時候。

  曹師傅加他那兩個徒弟,頭頭尾尾幹了大半年,人工費還不到兩千五。

  李多魚粗略算了一下。

  如果再加上大廳的沙發、電視櫃、還有每個房間的床椅和櫃子,還有冰箱和洗衣機。

  這棟房子全部做好後,至少要三萬塊這樣。

  現如今,他的房子在擔擔島屬於一枝獨秀的那種,因為全島就他一戶有貼外牆瓷磚,還用上了推拉的大玻璃。

  遠遠看過去,那戶有貼瓷磚的,就是他們家。

  庭院中間鋪設了水泥路,直接連接到台階進門台階那裡,左側留了一塊空地,用來種菜種花都可以。

  右側則搭建了幾間柴火間,專門用來存放各種柴火和各種漁具。

  一樓有個寬敞的大廳,大概有四五十平這樣,旁邊就是廚房,到時候,十多個人在這裡吃飯都沒有問題。

  李多魚在一層做了一間臥室,是專門給阿爹阿娘他們留的。

  他們要是有打算過來住的話,這一間就留給他們,要是不想過來住,那就乾脆改成客房,以後大哥大嫂回來也有個地方睡。

  李多魚覺得,阿爹阿娘大概率不會過來住,老李只是想蓋新房,可真正住起來的話,估計還是更喜歡自己的老屋。

  這一點,李多魚也一樣,這棟新房子蓋好後,他並沒有特別激動,反而有點舍不得舊房子。

  到了房間後,李多魚簡單查看了下建築工藝,發現曹師傅的手藝是真的好。

  每塊磚都對的很整齊,細節處也做的非常好,也不能說這個年代的師傅都特別好。

  只能說曹師傅這個人口碑在這裡,加上他一開始就說了,要把他這套房子做成標杆。

  打一開始,每個環節都是嚴格把關的,工藝不達標的話,直接重新做。

  李多魚拿了把木尺量了好幾個位置,牆面幾乎都是垂直的,並沒有傾斜。

  不像前世,那些裝修公司,一門心思就想著從業主手裡賺錢,尤其是熟人。

  有句話怎麽講的,哪怕再好的朋友,請他過來裝修的話,最後都會搞到不歡而散。

  第二層有個小廳,和三間臥室,主臥李多魚和周曉英住,一間次臥給長大後的小圖圖住,另外一間則是留給小榕的。

  要是她哪天帶個對象回來的話,就她那間小屋子,兩個人真的沒法睡。
    現在屋裡面什麽都沒有,看起來空蕩蕩的,而李多魚覺得這個一百平是真的大啊。

  前世他兒子買的那個房子,產權面積也是一百平,可扣掉公攤後,實際面積八十五平不到,足足少掉了一間房。

  天台的空間挺大的,可以用來晾曬魚乾、衣服,這裡還設了個神龕,專門祭拜媽祖娘娘。

  還有個將近兩立方的貯水池,鋪設鐵管到水井那裡,沒水的時候,直接啟動抽水機,就可以把井水抽到這裡來。

  在李多魚驗收新房時,得知消息的曹師傅也趕過來了。

  “李主任,這房子還滿意吧。”

  李多魚一臉笑容,“非常滿意,還是曹師傅的技術好啊,這段時間真是辛苦你了。”

  說完,李多魚從口袋裡掏了個大紅包出來,遞給了曹師傅。

  “這可使不得。”

  曹師傅把紅包給推了回去:“說真的,我也是第一次蓋這種大房子,你肯把這個房子給我試手,我已經非常感謝了,哪好意思收你的紅包。

  認真來說的話,我應該給你紅包才對,那個打地基和倒板水泥,還是你教我的。”

  見曹師傅堅定拒絕,李多魚也沒有強行再把紅包給他。

  曹師傅感慨道:“你這房子蓋好後,好多人都跑來問我,這套房子的造價,我說給他們聽後,全都給嚇跑了。”

  李多魚道:“不用著急,再過幾年,說不定大家就都有錢了,到時候,你想蓋都蓋不完。”

