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老子就是要當皇帝》第355章 遷都金陵
  第355章 遷都金陵
  因為一場暴雪,迫使楚軍不得不停下來了大規模的軍事行動。

  攻佔金陵城後,原本打算南下前往溧水方向的第六師以及原定東進前往鎮江的第一師都不得不停下了步伐。

  不過有的也有失,趁著下雪的這幾天惡劣天氣裡,第一師和第六師也進行了難得的休整和補充。

  要知道,東進各部隊,尤其是第一師和第六師作為主力已經是連續苦戰數月,經過中途也就會有休整和補充,但是總歸是狀態已經不如巔峰了。

  趁著這幾天下雪,陸軍部隊把一部分剛抵達前線的新兵補充給了第一師和第六師,使得這兩支主力部隊重新恢復到滿員狀態。

  裝備上,也是分別給這兩支主力部隊補充了部分槍炮以及盔甲刀劍長矛等。

  之前作戰的過程裡,別看楚軍連戰連勝,和明軍比起來傷亡也非常小,但是總歸是會有傷亡和裝備損失的。

  金陵城戰役裡,作為主攻部隊的第六師由於主要作戰區域是在城內,主要的戰鬥方式也是近距離混戰為主。

  這種情況下,楚軍的槍炮優勢也就比較難發揮出來了,因此總體傷亡對比以往的戰鬥還是比較大的。

  一場金陵城戰役下來,第六師陣亡了將近兩百人,又有三百多人受傷。

  而之前的一系列中小規模的戰鬥,安慶戰役,湖口戰役,再加上當時第六師作為主攻的九江戰役。

  前後加起來,實際上第六師已經陣亡超過千人,受傷人數則是在兩千人以上,總傷亡人數超過三千人。

  而第六師戰前一共也就一萬四千多人而已。

  之所以還能持續保持戰鬥力,人員也沒有太大的缺額,那是因為後方持續有訓練完成的新兵抵達前線並補充到第六師。

  金陵戰役後,第六師就一口氣補充了超過一千人的新兵,重新恢復了滿員狀態。

  除了人員外,其實需要補充的更多的還是武器裝備以及其他各類物資。

  其中就補充了十多門的火炮,主要兩斤半野戰炮和五斤野戰炮,火炮的損失原因多種多樣,有些是因為炸膛,有些是因為戰況緊急,炮兵們不顧炮管壽命采取了極端的高強度長時間急速射,導致炮管壽命急劇降低到臨近報廢。

  還有則是被敵軍襲擊破壞,要麽乾脆就是行軍的時候炮架受到損壞無法機動而掉隊。

  這些損失或已經受損需要修理的火炮都是需要一一補充,替換的。

  火槍以及盔甲,長矛這些單兵武器就更不用說了,損耗率更大。

  基本一場大規模戰役下來,相當多一部分單兵裝備要麽遺失,要麽遭到徹底破壞無法維修,還有部分武器則是需要修理,尤其是冷兵器在大戰過後,需要修理的比例更高。

  最後還有一大類需要補充的物資就是騾馬。

  楚軍的行軍強度還是比較高的,而高強度的行軍的關鍵不是人,而是騾馬。

  不管是火炮還是彈藥糧草,又或者乾脆是士兵身上的單兵裝備,這些都是需要馬車來運輸的。

  而拖拉馬車的騾馬就成為了軍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但是騾馬它不僅僅吃得多,耗費大,而且耐力也遠不如人,持續高強度行軍的時候,騾馬的損耗可是不小。

  第六師之所以還能夠在東征的過程裡,之所以還能一路保持高機動能力,可不是因為戰前準備的騾馬太強悍,而是因為第六師一邊打仗一邊征用當地騾馬。

  其中光光是第六輜重團就在一路上,先後強製性征用了超過一千匹騾馬,而這基本也意味著,第六輜重團在路上損失了超過一千匹騾馬。

  這還僅僅是一個第六輜重團而已,第六師的其他部隊也是先後征用了大批的騾馬以維持部隊裡的騾馬數量,以確保機動能力。

  全部加起來,第六師一路上估計都征用補充了超過三千匹的騾馬。

  然而哪怕如此,等第六師殺到金陵城的時候,騾馬的缺口依舊非常大。

  這一次趁著休整的時間,後勤部從城內以及周邊地區搜刮了大幾百匹騾馬重新補充到第六師。

  第六師在補充人員和槍炮以及騾馬還有彈藥以及其他物資等等。

  第一師,兩個獨立臼炮團也同樣如此。

  倒是第一近衛師這邊可以稍微放緩一二,因為按照作戰計劃,第一近衛師後續將會駐防在金陵城裡。

  一方面是作為戰略預備隊,另外一方面也是為了駐防金陵城,彈壓周邊地區。

  同時也充當金陵城這邊沿江炮台、要塞的駐防部隊,配合海軍阻擋明軍水師沿江而上。

  話說楚軍攻克金陵城後,明軍水師雖然臨時退卻了,但是第二天卻是再一次重返金陵城外的長江江面上,並對金陵城沿江地帶,尤其是碼頭港口位置進行了炮擊,直接把當地的港口碼頭打了個稀巴爛。

  甚至一度闖到了大勝關區域,嗯,這裡也是楚軍海軍目前駐防的營地。

  這讓海軍那邊氣急敗壞,差點沒忍住直接衝出去和明水師艦隊來個大決戰,但是最終還是被明軍水師中的嫡屬於鄭芝龍船隊裡的好幾艘大船給鎮住了,只能嘴上叫嚷著,但是也沒敢殺出去……

