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三國之巔峰召喚》第2318章 文狀元班超,武狀元陳湯
  第2318章 文狀元班超,武狀元陳湯

  第2314章:文狀元班超,武狀元陳湯

  總體而言,隋軍這次雖敗了,並付出了不小的代價,但連滅西域14國,擊殺西域聯軍十二萬,所得到收獲卻更大。

  與之對比,西域聯軍雖勝了,但損失顯然更大。

  不過西域諸王都並不在意,覺得只要能打退了隋軍,西域就會再次恢復和平。

  殊不知這次隋軍在西域的收獲,已經讓楊廣徹底盯上了西域,並把西域給當成提款機了,隋軍的下一次來犯注定不會太遠。

  打退隋軍之後,紀曉嵐以及王賁等將,在西域各國的信譽和威望都大漲,於是就提出重建西域都護府的計劃,卻遭到了西域二十二國的拒絕。

  西域都護府一旦重新建立,也就意味著西域二十二國,將要向大秦稱臣朝貢。

  西域聯盟才剛剛打退隋軍,自然不希望大秦騎到他們頭上來。

  百年前的班超之所以可以降伏西域五十多國,除了他個人的魅力和威望外,以及危險的外部環境之外,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當時的大漢是大一統王朝。

  可就算如此,班超也花了整整三十一年的時間,才降伏了西域五十多個國家,並為大漢建立起了西域都護府,
  紀曉嵐想在大秦未完成統一的情況下,以區區一年的時間,以及抗隋這一戰所積累的威望,就想降伏西域二十二國,取得和班超一個的功績,這自然是不可能的。

  重建西域都護府的計劃雖失敗了,但紀曉嵐也不氣餒,繼續和西域各國交好,大力拉攏親近大秦的勢力,同時遣使向朝廷報捷。

  洛陽的嬴昊收到消息後,命紀曉嵐為大秦長駐西域,加封其為散騎常侍,王賁為護西域中郎將,王離王玄策皆升任軍司馬,而孟賁阮翁仲則升至裨將。

  不久後,紀曉嵐和王賁出使西域時,卻率領西域聯軍打退了隋軍的消息,就傳遍了整個大秦,民間百姓振奮不已,甚至稱紀曉嵐為下一個定遠侯。

  紀曉嵐能不能成為下個定遠侯還不好說,但第一個定遠侯班超卻是出世了,並且還是大秦開國第一位文狀元的身份。

  神武元年,七月一日。

  大秦第一次科舉考試,如期舉辦。

  這次的科舉考試,由禮部六司之一的教育司主辦,司長顏回還邀請了孔丘、荀爽、蔡邕、鄭玄、盧植五位大家,前來擔任出題官和主考官,力求這次科考絕對的公平公正。

  大秦的這次科舉考試分為三個步驟,分別是:鄉試,會試,殿試。

  想要取得參加科舉考試的資格,先要參加童試,參加童試的人稱為儒生或童生,錄取“入學”後稱為生員,又稱為生,俗稱秀才。

  這也是所有學子“功名”的起點。

  鄉試在各個郡縣每兩年舉行一次,又稱為大比,參加的考生起碼都是秀才。

  但秀才在參加鄉試之前,先要通過本地郡學舉行的科考,成績優良的才能選送參加鄉試,而鄉試考中後被稱為舉人。

  會試,在鄉試後的第二年春天在禮部舉行,所以會試又稱為禮闈,又稱為春闈。

  參加會試的是舉人,取中後稱為貢士,而會試後一般要舉行複試。

  殿試,是由皇帝主試的考試,考策問,參加殿試的是貢士,取中後統稱為進士,而進士就已經是預備官員了。

  殿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第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俗稱狀元,第二名俗稱榜眼,第三名俗稱探花,合稱為三鼎甲。

