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讓你造拖拉機,你去造火箭?》345.第341章 上市
  第341章 上市
  盧卡·克裡斯托弗、阿蘭·杜拉斯兩人行走在為航天飛機專門設計的人行廊橋上。

  他們是首次登上“天宮”空間站的外國宇航員,也是第一批坐上H2系列大型航天飛機的外國宇航員。

  3月17日,氣新遠發射場從三枚處於預備狀態的二號火箭裡收拾出一枚抽空把“維也納”發射到天宮空間站,與“雲宮”核心艙對接,作為未來兩個完全對遊客開放的旅遊艙段。

  同時按照一年多以前的約定,兩名意、髮宇航員也將在“維也納”發射後進入天宮空間站,進行預定的太空科學試驗。

  航天局的曙光飛船排班到了四月,乾脆新遠這邊把21日發射的光榮號上加了兩個座位,先把兩個外國佬送到天宮空間站再機動到前進號那裡。

  H2M的乘員艙雖然隻佔了整體的一小部分,但是空間也極其巨大設計時就考慮了增加座位的方案,只需要很小的改動就能擴展到最大15人的載客量,損失的只是微不足道的上行貨運能力。

  但是H2M最大起飛質量超過130噸,,近地軌道運行的時候遠未到極限,燃料也相當充足,中途“停靠”一下毫無問題。

  光榮號本次上去的時間就長多了,目前已經發射上去了一個生活艙,而它的貨艙裡裝的是一節連接通道以及對應部分的桁架。

  按照前進號空間站的設計,六個輻條艙分別連接的六個服務艙,六個生活艙是被連接通道與桁架固定的,所以理應最先發射服務艙,但新遠實在等不及,決定先把生活艙一個個發射上去。

  光榮號和先鋒號在發射場全力以赴的狀態下可以保證20天的發射間隔,這就足夠了。

  即使有第三架、第四架也不太可能提高速度,兩個發射場的力量是有限的。

  得到新遠方面的允許,盧卡和阿蘭在進入客艙後先舉起手機給自己來了幾張自拍照。

  他們的座位在下層,雖然沒有舷窗,但是空間很寬大,所以即使是臨時增加座位也不顯得倉促,椅子的佔地面積比常見的航空沙發還大。

  坐位已經上過太空的職業宇航員,兩人的飛行過程都十分順利,盧卡甚至覺得比起“聯盟”飛船低G值從起飛就進入傾斜狀態的光榮號實在是過於輕松,全程都很輕松有心情在無線電裡打鬧。

  由於新遠二號甲火箭只能把航天飛機送入低軌,所以它還得靠自己動力飛一會,進入交會對接之前的失重時間比起普通飛船少一些。

  對於天宮空間站來說,H2M是個重量超過百噸的巨物,比兩個核心艙還要重,所以對接的時候兩邊都相當小心,要不然撞一下可能就把空間站搞廢了。

  當光榮號貨艙內部的對接口成功對接上“天和”後,兩個航天器的十多名宇航員熱烈地慶祝了彼此的會面,同時用一個小時的時間短暫串門。

  帶有任務的光榮號乘組帶上了“天宮”種植的生菜、豆芽、番茄等物資,沒停留多久就分離閉上貨艙,調整方向開始升軌準備對接“前進”號。

  盧卡·克裡斯托弗進入空間站後的第一件事是進入“維也納”,然後在東方國際董事會在線會議中用象征性的小鑰匙打開艙門,表示阿萊尼亞宇航公司正式向太空酒店交付主要營運的豪華艙段。

  NACA用白手套摸進來的股東代表鼓掌最為熱烈,雖然他們的股份還不到4%。

  但是東方國際太空酒店即將推動納斯達克上市,憑借著東方國際獨家且龐大的太空資產,這為數不多的股權也能撬動起大量資金,能讓NACA的某些大人物狠撈一筆,從此下半生衣食無憂。
    ……

  “謝總裁,這確實是我們能做到的極限了。”

  B級基地,來自髪國某技術公司的工程師滿頭大汗,他的面前是一個比家用轎車略大的圓柱形機器。

  作為傳統工業強國,髪國在某些方面也有著獨特的優勢,比如氫、氧高純度燃料製取以及容器製造,處於世界的前沿水平。

  當謝廖夫著手推動月面燃料製取系統時,首先就想到除了自己研究以外從歐空局能不能敲來一些好東西。

  結果是真的有,這些工程師帶著自家豐富的經驗參與了電解製氫氧機的核心器件製造,成功將設備質量控制在了謝廖夫要求的六噸以內,電解能力也成功達到要求。

  耗電量是整機設備峰值功率35千瓦,差不多卡著核電車的極限。

  謝廖夫實際上已經非常滿意了,但為了盡可能榨取一些好東西還是不斷向髪方面施壓,現在看來確實以他們的技術做到這個水平已經可以了。

  當然,這也只是原型機,真正往月球發射的版本還是新遠根據髪國佬技術利用系統研究院優化後確認可靠度的版本,但這確實節約了相當多錢。

  製取系統的其余部分中壓縮存儲設備沒有技術壓力、破碎提純設備需要一點點經費搞定,冰塊挖掘、和運輸最後分成了兩個部分在搞,全部OK。

  上行燃料運輸能力13噸的MTV運輸火箭倒還有些難度在研究,其他都是小問題。

  當然,跟隨月面燃料製取/運輸系統一起確立的,還有久而未決的月軌空間站。

  阿爾忒彌斯計劃的“門戶”前兩個部分PPE和HALO已經在月軌運行快一個月,現在NACA每天都在瘋狂吹噓第一個月軌空間站“門戶”的先進性。

  比如PPE上的三台13KW“世界第一”霍爾推進器、超大容量遠程通訊系統等等,但在謝廖夫看來不值一提。

  航天器,質量和體積才是能力的代表。

  謝廖夫定下的月軌空間站由兩個艙段組成,總重67噸。

  一個用來存儲月表製取的燃料,可以存儲100噸之多,另一部分自然是提供生活物資補給以及環月停靠的艙段,質量50噸,能支持八人駐留。

  一發二號火箭、一發二號甲火箭就能搞定,而且造價都不算高,已經報給航發委準備在今年之內完成,輕易就能奪走“門戶”的風頭。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