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織明》第二百六十一章:這個冬天怕不好過啊
接連幾日,清國皇帝黃台吉的鼻衄之症,都未見好轉,他本人也是神不守舍,一副萎靡不振之態。

若是依了黃台吉的意見,在發出由多羅武英郡王阿濟格暫代滿洲鑲白旗旗主的那道旨意後,他就想要策馬急奔,回返盛京去見宸妃海蘭珠。

但卻被禮親王代善與諸位大臣所阻止,紛紛勸說他眼下錦州戰事受挫,勝負未決之際,他身為大軍將士們的主心骨,實不可在此刻離開。

可到了九月十八日這天,黃台吉的鼻衄之症才開始有所緩解,他便即按捺不住自己那顆躁動的心,不顧代善與眾人的攔阻,堅持要回盛京去。

「皇上,我大清舉國丁壯盡集於此,怎可輕易離開,這裏又交給誰來主持」

禮親王代善坐在禦殿內,極力勸阻著黃台吉的不理智行為。

然而,黃台吉卻似乎並未聽進去,他的狀態比前幾日,已是明顯好轉,面上也有了些血色,喘息之間也已十分順暢。

這或許是他決定立刻起身,返回盛京的勇氣所在。

「大阿哥不必再勸,朕此刻心中痛楚,非爾等所能體會。」

他從禦座上站起來向前走去,逐漸來到了雕窗下,能夠看出他走得很輕鬆,絲毫不見病態,顯然身體已經恢復得差不多,至少在外表看去是如此。

黃台吉站立在禦殿的雕窗下,舉目望著窗外的枯枝,嘴裏悠悠說道:「連窗外的樹木都已凋零,她一個人在盛京,又如何不孤單,現更是身體有疾,朕怎能不陪在她的身邊。」

他回過身來對代善等人道:「你等怎懂得朕的心」

黃台吉快步走回禦座,重新坐下後,語氣沉重的對禮親王代善和鄭親王濟爾哈朗道:「朕回返盛京期間,錦州戰事將交由睿親王來主理。

你二人向來持重,素為朕所欣賞,今次便留駐錦州城外,襄助睿親王與明國軍馬鏖戰,明軍雖勢眾,然其卻畏我如虎,且不能上下一心。

你等大可結陣固守,待其顯露破綻,再行出擊。」

代善與濟爾哈朗等人還待再勸,卻被黃台吉揮手製止,他們心知黃台吉心意已決,便是任憑他們如何勸說,都是無用。

眾人隻得告退而出,然鄭親王濟爾哈朗才出禦帳所在,便即被一個老太監快步追上,又將他喚了回來。

濟爾哈朗心裏十分曉得黃台吉將他喚回,自然是有重要事情吩咐,果然當他再次走進黃台吉的禦殿時,議政大臣、戶部承政英額爾岱早已坐在這裏。

他忙快步上前就在英額爾岱身旁坐了下來,先是同英額爾岱對望了一眼,便十分關切地看向禦座上的黃台吉,等候著他的吩咐。

黃台吉先開口道:「朕,見你二人適才一副欲言又止之態,便著人將你二人喚回,可有何話說」

鄭親王濟爾哈朗先開口道:「皇上,臣自知不能勸阻皇上回盛京,可眼下錦州戰事關鍵之時,確是離不開皇上啊。」

黃台吉笑著搖了搖頭,對他說道:「此事,朕意已決,今日無須再議。」

濟爾哈朗斜過略顯肥胖的腦袋,看了一眼英額爾岱,見他也在對自己微微搖頭示意,不由在心下暗自嘆息了一聲。

這時,黃台吉又繼續說道:「朕,將你二人喚回,實有事吩咐與你等。」

他喘了喘氣,才接著道:「朕離錦以後,你二人要做朕之耳目,不論此間大小事宜,皆要飛書報往盛京,以使朕知聞。」

「嗻!」

他二人幾乎同時站起來,微微欠了一下身子,便算是行過了禮。

黃台吉待他們二人坐好後,才又接著說道:「英額爾岱,你此番留駐義州,要替朕催著那些蒙古各部,出兵出糧,前時他們答應朕的兵馬糧草,都要按期到達。

再有就是那邊的屯田奴隸,可不要再行虐待他們,只要他們能好好勞作,為我大清國真心實意的種田打糧,便可使他們在此地安定下來。

今時可不同於往日,錦州戰事,若是久拖不決,再這般僵持下去,我大軍糧草可就難以維持,今年的這個冬天,怕不好過啊!」

他抬起頭來望著禦殿頂上,已顯十分破舊的天花板,嘆息道:「朕隨先皇征戰時,條件可比如今艱苦得多,不也一樣打過來了」

黃台吉收回了目光,再次看向英額爾岱和濟爾哈朗二人,這一次他的眼中又閃出精光,朗聲道:「況今時已不同往日,我大清北有蒙古兄弟,南有朝鮮盟友,更漢軍威力無窮的銃炮助陣,優勢完全在我。