  第二甲和第三甲人數不定,視具體情況和取仕。

  三甲‘同進士’的‘同’字,其實就是‘不同’的意思,也可以理解為準進士。

  所以‘同進士’的地位有些尷尬,稍稍自尊自愛之徒,都會將‘同進士’出身當作一種不能一洗了之的難言之隱。

  童生、秀才、舉人、貢士、進士,這就是大秦學子的科考晉升路線。

  這個考生晉升體系出現後,立即在全國都燃起了考試狂潮。

  各地學子紛紛報名,要參加本地童試,先不管那麽許多,總之先把參加科舉的資格拿到手再說,也唯有如此才能一爭這次取仕的機會。

  童試的難度並不高,但凡參加的考生,基本上八成就能考過,而真正難的是之後的三試。

  據統計,參加本次科考鄉試的考生,達到了三萬人之多,而最終考過的只有一萬五千,直接淘汰了一半人。

  會試的難度比鄉試還大,一萬五千人參加,最終只有三千人通過,並取得了參加殿試的資格。

  殿試需要前往洛陽參加,這對於那些寒門子弟來說,自然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很多人甚至都無法前往洛陽。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大秦會為所有通過會試的學子,免費提供路費,而到了洛陽後還會統一安排住宿。

  這一政策也得到了全體仕子的擁護和頌揚。

  三萬考生,只有三千來到了洛陽,入宮朝聖繼而參加殿試,而最終通過殿試,考上進士的人,卻連兩百人都不到。

  大秦的第一次科舉,最終取仕一百九十四人,其中一甲三人,二甲六十一人,三甲一百三十人。

  三萬考生,只有不到兩百人考中,考中的概率不足一百五十分之一,但相比於之前的察舉來說,已經大大提高了取仕數量了。

  而且大秦的取仕數量,也比魏隋兩國要多的多。

  魏隋兩國自開科取士後,每次取仕的數量,都還不到二十人。

  大秦一次性取仕將近兩百人,這已經開創了取仕數量的先河了。

  回歸正題。

  這次大秦取仕的這一百九十二人之中,有121人是世家子弟出身,而寒門和平民子弟則有71人。

  由此也足可見,哪怕大秦朝堂被寒門官員主導,可在民間的人才依舊是世家更多。

  大秦第一次科舉的一甲三人,文狀元被班超所奪走,榜眼是法衍之子法正,而探花則是荀彧之子荀顗。

  班超:統帥96,武力75,智力97,政治96,魅力95;

  法正:統帥85,武力56,智力97,政治94,魅力82;

  荀顗:統帥65,武力42,智力80,政治95,魅力80;

  法正和荀顗,都是大秦高層之子,唯有班超一人是寒門出身。

  班超是隨機百召卡的隱藏人物之一,跟隨他一起出世的還有妹妹班昭,兄妹兩個依舊被植入成了班固的弟弟妹妹。

  班固是詩人百召出世的人物之一,並被植入到涼州班家。

  班家早已不複往日輝煌,如今不過是涼州寒門之一罷了。

  為了複興家族,班固參加了隋國科舉,並以狀元的身份,被楊廣任命為太守。

  哥哥班固效忠於隋國,可弟弟班超卻並不看好楊廣,並在得知大秦開科取士後,毅然決然的前往大秦參與科考。

  科舉考試本就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任何一個第一名都極為難得,而能接連在鄉試、會試、殿試中都考中了第一名,則被稱之為連中三元。

  班超就是連中三元,在鄉試、會試、殿試,他都是公認的第一名。

  法正和荀顗都是頗有名聲的才子,也是本次科舉的狀元種子,他們在鄉試和會試中也都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但可惜的是最終都在殿試中輸給了班超。

  本來寂寂無名的班超,卻因擊敗了法正和荀顗,以兩人作為階梯,一下子名聲大噪起來,成了炙手可熱的紅人,最終被嬴昊封為左馮翎郡丞。

  至於榜眼法正和探花荀顗,則一個被封為常山郡丞,一個被封為代郡郡丞。

  郡丞之職,和郡守平級,乃是一郡之地的二把手,一般都是出仕十幾以上的官吏,才有足夠的資歷擔任這等要職。

  班超法正荀顗三人,不過才剛剛出仕,沒有任何執政經驗,就擔任郡丞這等要職,說是一步登天也不為過,而這也是科舉一甲才會擁有的特權。

  至於剩下的191人中,二甲的61名進士,也同樣被嬴昊授予官職,不過大多都是一縣縣令,或是郡級門下五吏這類的官職,也就是:賊曹、督盜賊、功曹、主簿、主記;
  漢三公、郡守、縣令,均以賊曹、督盜賊、功曹、主簿、主記為門下五吏。

