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學霸的軍工科研系統》第421章 空警200,正式立項
  第421章 空警200,正式立項

  別拉耶夫剛剛想到的,自然是幾年前被一紙合同和區區幾百萬違約金就輕易拆掉的烏裡揚諾夫斯克號航空母艦。

  盡管由於信息傳播的滯後性,以及國際媒體的有意無視,導致這件事情目前還沒有廣為流傳,但至少在二毛國內的軍工行業裡,大家都基本已經知道了。

  當然,烏艦在那時候實際上隻完工了30%,除了核反應堆以外的核心子系統一概沒有到位,甚至連下水都還遙遙無期。

  在聯盟解體的大背景下,即便後續有資金注入,這艘巨艦也根本不可能完工,拆掉只能說斷了個念想,但從理智上說也不是不能接受。

  無非最後賣廢鋼的時候又被坑了一筆(談好450美元/噸結果變成150美元/噸),讓人非常不爽而已。

  但安70可不一樣。

  這飛機已經走完了絕大部分設計流程,基本就差一個肯出錢的用戶,以及D27發動機的最後一哆嗦了。

  第一架原型機確實在1996年墜毀,但那和飛機本身並沒有任何關系,完全是組織混亂之下的指揮和操作失誤而已。

  根據他上次和安東諾夫那邊溝通獲知的情況,後者已經開始製造第二架原型機,甚至連4台D27發動機的新訂單都簽好了——

  要知道,雖然安東諾夫在91年之後的日子也不好過,但旗下畢竟還有運營著十幾架安124,以及那架舉世無雙的安225運輸機的安東諾夫航空公司。

  靠著這些幾乎是壟斷性質的大件航空運輸業務,重點項目還是勉強能維持下去的。

  要知道,已經表對安70現出濃厚興趣的,除了華夏之外,甚至還有幾個不願參與A400M項目的歐洲國家。

  尤其是德國。

  如果說東歐劇變到聯盟解體的一系列事件中最大的受益者是誰。

  那絕對不是美國而是德國。

  總算實現了東西統一的德國借著歐盟的東風,一度又覺得自己可以了,希望能借著這個機會,以及自己本就不錯的工業底子,重新恢復過去幾十年中被兩個超級大國刻意壓製發展的航空製造業。

  安70就是這樣一個寄托了德國人希望的項目。

  而在這個節骨眼上,突然要放棄對已經完成多次試飛的D27發動機繼續完善,把資源重點傾斜到一個隻做過台架試驗、450kw功率的小型渦槳發動機上面去,而且這種渦槳發動機唯一的裝機對象還是一種不知所謂的、只有幾本宣傳冊的國外型號。

  怎麽看怎麽有一種腦乾缺失的美。

  而且,剛才的會面過程中,工業部長裡比亞津和那個奧地利商人德萊斯表現都很奇怪。

  在航空動力領域幹了大半輩子的別拉耶夫非常清楚,航發這種東西,和飛機之間必須有很高的匹配度才行。

  哪怕是對發動機兼容性要求很低的翼吊,或者尾吊式結構,往往都需要發動機(多數時候其實是短艙)針對不同型號飛機做不同的微調,由此經常導致本質上相同的一個型號發動機衍生出很多子型號。

  而這個奧地利鑽石公司,不遠萬裡來找一個此前從未合作過的新發動機供應商,結果帶著的資料裡面竟然連飛機發動機艙的具體尺寸都沒有寫出來。

  要知道這種小型螺旋槳飛機的發動機可是內置的,而且還是放在機頭前面。

  因此對於發動機體積,尤其是橫向尺寸的要求極為嚴苛。

  選擇動力絕對不可能像買菜一樣隨隨便便。

  想到這裡,別拉耶夫便準備轉身去打電話搖人。

  但隨即又想到了什麽。

  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

  確實也不能排除安東諾夫那邊瞞著自己搞事情的可能。

  所以最好還是做兩手準備。

  “阿廖沙?”

  他轉身叫住從另一個方向準備離開的庫裡岑:

  “設計局這裡離車站比較近,下午應該就有一班去基輔的火車,你找個知根知底,還比較機靈的人去安東諾夫那邊打聽一下情況。”
    後者聽到這個要求之後一愣,旋即也明白了老朋友的意思。

  “沒問題,我讓人去安排一下。”

  別拉耶夫又囑咐道:

  “記得,不要走官方渠道,通過那邊的普通員工旁敲側擊一下,看看安70這個項目到底還有沒有在推進。”

  庫裡岑點點頭示意自己明白,猶豫了一下之後又問道:

  “那……剛剛那個什麽德萊斯博士……”

  “還是照常接待吧,畢竟是裡比亞津部長親自帶過來的人,也不好搞得太僵。”

  “好。”

  ……

  話分兩頭。

  京航大學這邊,在把渦扇10的相關研發任務部署下去之後,常浩南自己反而不像之前半個多月那樣每天忙到沒日沒夜了。

  他本人主要負責的渦輪和熱加工工藝兩個部分都需要大量新的設備和材料,一時間沒辦法開工。

  至於另外一個核心部分高壓壓氣機,常浩南已經把相關的技術要點告知給了劉永全領導下的設計小組。

  不得不說,後者確實很有能耐,在經過最開始很短一段時間的不適應之後,很快就能夠獨立完成絕大部分工作。

  畢竟在上一世,渦扇10發動機最終也正是在他手上修成正果。

  常浩南只需要定期核查一下進度,並解決一些難度最高,或者涉及到路線選擇方面的問題即可。

  相比之下,反而是另外兩個人給他帶來了這段時間的主要工作量——

  王曉模和梁紹修。

  海軍在意識到運8J所使用的英國雷達在面對北約國家時存在巨大的技術風險之後,立即叫停了尚未開工的另外4架運8J的製造。

  剩余4套失去裝機對象的搜水2000MS雷達將用於提供零部件,而已經服役或者開始製造的4架運8J也將繼續在東海和北海方向發揮余熱,但也將失去海軍航空兵作戰核心的地位,回歸“海上巡邏”的本職業務。

  在這種情況下,使用全新運8三類平台,以及T字形天線的空警200預警機自然而然地進入海軍的視野,隨後幾乎是光速通過了各種審核,並在1997年7月末成功立項。

  預警機研發的雙總師並行制度也正式得到確立。

  本來這兩個人是準備徹底放飛自我,直接請常浩南擔任飛機總師的職務的。

  但找上門來之後才發現有人比他們膽子更大——

  後者已經戴上了一個總師的帽子,並且不出意外的話,下半年重型模鍛壓機立項之後還得再戴一個。

  所以常浩南最終還是拒絕了他們的好意:
  “現在盛京和京城兩頭跑已經夠讓我忙活的了,而且火炬公司也剛剛走上正軌,業務和經營方面都正是需要盯著的時候,真要讓我在三個雞蛋上面跳舞,還是有點力不從心呐。”

  “我看,飛機總師這個職務,還是由梁工來擔任,我的話,就按照咱們之前說的,掛一個副總師的名,幫著解決一些關鍵問題好了。”

  畢竟在原本的時間線上,運8平台特種機的總師就是梁紹修。

  如今的全新運8三類平台雖然還是飛行體驗一般且續航能力拉胯,但好歹是解決了最要命的機翼結冰問題。

  而且梁紹修還專門優化了螺旋槳推進效率,勉強找回來一些低空低速性能。

  所以,問題不大。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