而明軍卻仍是懦弱如前,畏我如虎,就算有張誠的宣府兵馬,還算能打,可那又如何

他隻萬餘人馬,還想憑此扭轉大局嗎」

他緩了口氣,又道:「朕明日清早,即啟程回返盛京,待那邊諸事安頓,便會再返錦州城下。到時我炮火齊鳴,先破錦州城,再敗明國援軍。

一舉生擒洪承疇,活捉宣府張誠,祭奠我戰亡勇士英靈。

朕,更要帶領我的勇士們,克寧遠,破山海關,攻取明國京城,奪了他的漢家天下!」

「皇上聖明,皇上威武。」

…………

九月十九日,清晨,天剛蒙蒙亮,一隊身著明盔明甲的精銳騎士,策馬奔出白廟堡。

他們身上都是一水的精製鐵甲,胄頂皆是葫蘆狀的鐵葉,盔纓為紅氂,胄上的舞擎、盔梁、寶蓋、盔盤等均為鐵製。

而護頸、護耳、護項則均為布面鐵甲形製,其外表面與甲身一樣均為白緞,內裡襯著精緻的藍色綢布,布面甲上的甲釘均為黃銅釘。

這一隊五百人的精騎,竟然是十分難得一見的白甲巴牙喇兵,他們一路揚鞭策馬,似乎很急切的樣子,沿著女兒河北岸向東狂奔而去。

白廟堡外,清國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議政大臣、戶部承政英額爾岱等各王官將都凝神向東而望,似乎在目送那一隊精騎離開。

直到遠處煙塵散盡,再也看不到一絲騎士們的身影,他們才紛紛返回白廟堡中。

代善的身體雖然還很硬朗,但畢竟是六十歲的人了,所以他走得十分緩慢,或許他已經適應了這種慢行的感覺,可以邊走邊思考一些問題。

走了一會,他忽然開口對濟爾哈朗問道:「鄭親王,昨日皇上將你叫回,可有何特別的囑咐」

濟爾哈朗先是一愣,不可思議的神情在他眼中一閃而過:代善好大的膽子,竟敢在皇上身邊安插眼線!

但是他隨即便釋懷了,以代善的實力和能量,在黃台吉身邊安插下個別眼線,其實也並不出奇,可現在他卻敢於毫不掩飾的向自己提及此事,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濟爾哈朗不敢再往下想去,他忙堆起笑臉迎上回道:「禮親王,皇上見我在議事時,一副欲言又止模樣,這才將我喚了回去。