  至於三甲的130人名同進士,則被嬴昊授予縣丞,縣級門下五吏之類的官職。

  大秦第一次開科取士,一次性就取仕194人,並且都授予了官職,這讓那些落榜仕子羨慕的要死,深恨上榜之人為何不是自己。

  但是沒有辦法,落榜了就是落榜了,只能回去繼續苦讀,等到兩年之後在繼續參加科考。

  大秦文舉結束之後,緊接著舉辦的就是武舉。

  武舉制度創始於唐武則天長安二年(702)。

  隋魏兩國雖舉辦了文舉,但卻並未實行武舉,所以大秦武舉,自然也就開了先河,乃是首創。

  武舉考試沒有文舉那麽複雜,主要分為前六考和後四考。

  前六考分別為:形體、騎術、射箭、負重、武藝,比武;

  形體,主要就是篩選身高、視力、聽力、體重,身高低於一米七的人都不能參加武舉,另外身體殘疾的人也不能參加武舉。

  騎術,顧名思義,主要考的就是騎馬,騎術越好分數越高。

  射箭,考的自然是箭術,又分為騎射和步射兩種。

  負重,則考驗考生的力量,以及身體素質。

  武藝,顧名思義,自然是展示考拳腳以及兵器功夫。

  通過了武舉前六考中的五考,基本就能把十萬武舉考生之中,那些湊數的存在,或者實力不達標的人,統統都給篩選出來,而剩下的人自然都刀箭弓馬嫻熟的精英了。

  十萬武舉考生,通過前五考的篩選後,只剩下一萬合格的精英,則將會進行武舉第六考,比武。

  比武,即一萬考生隨機抽簽進行比武,而最強的三千人,將前往洛陽,參加武舉殿試,進行武舉後四考。

  武舉的後四考,分別為:兵法、戰陣、訓練、比武。

  後四考的最後一考還是比武,不過兵法才是分數最高的一科。

  最終大秦的第一次武舉,武狀元被陳湯所奪得,武探花是糜竺的弟弟糜厚望,武榜眼則是汝南人陳到陳叔至;
  陳湯:統帥96,武力98,智力94,政治82,魅力98;

  陳湯是青銅百召出世的人物之一,西漢名將,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就是出自他之口。

  陳到:統帥94,武力99(+2),智力87,政治74,魅力90;

  陳到是原史上劉備手下的大將,統領並訓練“白毦兵”,名位常亞於趙雲,以忠勇著稱。

  糜厚望:統帥78,武力105,智力72,政治66,魅力75;

  七大聖之一獼猴王,被植入到了糜家,成了糜竺的弟弟。

  實力最強的糜厚望竟然只是第三名,反而是敗在他手中的陳湯和陳到,成了狀元和榜眼,這個結果超出了所有人的意料之外。

  其實這也正常,畢竟大秦的武舉,並非是為了選拔勇將,而是選能夠統軍的良將。

  這點從武舉後四考之中,有三考都是兵法大類就能看出。

  上兵伐謀。

  大秦的猛將雖多,但名將也多,而統大於勇,這在大秦軍中已是共識,不少猛將也都在學習兵法,所以武舉考試自然是兵法為主。

  十萬考生之中,糜厚望的實力確實是最強的,陳湯甚至不是個一合之敵,陳到也撐不了幾招,但在兵法之道上,他就比兩人差的太多了。

  最終,糜厚望在武勇方面的分數雖是第一,但在兵法謀略方面的分數卻很低,而這也拉低了他的綜合評分,所以才會屈居陳湯和陳到之後。

  不只是糜厚望,武舉考生之中還有不少人,他們的實力也比陳湯和陳到強,但在兵法上卻遠遠不如,最終被拉低了綜合評分而無緣前三。

  對於武狀元陳湯,嬴昊直接封其為一營校尉,負責統領一營兵力,而陳到和糜厚望則都被封為軍司馬。

  前來參加殿試的三千考生,從十萬人中被篩選而出,已經是精英中的精英了,所以嬴昊將他們全部收入軍中。

  除了前三名之外,考生中的前兩百名,則被吸納入九龍衛進行訓練,合格後嬴昊會直接授予他們百人將、牙門將、軍侯等職位。

  至於剩下的兩千八百人,則都被吸納入陷陣營、飛虎軍、破軍營等精銳營,為這些精銳營增添新的活力。

   對於新人物數據,覺得不合理的,請在本章說留下你的觀點,作者看到後會進行調整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