  曹師傅笑了笑。

  對現在的李多魚來說,每年賺個幾萬塊錢確實不難,可對普通漁民來說,他們連漁船都沒有,哪有錢去蓋新房子。

  然而,曹師傅完全沒有想到,因為他幫李多魚蓋了這套房子的緣故。

  未來的幾年裡,整個尚峰鎮,乃至縣裡面,來找他蓋房子的有錢人絡繹不絕,他的工期甚至都要排到兩年以後。

  因為來拜訪李多魚的,大多數都是有錢人。

  看完房子後,李多魚本想直接去鎮上,跟陳書記先碰個頭,沒想到了碼頭後,這才發現遇上了天文大潮。

  避風港的泥沙底都露出來了,他的釣魚船和舢板船全都在那邊趴窩,客船也暫時沒法停靠。

  遠遠望去,隱約可以看到,李多魚那些吊在灘塗養殖的生蠔都露出了水面。

  碼頭那邊聚集了不少要去鎮上趕圩的人,不單有下沙村的,還有陳家村的。

  大多數村民去趕圩都不怎麽帶錢,而是背著各種魚乾去的,到時候,魚乾賣的錢,直接買其它東西回來。

  有個外號“白豬”的中年人,是陳家村那邊的,他的全名叫陳白術(zhu)。

  白術是一種中藥,可島上很多人都不懂,於是大家直接叫他“白豬”。

  李多魚還真認識這個人,不論是現在,還是前世,這人都非常的低調和客氣。

  專門販賣各種海洋中藥材,有海馬乾、鮑魚殼(石決明)、海螵蛸、魚腦石等等。

  不知道市場行情的漁民,經常笑他,這些東西哪有人要啊。

  可陳白術總是笑笑:“賺點小錢,養家糊口。”

  只有李多魚知道,這人賺的並不是小錢,這人極有可能是島上萬元戶統計裡的漏網之魚。

  “李主任,要不要抽根煙。”

  李多魚笑笑:“不用了,伱賣這些藥材,應該很掙錢吧。”

  “賺什麽錢啊,都是些小本生意,勉強養家糊口。”

  李多魚覺得這人挺有趣的,便蠻說道:“我認識榕城商品經銷公司的安經理,你想不想認識他?”

  陳白術愣了會,隨後毫不含糊地說道:“想,當然想,做夢都想。”

  “有機會的話,介紹給你們認識。”

  “真的太謝謝您了,李主任,我都不知道該怎麽感謝您。”

  陳白術到現在都覺得像是在做夢,他其實不缺中藥材,缺的是銷售渠道。

  改開後的這些年,他賣各種海裡的中藥材,確實賺到了不少錢,可他怕被人學了去,也怕被親戚借錢。

  哪怕賺到錢了,也都不敢吱聲,家裡吃的也都很差。

  還有賣中藥材真的也挺辛苦的,他並沒有渠道,全都是靠自己的腳跑出來的。

  一趟出去就要十來天,就跟那些赤腳醫生一樣,他也是挑著中藥材到處跑,碰到藥店的話,就一家家問過去。

  有時候,為了去村裡面賣藥材,走個兩三天都是常有的事,睡破屋子,住土地公廟,都是常有的事。

  他老早就想跟有銷售渠道的大公司合作了,結果人家根本就不搭理他,連個名片都沒拿到過。

  好不容易從二哥手裡買了張,結果電話打過去,沒想遇到了騙子,反被騙了一百多塊的藥材。

  比較意外的是,李多魚在碼頭這裡碰到了李清光這小子,他帶著一個鐵架子、瓶瓶罐罐,還有一堆木炭以及生蠔。

  李多魚瞥了眼,就知道他要去幹嘛了。

  見到李多魚後。

  李清光笑著打招呼道:“哥,你也要出門啊。”

  李多魚道:“我要去一趟鎮委。”

  有時候,長大就是一瞬間的事,沒記錯的話,清光今年十七歲了,再過一年就成年了。

  去年看他的時候,還特別像孩子,身上全都是孩子氣,可這趟回來後,發現李清光這小子嘴上的胡須明顯變多了,整個人看起來成熟了許多,聲音也跟著變了。

  “最近烤生蠔生意怎麽樣,有沒有賺到錢了沒?”

  李清光咧嘴笑道:“還行,這幾個月,我已經賺了兩百多塊了。”

  “那挺厲害的,我還挺擔心你做生意會虧錢。”

  李清光尷尬撓著頭。

  “這段時間,我都有好好上夜校的,嫂子有教我數學,現在兩位數以內的加減,我可以直接口算了。”

  “這麽厲害啊。”

  “不信,你考我看看。”

  李多魚皺眉思考了下,生蠔一斤十二塊錢,我買十二斤,總共多少錢。

  李清光瞬間愣住了。

  “十二加十二等於二十四,再加十二等於三十六.”

  算到後面,李清光亂掉了,苦著臉道:“哥,我沒做過那麽大的生意,再說一斤生蠔怎麽可能賣十二塊錢。”

  李多魚笑道:“那十二塊生蠔,買十斤總會算吧。”

  李清光笑道:
  “這個我會,一百二。”

  “那你不要一次性賣十二斤,拆成兩次賣,一次十斤,一次兩斤。”

  李清光恍然大悟:“我算出來了,是不是一百四十四。”

  李多魚點點頭:“沒錯。”

  “哥,你這個算法好厲害啊,以後再碰到大錢,我就會算了,不用再被對方嫌棄了。”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