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亮劍之軍工系統》第1373章 實驗
  第1373章 實驗
  岡村寧次的目標很明確,就是陽原通道。

  岡村寧次的想法很簡單,派出一支部隊從太行山秘密穿插,這支部隊因為沒有充足的補給,進攻大同這座城市或許實力不足,但繞到陽原通道的另一端切斷大同和陽原的聯系還是能做得到的。

  然後,空降部隊及航空兵為其提供增援,另一面的正規軍同時進攻陽原,這樣就能快速佔領並控制整個陽原通道。

  至於八路軍布設在南北兩道山脈裡的主力團……如果帝國軍隊的兵力已經在陽原通道展開甚至還修複了公路和鐵路,那就在陽原通道這個平原上跟八路軍狠狠的打一仗吧!

  岡村寧次相信,在平原上帝國軍隊不會輸給八路軍,尤其是那些從山上下來的八路軍……從山上下來的八路軍就意味著他們沒有坦克沒有半履帶裝甲車甚至連大口徑榴彈炮都沒有。

  對於這樣的敵人,如果帝國軍隊還是無法戰勝,那這仗也就沒有打下去的必要了。

  接下來,如果陽原通道順利掌握在帝國軍隊手中,這時再進攻大同甚至分出一部去夾攻雁門關就沒太大的問題了。

  岡村寧次原本打算直接用空降部隊空降到陽原通道的另一端執行這個任務的,但無奈帝國的空降兵實在難堪大任……自從上一回空降部隊被打得潰不成軍後岡村寧次對空降作戰就有心理陰影不太相信空降兵了。

  更何況,八路軍在大同附近很可能還有機械化部隊……半履帶汽車可是空降部隊的克星,在這情況下把部隊空降到八路軍的防禦圈內幾乎就是讓他們去送死。

  然後岡村寧次就著手進行這個計劃了。

  岡村寧次安排兩個大隊的兵力實施穿插,這兩個大隊的鬼子幾乎將附近百姓的騾子、驢、馬、牛等搜刮乾淨,其中尤其是騾和驢,它們體積較小很適合在狹窄的山路裡穿行。

  用畜力的另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充作口糧:騾驢等背上可以駝著糧食駝彈藥,等糧食或彈藥用完了就可以把它們殺了吃,可以說是一舉數得。

  為了保證不暴露行蹤,岡村寧次要求這支穿插部隊所過之處碰到的所有華夏人都得滅口……這雖然不能完全封鎖秘密,但至少可以降低情報傳到八路軍耳中的概率。

  在岡村寧次做進攻陽原通道準備的時候,王學新的建設也在穩步推進。

  因為第一架VS300的測試進行得很順利,加上八路軍又急需使用直升機,因此一周後VS300五型就投入了批量生產,產量是一個月三十架,平均每天一架。

  這其實不能算真正的“產量”,因為主要部件也是最耗時的發動機是從鷹醬那進口的,而且一架VS300V還要用到四台發動機。

  八路軍所謂的“生產”更像是“組裝”,如果正兒八經的從發動機生產開始計算的話,一個月能有兩三架的產量就不錯了。

  不過這也是沒辦法的事,航空發動機這玩意可不是想學就能學得會的,它對材料和技術的要求比汽車發動機要高太多了。

  由蘇欣負責的防空導彈也漸漸成型:計算機、基站與雷達都已改造完成並成功的做過兩次定位運算。

  讓王學新感到意外的是,使用了四氫吠喃加鋁粉固體燃料的防空導彈的速度遠超王學新的估計:它的時速不是800公裡,而是2100公裡。

  (注:使用這種燃料的紅旗61最大時速達3馬赫,也就是時速3672公裡)

  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它攔截目標的成功率……防空導彈對目標的相對速度越大就意味著能在更短的時間內追上它,而敵人飛行員在這麽短的時間內根本就沒時間反應並改變飛行狀態。

  這其中要確定“定位成功”還是一件麻煩事,當時蘇欣準備了幾十個炮兵觀察員用人工觀測法實時記錄時間和飛彈數據,之後多組數據一對照……的確有出入,但估計大多都是炮兵觀察員人工計算精度不高造成的。

  所以,直到現在也無法確定定位系統是否準確也不知道它的精度有多少,因為在這時代沒有任何設備能夠證明它準確或不準確。

  蘇欣只能給出一個模糊的答案:“應該準確,與炮兵觀察員計算出的數據出入不大!”

  王學新沒有多想,當即下令進入下一階段也就是攔截實驗……想要知道定位是否準確似乎就只有一個辦法,就是看能不能準確擊毀靶彈,戰爭就是這麽現實,不管白貓黑貓,能抓到老鼠的就是好貓。

  實彈測試王學新依舊沒去。

  按常理說,這可是華夏防空導彈的首發試驗,這麽具有紀念意義的大事王學新應該參加。

  然而這是戰爭年代。

  戰爭年代一切考慮的都是作用、價值、利益而不是拍個照打個卡紀念。

  王學新親自參加這個測試有什麽作用有什麽價值或者對八路軍有什麽價值嗎?

  完全沒有,就是去看一看而已。

  後來王學新才知道,他雖然沒去但參謀長去了……王學新這個項目的研發總部很感興趣並持續保持跟進。

  首長是這麽說的:“用飛彈搞防空?這個想法很好嘛!如果能成功,那就是咱們的獨門武器喔!防空炮全可以省嘍,就是不知道小東北這家夥有沒有這能耐!”

  實驗的結果讓王學新很滿意,三發兩中。有一發沒能擊落靶彈很可能是因為突然出現強風導致距離突然增大近炸引信太早爆炸的原因。

  這是近炸引信的缺陷。

  實際意義上的導彈應該使用複合引信,也就是用計算機與雷達結合計算目標的距離決定是否要引爆而不是像近炸引信一樣單純的計算距離是否增大。

  但此時的八路軍還沒有能力研發這種計算機同時也無法將電子管計算機裝進導彈,於是只能用近炸引信湊合著用。

  身上利源指揮部的王學新在收到實驗成功時腦海裡想的其實不是防空飛彈,在有系統加持的情況下,這玩意的成功只是時間問題。

  當時王學新考慮的是……現在這情況,收復太原的時機是不是已經成熟了?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