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科技強國從升級鏡頭開始》201.第200章 寧王的困境
  第200章 寧王的困境

  原材料的限制是寧德時代的第一個外憂。

  第二個外憂,是現在大部分車企,都在積極脫寧。

  雖然之前寧德時代憑借著超高的產品良率,以及規模化生產,成功拿捏住了大部分新能源車企。

  但拿捏久了,大家難免心生怨氣。

  一輛車40%多的成本都是電池,而且還經常買不到貨,導致車企的新車交付量上不去,因此很多新能源車企都在訴苦,說他們就是在給寧德時代打工,錢都被寧德時代賺走了,最後大手一揮,決定布局自己的電池廠。

  比如小朋勾搭上了中航鋰電,廣汽投了個中創新航,

  長城搞了個蜂巢能源,並為吉利、嵐圖、理想供貨,
  BYD就更別說了,一直都有自己的電池供應鏈。

  於是就有了4800GWh的產能規劃,導致競爭逐漸白熱化。

  除了外患,寧德時代自身也有很大的內患。

  首先就是企業文化跟不上企業發展,加班文化非常嚴重,

  研發部門還好點,生產部門就是牛馬,員工出逃率非常高,從生產部門從出來的,基本沒有不吐槽他們是血汗工廠的。

  而最關鍵的是,電池的開發,有著太多的技術路線和岔路口。

  寧德時代之前是賭對了液態三元鋰電池,又趕上了新能源發展的東風,於是有了今天的輝煌。

  但隨著液態鋰電池的技術逐漸到達了瓶頸,他們又走到了新的十字路口,

  但這時候的他們,因為船大難掉頭,一旦選擇的技術路線錯了,將來就很可能慢人一拍,甚至因此跌落神壇。

  而在這個十字路口,他們選擇的,是固態鋰電池。

  但固態鋰電池,一直停留在實驗室,遲遲不能量產落地,這讓寧德時代的董事長曾宇清壓力非常大。

  然而這天,他又突然接到了特斯拉的發函,表示他們在華國製造的特斯拉,將計劃重新用回LG在金陵工廠,製造的新一代鋰電池!

  這消息對於現在的寧德時代來說,簡直就是雪上加霜。

  當初寧德時代的崛起,除了自身過硬的技術創新和研發能力,再加上趕上了國家政策支持和市場機遇,還有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剛好抱緊了特斯拉的大腿。

  縱觀寧德時代的發展史,就會發現它真正起飛的時間,其實是在19年的時候,國產特斯拉魔都超級工廠開始建設。

  而根據國產要求,它的主要零部件,需要向在華國的企業采購,於是寧德時代這才成功地進入了特斯拉的供應鏈名單。

  通過和特斯拉的深度綁定,寧德時代終於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

  但實際上,這還是吃了政策的紅利。

  特斯拉在海外生產的汽車,從始至終用的還是松霞和LG的電池。

  由此可見,采購寧德時代的電池,其實只是特斯拉迫於國產化政策的壓力,而非發自內心地想要和寧德時代合作。

  這也就導致了,雙方的合作多少有點脆弱。

  尤其是LG和松下,為了迎合特斯拉的國產化戰略,也紛紛在華國新建電池廠,具備了向特斯拉供貨的資格和產能後,雙方早就已經眉來眼去很久了。

  只能說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些老M陣營的企業,雖然平時自己內鬥得厲害,但一旦有華國的企業威脅到他們,通常又能迅速放下矛盾,聯合起來針對華國企業。

  所以寧德時代會收到這份發函,也沒有讓曾宇清太過意外。

  加上,類似的發函,也不是第一次收到了……
    在手下焦慮不安的目光中,曾宇清仔細地看完了通告函上的每一個字,然後吐了口氣道:

  “他們只是說‘計劃重新用回’,並沒有把話說死……我看他們這次的主要目的,還是想以此要挾我們降價。”

  聽完曾宇清的分析,眾人不禁松了口氣,但很快他們又重新皺眉道:“可我們給他們的報價已經比LG便宜很多了,這波降價要求,完全沒道理啊……”

  曾宇清點了點頭,這其實也是他最疑惑的地方。

  “幫我買張去魔都的機票,我當面和安尼爾談談吧。”
——
  當天下午三點半,曾宇清就在特斯拉魔都超級工廠,見到了特斯拉的華國負責人安尼爾。

  簡單地寒暄過後,曾宇清就把話題轉移到了上午收到的發函。

  “請問您做出這個決定,是出於什麽考慮呢?”

  安尼爾輕輕地笑著解釋道:“曾先生,其實我們一直很珍惜和寧德時代的合作,也非常認可你們的產品技術和質量。”

  “但你們已經很久沒有拿出更加先進,更迎合市場需求的產品了,這嚴重限制了我們的品牌發展和產品更新速度……”

  “更先進,更迎合市場?”曾宇清立即抓住了安尼爾話裡的關鍵,“安尼爾先生,我們的產品在市場上一直都處於領先地位,而且價格還更加實惠,我不知道您是出於什麽考量,對我們下了如此定義?”

  “那是過去了。”安尼爾搖了搖頭,

  “LG和松下聯合研發的最新可量產鋰電池,已經成功在壽爾通過了車規級的性能和安全可靠性測試,這款能量密度高達250Wh/kg的鋰電池,三個月後就會在金陵工廠開始量產。”

  “我們準備借此機會,把我們全線產品,續航裡程提升到一千公裡以上!”

  250Wh/kg!?
  聽到這個數據,曾宇清不禁吸了口氣,他連忙問道:“價格呢?這種能量密度的新款電池,量產成本應該不低吧?您就不擔心大幅度提高車價後消費者不買單?”

  “不,他們的價格依然是780元/Wh,只需要加4-5萬左右,用戶就能購買到續航能力提升足足50%的特斯拉,哪怕我們不提升續航,電池包省下來的空間如果留給用戶儲物,我相信也是我們用戶都喜聞樂見的。”

  曾宇清:“……”

  直到現在曾宇清才意識到,原來特斯拉這波竟然是來真的,
  他們並不是為了壓價!
  多出4-5萬,對特斯拉的用戶來說,可能還真不見得是多大的加價。

  曾宇清沉思了片刻,開口道:“如果我們也把電池包的能量密度做到250Wh/kg,並且價格還是700元/Wh,那我們還是你們最好的選擇,對嗎?”

  “當然。”安尼爾立刻笑道,“只要是同等質量的產品,傻子也會選便宜的不是嗎?”

  曾宇清不禁微微松了口氣,不過他也不敢肯定安尼爾這個消息的真實性。

  萬一他是為了擠自己的牙膏,故意和LG演了這出戲呢?

  因此曾宇清也沒有立即承諾什麽,只是開玩笑地說了句:“那我們的研發團隊,估計得通宵加班了。”

  “那就等伱們的好消息了。”安尼爾也笑著說道。

  實際上,他心裡很清楚,寧德時代至少有80%的可能性,具備250Wh/kg能量密度的液態鋰電池量產技術,
  只不過在沒有遇到真正的對手,和重大危機之前,一直藏著罷了。

  不過這都不重要了,

  因為LG,這次是來真的。

  一場鋰電池產業更激烈的競爭序幕,即將拉開。

  而他們這些新能源車企,最喜歡看到的,估計就是電池廠卷起來了……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