  但是江防也不能沒有啊,既然海軍靠不住,那麽軍方自然也就需要想其他辦法,比如說建設江防炮台。

  因為江防緊迫,所以陸軍那邊直接就把直接攻打金陵城的多門十四斤攻城重炮,再加上部分九斤野戰炮部署到了閱江樓外的沿江地帶,構築了初步的閱江樓炮台。

  這一段長江江面只有一千多米,采用九斤和十四斤的火炮完全能夠進行有效封鎖。

  如此,才算是初步扼製了明軍水師沿江而上的情況。

  不過炮台光有火炮也不行,也需要一定的守備部隊,免的敵人直接登陸從地面進攻炮台,因此,第一近衛師在閱江樓炮台也派遣了一個團進行駐防。

  總體來說,第一近衛師後續的任務比較輕,因此補充序列也是排在了後面。

  而當部隊進行休整和補充的時候,大楚帝國也是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期。

  十月二十日,風雪之日。

  羅志學在城外的雨花台指揮部裡下旨,即日起正式遷都應天府,以應天府為京師。

  正式遷都應天府金陵城,這是大楚帝國歷史性的一步,這意味著大楚帝國已經從一個局限在湖廣地區裡的小地方政權,正式成為了佔據華夏半壁江山的大型政權。

  這是大楚帝國從湖廣走向全華夏的重要一環。

  為此,在下士正式遷都後,羅志學還在十月二十五日,金陵城東郊的天壇裡進行了祭天,舉辦了一系列的正式儀式。

  這些儀式說起來也沒啥實際用處,反而還耗費人力物力,但是卻又是一個王朝崛起的過程裡不可或缺的,因為這代表者正統性。

  當代人,尤其是讀書人人家就認這個。

  哪怕是大楚帝國內部的文武官員們,也認這個。

  不正兒八經搞個祭天之類的儀式,總感覺自己還是一群流賊土匪……

  不過各種儀式搞完後,羅志學卻是沒有入住金陵城裡的宮城。

  那地方早就被廢棄了,在楚軍殺到之前就已經只剩下殘垣斷壁,滿地荒草,完好的建築就沒多少了。

  如果是修繕的話,基本上和重新修一個皇宮也沒什麽區別了,工程量太大,而且短時間內也不可能做到。

  經過朝議後,初步決定在明廷宮城的舊址上進行重建皇宮,不過這個重建時間少說也得好幾年。

  在這之前,羅志學將會暫時以金陵城內保存比較完好的園林建築,也就是魏國公府為行宮。

  之前有人提議暫時以宮城西南角的內守備府為行宮的,然後被羅志學一個眼神給瞪回去了。

  雖然羅志學對住的地方其實不太挑起,帶兵打仗的時候帳篷也好,野外的寺廟,民宅也罷,羅志學都沒什麽問題。

  但是吧,這行宮可不是他一個人住啊,這後頭陸續趕來的一群后宮嬪妃也會到這裡住啊。

  而內守備府以前就是南京鎮守太監住的地方……

  怎麽說呢,住這地方,羅志學覺得別扭。

  自己好端端一個皇帝,住太監的地方像什麽話……

  委屈誰也別委屈自己,於是乎羅志學把金陵城內保存完好,沒有遭到太大戰爭破壞的大型府邸挨個看一遍後,直接選擇了魏國公府作為自己的行宮。

  歷史上弘光帝之所以住這地方,而不是選擇魏國公府這種高大上的園林,那是因為弘光帝是魏國公等人聯手把他抬上去的,只要腦子沒壞,他就不可能去搶人家魏國公府的府邸……

  再說了,他也沒實權,想搶也搶不著。

  不過這些問題對羅志學來說通通都不存在,如今金陵城內的各種權貴士紳們,除了之前就暗中投誠的少數官員,比如李元魁外,其他人,有一個算一個全部都被殺或逮捕了。

  其中自然也包括了魏國公一家子。

  攻克金陵城,光是侍郎級別以上的高官,就或殺或抓了一打之多……其他的什麽公啊侯啊又或殺或抓了一打……

  其他什麽高官士紳之類就更多了。

  這種情況下,城內應該是沒人會對羅志學要下榻魏國公府說三道四的。

  十月二十七日,羅志學正式下榻魏國公府改建而來的行宮。

  之所以還拖了這麽些天,自然是需要給入城部隊留下整頓城內頑抗分子的時間。

  金陵城作為明廷的前首都,陪都,擁有巨大的政治影響力,並且城內生活居住著眾多的明廷的達官貴人們。

  可以說,城內心向明廷的權貴士紳,乃至普通大戶甚至普通讀書人們是多不勝數。

  而對這些人,大楚帝國在其他地方,往往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要你老老實實交稅,不公然反叛,服從大楚帝國的各項規矩,那麽大楚帝國的人也不管你。

  但是金陵城不一樣,這地方是即將作為首都使用的。

  羅志學也好,一票大楚帝國的官員們也好,可不放心自己和一群心懷明廷的明廷遺老遺少們住在一起。

  於是乎,大規模的肅清整頓也就不可避免的了。

  先是東城區和北城區,然後是對整個城區進行了大范圍的肅清後,等整頓完畢之後,羅志學才正式入城並下榻魏國公府。

  其他各臣子們,也是陸續入城並下榻分配給他們的府邸。

  後續一段時間裡,大批大楚帝國的官員將士們的家眷,也會陸續從武昌、襄陽等地遷移到金陵城來。

  從此以後,金陵城將會成為大楚帝國新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