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織明》第197章:扶不上牆的爛泥
洪承疇的苦苦相勸,極力懇請,終使劉子政不能再執意固辭,他語氣沉重地說道:「我本是決意要回京師的,然今聽督臣如此苦勸,唯有暫且留下,甘冒矢石,追隨督臣左右。

如有芻菚之議,決不隱諱,必當竭誠為督臣進言。」

洪承疇再次深深一揖,說道:「多謝先生肯留下相助,學生馬上奏明朝廷,授先生以贊畫軍務之職。」

劉子政卻搖頭拒絕道:「督臣軍務繁重,不要為我費心勞力,子政願以白衣效勞,從事謀劃。隻待遼東戰事一畢,立刻便離開軍旅,仍要回西山佛寺,繼續註釋兵書。」

洪承疇素知這劉子政秉性倔強,也就不再勉強,便說道:「好吧,就依先生之意,暫以白衣軍前留用,贊畫軍務。

只是先生如有朝廷職銜,便是王臣,在軍中說話辦事就更為方便,也罷,今日暫不談軍事,待到寧遠後再行斟酌。

還有一點,日後如能成功進解錦州之圍,朝廷對先生必有重重報賞。」

劉子政聞言只是淡淡說道:「此系家國安危之重事,我何必求朝廷有所報賞。」

當晚,薊遼總督洪承疇就在澄海樓設宴為劉子政接風洗塵。

由於日夜兼程前來,路途疲乏,再加多吃了幾杯酒,宴會結束後,劉子政便在樓上預留的房間裡一陣好睡。

洪承疇吩咐諸位幕僚和親將不要打攪劉子政,大家便各自散去,準備明日拔營起行之事去了。

…………

由於大軍開拔在即,第二日,大家都起得很早,而起營諸事自有洪承疇麾下各親將們操持,他便與劉子政在澄海樓中等候早飯。

劉子政與洪承疇說了會話,便看起澄海樓牆壁上的諸多題詩,這其中更有孫承宗、熊廷弼、楊嗣昌、張春等大明諸疆臣所作詩篇,看過之後,使他回憶起許多遼東舊事。

他站在那一首《滿江紅》前默然很久,思緒似潮湧,但卻始終沒有說出這便是他所題的詩詞,李嵩就陪在他的身邊,卻對此渾然不知。

就在劉子政駐足觀看壁上題詩的時候,洪承疇帶著幾個幕僚走了過來,他請劉子政也題上一首詩作。

劉子政略顯謙遜的推說久不作詩,只有舊日七絕一首,尚有些意味,隨即他就提起筆來,在壁上寫出一首七絕來:

「躍馬彎弓二十年,遼陽心事付寒煙。

僧窗午夜瀟瀟雨,起注兵書《作戰篇》。」

澄海樓中諸人皆交口稱讚這首詩,其慷慨悲涼之意,如不是親歷遼陽之戰者,斷不會有如此深沉的感慨。

洪承疇也是說道:「感慨雖深,只是太蒼涼!」

他在心中隱隱覺得目前自己就要出關作戰,而劉子政卻題了此詩,未免有失吉利,但他也並未將心中想法說出口來。

…………

辰時,大軍已用罷早飯,集結待命,隨著號炮聲聲,各營也陸續起行出關,沿遼西走廊上寬敞的官道,奔寧遠而去。

薊遼總督洪承疇率領行轅的文武官員、隨從和督標營的騎兵馬隊一同出關。

他因念及劉子政年歲已高,又是星夜趕路,身體疲憊未曾緩解,便請他暫且先在澄海樓中歇息幾日後,再前往寧遠城中與自己相會。

劉子政也確實感覺頗為疲倦,並患有輕微頭暈,便同意暫時留身此地,待身體有所恢復再行前往寧遠相會,洪承疇給他留下一些護衛親兵和僕人,在澄海樓中照料。

劉子政仍堅持送洪承疇出山海關東羅城,他們來到東南面的歡喜嶺上,迎著朝霞下望緩緩行進的大軍,拉成長隊,一路向北而去。

洪承疇對他說道:「望劉先生在澄海樓稍事歇息,便到寧遠,好一起議論戎機。今日臨別之時,先生可還有何話見教?」

劉子政說道:「我看張若麒近幾日必會來到,他不會在此居留,定是急追去寧遠,督臣短期內務要持重為上,奴賊情勢未明之際,萬不可貿然進兵錦州城下啊!」

洪承疇略顯憂慮的說道:「倘若張若麒身上又帶來皇上的手詔,催促我馬上出戰,奈何?」

劉子政語氣堅定的說道:「朝廷遠隔千裡之外,只要督臣能同監軍誠意協商,無論如何,牢記持重為上,但只能夠與建奴相持數月,待奴賊銳氣盡銷之時,便易於取勝。」

洪承疇嘆了口氣,道:「此中道理,我亦深知,隻恐怕皇上不肯等待啊!」

「唉!」

劉子政嘆了口氣,才道:「我也有此擔憂啊!但想來如隻拖延數月之期,京師還是可以等待。」

洪承疇面色憂愁的說道:「倘若遼東局勢不利,學生惟有一死盡節耳!」

劉子政聽了洪承疇這番話語,觸動內心,不禁滾落幾滴眼淚,洪承疇亦是滿面淒然,深深嘆氣不已。

劉子政也不再遠送,正待催促洪承疇下嶺而去時,就見數騎快馬一路急奔而來,洪承疇心中又是一驚,擔憂是否京中又有皇命傳來。

那數名騎士未及近前,便大喝道:「督臣,宣鎮副總兵張誠快騎送來書信一封。」

洪承疇的一顆心這才落回原處,待親兵近前,他接過書信仔細看了起來,看罷又將書信交予劉子政觀瞧。

他卻在此時開口說道:「張誠也在信中建言,要我儘力拖延進軍,步步為營,穩中求勝,不可輕易急進,以為建奴所乘。可情勢如此,卻叫我如何等得?」

劉子政邊聽洪承疇說話,邊快速看過書信,才說道:「這張誠如今只是副總兵,卻如何能帶萬餘甲兵援遼?」

洪承疇抬眼望向西方,道:「我也只在崇禎十二年三月時,驅退入犯虜騎後的朝會上與其有過一面之緣。

雖對此子所知不深,但在崇禎十一年對戰入寇的建奴時,該部的表現,確是可圈可點,除卻年歲尚淺外,單論起戰事之能,確非那些徒有虛名的鎮將可比。」

他略作停頓後,又接著說道:「更為難得的是,此子素懷忠義之心,勤王立功後,亦不顯驕躁,能想到自請屯戍一路,隻年余時間,便操成數千勁旅。

前時援剿河南,更是救得福藩世子,又在開封城下力挫李闖凶焰,追賊數百裡,實為剿局中唯一可值得稱道之事。

正是因於此,我才向兵部、向皇上力請調該部兵馬入遼援錦,以增勝算!」

劉子政卻說道:「年少而居高位,又得皇上恩寵,子政恐其囂張跋扈,不易統率啊!」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