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讓你造拖拉機,你去造火箭?》334.第330章 著陸
  第330章 著陸

  相比於陸地發射場,海上移動發射平台讓其他人都感覺有些別扭。

  倒是他們對多建幾個海上回收平台沒有意見,這個投入不大而且周期比較短。

  其實謝廖夫本身對這個項目也信心不太足,主要是氣象部門給航發委提供的1到22號台風實在讓人捉急,不得已提出了個不是辦法的辦法。

  當初借用木卡拉發射場的想法實際上不太成熟,雖然確實可行,但也只有一個發射工位,條件實在有限,意義不大。

  但是影響發射的問題也不能不面對,七八個人討論來討論去,終於柯雲提出了一種與眾不同的解決方案。

  “今年我們主要發射的是三號火箭和二號甲型CBC火箭,問題是只能用瓊州的大型發射場才能發射對不對?”

  其余人下意識地點頭。

  “可是各位,我們為什麽要在低維度場發射?”

  “當然是為了提高火箭的運力。”

  柯雲:“可是,H2M和H2最大起飛重量135噸,新遠二號甲最大運載能力也是135噸,但我們今年的主力發射任務他們的發射重量是多少?”

  謝廖夫愣了一下,反應了過來。

  “100噸,最多不超過110噸。”

  柯雲點點頭:“那麽三號火箭呢,它的近地軌道運力是270噸,發射三個輻條艙加上支架也才100噸出頭,我記得我們上一次發射還是減少了燃料加注發射的。

  所以我們完全可以拓寬一下內陸發射場,這至少比起海上和海外發射場省錢的多。”

  葉長思:“內陸發射場……硒昌,不,九泉,那裡很寬闊,運力損失3%到5%左右,我們可以接受,而且那裡有機場,我當年……肯定能起降安1250。

  嗯,讓我去考察吧,看看現在發展成什麽樣子了,我對那裡還算熟悉。”

  謝廖夫也不得不點頭,他的思維慣性以及聯盟與生俱來對低緯度的渴望讓他犯了經驗錯誤,畢竟拜科努爾那46度的“低緯”實在給聯盟航天留下了深刻陰影。

  林炬以旁觀的角度參與了全過程,最後才問道:

  “那我們就以要資金為主,技術授權對我們沒用,要多少錢合適?”

  郭申想了想,給出一個數字:“這麽重要的技術價值不可估量,給國家帶來的是議價權和孤立的底氣,我覺得至少要給我們一百億元的補償。”

  葉長思:“一百億?!”

  郭申:“給我們的是人民幣,隨時都可以印,這只是現金流,我認為我們還需要一筆附近基建用的資金,加在一起兩百億都可以。”

  已經見過大世面和高層談天論地的林炬此時竟然也對這個數字沒表示太驚訝,隨意地點點頭:

  “這些錢交給我們發展了航天技術,直接就能給十個高技術企業提供訂單,而且也不用一次給清,分幾年以政策扶持的方式給就好了。”

  葉長思:……

  他可是知道新遠雖然作為全國都靠前的超級企業,但每年依然享受著當地的各種優惠政策。

  林炬:“還有一件事,各位,如果我們資金充裕些是不是可以嘗試開發一下超音速公務機?老是用軍用航線飛教練機影響不太好。”
    謝廖夫:“這件事恐怕安德羅夫更有發言權。”

  安德羅夫:“幾倍音速?十倍嗎?要不要我們直接用雪鵠的機體改造?從這裡飛京城15分鍾就能到。”

  “……”

  謝廖夫:“如果你能說服民航總局辦下適航證,那麽我覺得我們應該沒意見,另外比起這個我寧願坐火箭。”

  ……

  “伊西斯一號是NACA首個著陸月球的核動力月球車,也是月球上單個最大最重、探測能力最強的月球車,它將為人類對月球的資源探測提供更多視野。

  伊西斯計劃負責人吉姆·弗裡表示:這是我們所建造過最強大的巡視器,同時也是凝聚希望的月球車,它攜帶了3克阿波羅計劃帶回的月壤,現在我們將把它們送回月球。”

  伊西斯一號行動匆忙,沒有時間從全世界收集十萬個名字帶上去,而是從登月博物館裡摳出了三克月壤,寓意重返月球。

  3月5日的時候,伊西斯一號成為了四個月後阿美第二個抵達月軌的航天器。

  此時它正在逐步降低軌道,準備降落在南極的艾特肯盆地,以及庫姆撞擊坑周圍。

  本次著陸過程依然進行全球直播,不過人們的興趣並不是很高昂。

  現在,看向月球的目光更多的聚集在曙光二號上。

  從2月14日進入月球軌道開始,全世界就在等待“滿月”執行無人登陸任務,不過曙光二號似乎並不急著登陸,一直在繞著月軌轉圈圈。

  曙光二號原計劃是在2月20日進行無人登陸任務,然後2月24日裝上月壤上升對接飛船,將樣本轉移後飛回地球。

  但是在準備登陸的前一天出現了一點意外,玉兔三號在內的8台探索者II機器人對預計著陸點進行了提前檢查,最後發現有點問題。

  庫姆撞擊坑地下很淺的地方就是冰層,這就導致覆蓋在它們表面的月壤雖然也不少但是很松散,“滿月”8噸推力的反推發動機只要多停留0.5秒就會吹出一個大坑,極有可能導致著陸腿支撐失衡歪斜。

  之前玉兔三號的著陸器就吃過類似的虧,但是它的發動機推力很小質量也輕,“滿月”可是個大家夥。

  航發委花了半個月時間繼續找合適的登陸地點,最終定在撞擊坑邊緣外的一塊空地,內外落差不大而且月壤很扎實,著陸腿會陷進去5到10cm左右卡的很穩。

  還好是提前做了無人登陸測試,否則正式登月時遇到這個麻煩才是真的棘手。

  登陸的時間選的也很碰巧,和伊西斯一號只差了10個小時……

  1噸重的月球車和23噸重的著陸器哪個更有看頭自然不用多說,所以NACA被狠狠地搶了一波流量。

  尤其是兩個著陸器都準備落在庫姆撞擊坑附近,要不是時間錯開,怕不是還有空中撞車的風險?

  京城時間3月7日晚上18點,在庫姆撞擊坑1號著陸點附近,兩隻玉兔三號以及帶著它們著陸的著陸器共同發出無線電信號為“滿月”提供精確定位導航服務,“滿月”和曙光二號飛船指令艙斷開連接,開始緩緩下降高度。

   偷襲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