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帶著系統來大唐》第2268章 市場經濟不封關(第二更)
  第2268章 市場經濟不封關(第二更)
  李易說完,站在屏幕旁邊等,擺弄著手上的教學棒。

  他隻負責出主意,他今年的重心不在東北。

  有了突發事件,或許可以利用一番。

  當地鴨綠江和浿水的地方,說是大唐的,大唐沒有兵和行政人員管。

  無人管不代表沒有人生活,有人在那裡種地什麽的不用繳稅。

  想來挺亂,有人搶劫,找不到官府。

  這回派人過去,跟其他的地方連成一條線。

  浿水即大同江,夏天能夠行船,海船直接進去。

  船運輸物資方便,不用走陸路。

  鴨綠江那裡一樣走船,當地百姓在買賣中吃香。

  畢構抿口茶:“用錢硬砸?百姓都跑過來了,每年搭進去多少錢?”

  “要問賺多少錢,他們自己勞動出產東西。

  浿水兩岸適合耕種,不缺魚吃,他們捕撈工具不好,船隻少,造一艘船很費勁。

  只要他們勤勞,不但他們自己賺錢多,咱們從中亦能拿到大量收益。”

  李易的教學棒在屏幕上點點,出現了各種魚類的圖。

  他知道當地的資源有多麽豐富,旅遊的時候去過。

  但不在那邊做買賣,當地政府說給你沒收就給你沒收,
  乘打松子的熱氣球不小心飄過去,都得拿很多的大米去換,不然不放人。

  那還是鴨綠江呢,繼續往那邊,山多林密,種的地產量不高,總挨餓。

  想想看,那時都餓呢,何況在大唐。

  大唐百姓偏遠的地方,吃個飽飯都難。

  派人過去帶他們種地、養殖、捕撈、手工業製造。

  他們心中有國嗎?原來都是高句麗的,西邊海岸則是百濟。

  戰爭結束剛四十年,許多人還沒忘了曾經的事情。

  包括生活習慣,大家還有著各自的延續,並不曾融和。

  誰能給他們提供更好的生活,誰就是他們的皇帝。

  姚崇打個哈欠,看一眼旁邊不時抬下頭要睡覺的盧懷慎。

  問:“新羅發現情況不妙,派軍隊攔截百姓過去,如何施為?”

  “就是人為干擾自由貿易,破壞市場經濟行為?”李易給出個定義。

  “然!”姚崇頷首,你說什麽就是什麽。

  “咱們又不好開戰,友好鄰邦,我對此表示遺憾,只能與渤海貿易。

  咱們的火槍數量多,機動能力最重要,盔甲用不上。

  渤海當地的野獸多,他們狩獵危險,賣給他們,包括咱們的製式箭支。”

  李易悲天憫人地說道,即便新羅那般做,自己都不攻打。

  “易弟果然有氣度,渤海需要捕魚,中等的船賣他們一批,用奴隸什麽的換。”

  李隆基跟著關心友邦,捕魚而已,中等的船只夠用,一船能裝不少帶武器和盔甲捕魚的人。

  快要睡著的盧懷慎搓搓臉:“如此,想是新羅不會破壞自由貿易,他們同樣需要打獵和捕魚。”

  “我查房去了,你們安排誰過去,我莊子可以出幾個人。”

  李易有事情做,他得去病房看看。

  具體的人手安排,他不負責,反正誰過去感覺很苦,不如在大唐舒服。

  相應的待遇會提高,發獎金、發福利。

  等回來之後再給升爵、勳。

  李隆基一眾人也回各自的地方,晚上不商議具體人選,不急這幾個時辰。

  ……

  “吃玉米,大家選,看誰選到的好。”

  正月初十,李易提前告訴畢構他們早飯少吃,有煮玉米。

  人手安排完,並且已經出發,羽林飛騎、十六衛、募兵、河南府府兵、西南兵各派五百人。

  官員一百,莊戶十人。

  一道調令送出去,鐵勒九姓那裡出一千人。

  加上大量的物資,用火車運到海州,從海州上船,到浿水的時候看情況。

  水深夠,冰封不厚,撞上去。

  冰封厚,或水流小,在岸邊改走陸路。

  此次行動屬於戰略性的,大家希望隊伍早早抵達。

  不一定非要在北岸,南岸新羅難道還派兵駐守?

  冬季的那裡百姓難熬,過去先送食物,不結冰就撒網捕魚,結冰穿竿子在下面兜網捕魚。

  鹽不能少,百姓趕路的范圍有所限制,海邊的海水可以煮鹽,百姓不可能走百十多裡去煮個鹽帶回來。

  今天吃玉米慶祝一下,新鮮的青玉米,長安李家莊子玻璃大棚出產。

  玉米帶著外面的苞葉,沒有經驗的看不出來裡面的玉米長什麽樣。

  “小易,老夫先挑,我要這個,不,那個,旁邊的吧,還是要這個。”

  畢構指來指去的,最後選擇第一個看上的。

  李易用筷子夾出來,放到旁邊的盆裡。

  把手在涼水中沾沾,快速地把玉米的苞葉剝下來,一掰,苞葉從根部那裡徹底掉落。

  他拿起苞葉甩甩,很快苞葉就涼了。

  兩隻手各抓幾片苞葉,在玉米的兩頭握住,一掰,哢嚓聲中,玉米從中間斷開。

  趕緊松kai苞葉,熱傳過來。

  他拿起根筷子,又用苞葉抓住玉米,筷子在斷口的位置插進去。

  連續兩個都插完,遞給畢構:“吃吧!”

  “剛柔,沒有其他工具?”張九齡看著那叫一個麻煩啊。

  “有啊!但這樣吃才有靈魂,一會兒我吃的時候,還會往下搓玉米粒,看一次能搓多少個連在一起的。”

  李易小時候就這麽吃,他吃的是童年、是回憶。

  “吃這一穗,不知耽擱多少百姓種在田裡的種子。”宋璟選了一穗後在那矯情。

  李易照常操作,根本不接話,有本事你別吃呀!

  你知道我動用了多少大棚?過些日子成熟了,正好四月份再種。

  如此一年加上大棚,能種兩次,還都是選好的。

  等大臣們全選完,李易隨意般地夾起一穗玉米,給李隆基。

  苞葉一剝開,露出裡面整齊大小看著很均勻的玉米粒。

  “原來能看出來?”李隆基明白:“今年可種多少畝?”

  “六七十萬畝放在外面,產量還行,主要是品種本來就不錯,那邊人培育的。

  肥料用得好,選育、育種,我都下了功夫的。

  咱們專門育種地,還能種二十來萬畝,等到明年四月,就是幾千萬畝種植。

  接下來春玉米和秋玉米分時,不佔用其他產糧地,屬於一個補充。”

  李易說北方的情況,南方更方便了。

  方便到想吃青玉米就吃青玉米,想吃熟的就吃熟的,還能大量製作青貯。

   還有!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