我本想趁著人少,再勸勸皇上不要此時返回盛京,可卻未皇上所阻,更是要我與禮親王通力協作,好生幫著睿親王主持錦州這邊的戰事。

除此,別無其他吩咐。」

代善臉上滿是笑意,但卻給人感覺到一絲冰寒,他淡淡道:「如此就好,如此就好。」

…………

小凌河驛往大凌河堡的官道,因年久失修,已然十分殘破,兩側的大柳樹也都隻余枯枝。

一隊白甲騎士正策馬狂奔,在他們身後揚起一溜的煙塵,偶有一些殘留在樹枝上的枯葉,隨風飄落在滾滾煙塵中。

在這隊白甲騎士隊伍中間,一個身穿黃色盔甲,打著黃色貂毛披風大氅的中年漢子,格外顯眼。

他肥胖的身形策在馬上,雖略顯有些滑稽,但卻

…………

。。。。。

接連幾日,清國皇帝黃台吉的鼻衄之症,都未見好轉,他本人也是神不守舍,一副萎靡不振之態。

若是依了黃台吉的意見,在發出由多羅武英郡王阿濟格暫代滿洲鑲白旗旗主的那道旨意後,他就想要策馬急奔,回返盛京去見宸妃海蘭珠。

但卻被禮親王代善與諸位大臣所阻止,紛紛勸說他眼下錦州戰事受挫,勝負未決之際,他身為大軍將士們的主心骨,實不可在此刻離開。

可到了九月十八日這天,黃台吉的鼻衄之症才開始有所緩解,他便即按捺不住自己那顆躁動的心,不顧代善與眾人的攔阻,堅持要回盛京去。

「皇上,我大清舉國丁壯盡集於此,怎可輕易離開,這裏又交給誰來主持」

禮親王代善坐在禦殿內,極力勸阻著黃台吉的不理智行為。

然而,黃台吉卻似乎並未聽進去,他的狀態比前幾日,已是明顯好轉,面上也有了些血色,喘息之間也已十分順暢。

這或許是他決定立刻起身,返回盛京的勇氣所在。

「大阿哥不必再勸,朕此刻心中痛楚,非爾等所能體會。」

他從禦座上站起來向前走去,逐漸來到了雕窗下,能夠看出他走得很輕鬆,絲毫不見病態,顯然身體已經恢復得差不多,至少在外表看去是如此。

黃台吉站立在禦殿的雕窗下,舉目望著窗外的枯枝,嘴裏悠悠說道:「連窗外的樹木都已凋零,她一個人在盛京,又如何不孤單,現更是身體有疾,朕怎能不陪在她的身邊。」

他回過身來對代善等人道:「你等怎懂得朕的心」

黃台吉快步走回禦座,重新坐下後,語氣沉重的對禮親王代善和鄭親王濟爾哈朗道:「朕回返盛京期間,錦州戰事將交由睿親王來主理。

你二人向來持重,素為朕所欣賞,今次便留駐錦州城外,襄助睿親王與明國軍馬鏖戰,明軍雖勢眾,然其卻畏我如虎,且不能上下一心。

你等大可結陣固守,待其顯露破綻,再行出擊。」

代善與濟爾哈朗等人還待再勸,卻被黃台吉揮手製止,他們心知黃台吉心意已決,便是任憑他們如何勸說,都是無用。

眾人隻得告退而出,然鄭親王濟爾哈朗才出禦帳所在,便即被一個老太監快步追上,又將他喚了回來。

濟爾哈朗心裏十分曉得黃台吉將他喚回,自然是有重要事情吩咐,果然當他再次走進黃台吉的禦殿時,議政大臣、戶部承政英額爾岱早已坐在這裏。

他忙快步上前就在英額爾岱身旁坐了下來,先是同英額爾岱對望了一眼,便十分關切地看向禦座上的黃台吉,等候著他的吩咐。

黃台吉先開口道:「朕,見你二人適才一副欲言又止之態,便著人將你二人喚回,可有何話說」

鄭親王濟爾哈朗先開口道:「皇上,臣自知不能勸阻皇上回盛京,可眼下錦州戰事關鍵之時,確是離不開皇上啊。」

黃台吉笑著搖了搖頭,對他說道:「此事,朕意已決,今日無須再議。」

濟爾哈朗斜過略顯肥胖的腦袋,看了一眼英額爾岱,見他也在對自己微微搖頭示意,不由在心下暗自嘆息了一聲。

這時,黃台吉又繼續說道:「朕,將你二人喚回,實有事吩咐與你等。」

他喘了喘氣,才接著道:「朕離錦以後,你二人要做朕之耳目,不論此間大小事宜,皆要飛書報往盛京,以使朕知聞。」

「嗻!」

他二人幾乎同時站起來,微微欠了一下身子,便算是行過了禮。

黃台吉待他們二人坐好後,才又接著說道:「英額爾岱,你此番留駐義州,要替朕催著那些蒙古各部,出兵出糧,前時他們答應朕的兵馬糧草,都要按期到達。

再有就是那邊的屯田奴隸,可不要再行虐待他們,只要他們能好好勞作,為我大清國真心實意的種田打糧,便可使他們在此地安定下來。

今時可不同於往日,錦州戰事,若是久拖不決,再這般僵持下去,我大軍糧草可就難以維持,今年的這個冬天,怕不好過啊!」

他抬起頭來望著禦殿頂上,已顯十分破舊的天花板,嘆息道:「朕隨先皇征戰時,條件可比如今艱苦得多,不也一樣打過來了」

黃台吉收回了目光,再次看向英額爾岱和濟爾哈朗二人,這一次他的眼中又閃出精光,朗聲道:「況今時已不同往日,我大清北有蒙古兄弟,南有朝鮮盟友,更漢軍威力無窮的銃炮助陣,優勢完全在我。

而明軍卻仍是懦弱如前,畏我如虎,就算有張誠的宣府兵馬,還算能打,可那又如何

他隻萬餘人馬,還想憑此扭轉大局嗎」

…………

…………

。。。。。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